劇作家錦雲作品研討會在北京人藝召開,馮遠征、濮存昕等出席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6月28日下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北京戲劇家協會聯合主辦的「錦雲春秋 氍毹涅槃——劇作家錦雲作品研討會」在北京人藝召開。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北京人藝原副院長濮存昕,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一級編劇陳湧泉,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副司長黃小駒,北京市文聯二級巡視員蘇社欽,天津歌舞劇院原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學導師、一級導演張曼君,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桑治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馗,中國評劇院一級演員、北京劇協副主席王平,北京人藝一級導演唐燁,錦雲老師之子、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原校長劉宇宸出席研討會併發言。文旅部藝術司、中國劇協、北京劇協、《劇本》月刊的多位專家也出席了會議。

多位創作者、學者、專家等出席研討會。 李春光 攝多位創作者、學者、專家等出席研討會。 李春光 攝

研討會由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主持,北京人藝黨組書記王文光、黨組副書記周彤、副院長秦新春、副院長張鵬出席會議,和與會專家一起,共同研討錦雲的藝術創作成就,表達緬懷之情。

馮遠征回顧了錦雲同誌在話劇、戲曲、小說等領域取得的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上世紀80年代,錦雲同誌為北京人藝創作了話劇《女兒行》《狗兒爺涅槃》《背碑人》等作品,其中《狗兒爺涅槃》一經演出便轟動了整個劇壇,標誌著中國新時期話劇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90年代後,他創作的《阮玲玉》《風月無邊》兩部作品也多次獲得戲劇大獎。今年「五一」期間,由錦雲編劇的原創京味兒大戲《永定門裡》登上北京人藝舞台,其文學性和思想性均獲得觀眾和專家的高度評價。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一級編劇陳湧泉回顧了錦雲同誌一生佳作迭出的戲劇創作之路和他擔任北京人藝院長時堅守的藝術理想。他表示,錦雲同誌是當代中國劇壇孜孜不倦進行戲劇探索的耕耘者與拓荒者之一,他的筆端總能敏銳地觸及時代脈搏,發出時代之先聲;他的筆觸總是沉澱著歷史與民族傳統的深厚基因,他的藝術探索之路值得廣大戲劇工作者學習和借鑒。他倡議,要接過錦雲同誌的接力棒,勇擔新的文化使命,為充分彰顯戲劇文學的精神與力量,為中國戲劇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而不懈努力。

黃小駒高度讚揚了錦雲同誌對中國戲劇事業和北京人藝的重大貢獻。他說,其代表作《狗兒爺涅槃》以其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觀照和現代主義表現手法,在中國新時期話劇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並回顧了錦雲同誌在擔任北京人藝院長期間,傳承發揚劇院優良傳統,組織創作演出優秀作品,培養大批中青年藝術家,推動劇院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貢獻。錦雲同誌對黨、祖國和人民有著無限的熱愛,顯示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使命感。

濮存昕深情回憶與錦雲同誌在北京人藝度過的歲月。錦雲同誌在擔任北京人藝院長期間,正值劇院面臨諸多挑戰之時,他毅然擔起重任。在這一關鍵時期,一批青年演員得以迅速成長,對此濮存昕表達了對於老院長的感恩之情。濮存昕同時也從表演藝術的角度提出,作為編劇,錦雲同誌不僅以精湛的故事構建著稱,更以其詩意盎然的台詞聞名。他的戲劇語言如詩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價值、文學價值,在戲劇創作中實屬難能可貴。

導演唐燁自進入劇院以來便與錦雲同誌共事,在現場回憶了與老院長工作的點滴往事。她表示,錦雲同誌是了不起的劇作家,作品中真正體現了大家風範,文學性強,內涵深刻,並且人物形象鮮活,語言生動傳神。他的創作富有生活的厚重積澱和對時代的深刻理解,飽含對普通人的悲憫和對中華大地的熱愛。錦雲同誌退休以後的很多年里,時刻關心劇院的發展、關註上演的每一部新戲,他身上天然地攜帶著純粹的直率和藝術家的風骨,始終保有對人藝深深的愛。

桑治寶珍深情回憶了她認識的錦雲其人及其作品。她提出,錦雲為北京人藝創作的戲劇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表達著劇作家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揭示,戲劇結構不受「三一律」限制,形散而意凝,頗富靈動、天然的氣息。其中《狗兒爺涅槃》是錦雲思索人生、洞察世象的產物,得到了人藝老院長曹禺先生的高度評價,「狗兒爺」也成為中國新時期話劇舞台上一個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他的戲劇語言已經成為話劇專業領域的教科書範本。

劉宇宸對人藝和劇協等單位對父親一直以來的關心、慰問表示感謝。他回憶道,父親錦雲是一個愛戲愛到骨子裡的人,父子之間說得最多的就是戲。退休後的錦雲依舊在家研究、寫作話劇,對《永定門裡》的上演極為重視,將之視為他藝術人生的句號。在現場,劉宇宸向關心錦雲同誌的領導,合作過的導演、演員以及觀眾朋友表示了感謝,並以錦雲同誌代表作《狗兒爺涅槃》的台詞表達了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北京人藝黨組書記王文光代表劇院表達了對錦雲同誌的深切懷念。他說,三個月前錦雲同誌就在這個排練廳給《永定門裡》劇組的主創人員講戲,這使我們感覺他並未離去。今天在這裏舉辦錦雲同誌的作品研討會,是寄託情感、表達思念的方式。錦雲同誌一生所創作的作品是他人生最好的紀念碑,也是北京人藝發展的里程碑,亦是中國話劇的里程碑。戲在人在,精神永存。我們要通過回顧和感念,更深入地理解錦雲同誌身上寶貴的、能夠滋養後輩的精神,同時學習錦雲同誌充滿智慧的管理方法,將其轉化為人藝前進的動力。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