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800個日夜,造一座「靜山」

    漆器作品《靜山》。受訪者供圖    漆器作品《靜山》。受訪者供圖
    孫笛揚正在製作漆器作品《靜山》。受訪者供圖    孫笛揚正在製作漆器作品《靜山》。受訪者供圖

    在今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上,一套名為《靜山》的傢俱陳列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的頂樓角落。這套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中式傢俱,卻成了觀展者「打卡」的熱門作品。「它看起來更像一套鏡子,從各種角度看都能看到自己。」有觀眾如此評價。

    6月20日,持續了20天的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在杭州閉幕。本次畢業展開放八大公共展館,展出面積達4.5萬平方米,展出了2868名畢業生的3000餘件作品,吸引線下觀眾40餘萬人次。

    「突破簡單模仿,我要打造不一樣的中式傢俱」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孫笛揚對這次畢業展期待已久,「從大二開始學習漆藝術設計專業到深入研究中國漆技法修復與創作方向,我已經在漆藝領域探索了6年。而這件畢業作品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

    在這座「靜山」的創作之初,孫笛揚就反復思考,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區別於對經典的單純模仿,同時又能讓觀眾一眼看出這是中式傢俱。

    這個問題困擾了他很久,孫笛揚花了大量精力來梳理中國傳統漆藝的發展、瞭解各個朝代的大漆傢俱,並對古今大漆作品進行分析和總結,形成一個系統的報告,最終他決定在紋樣的解構上下功夫。

    「靜山的紋樣運用,解構了傳統的盤絛紋,除去其繁複的花紋,將其線條轉變為立體化的構造,使其成為傢俱結構的一部分。」孫笛揚說。

    確定了紋樣,孫笛揚幾經周折找到了一種來自俄羅斯的全實木層板。這種材料既能精雕成曲面造型,又不會產生明顯的形變。而要想讓漆器像鏡子一樣,就必須經過艱難的素髹工藝(僅以單色漆作為裝飾的一種工藝——記者注),但如果刮漆灰的過程中有一點點不平整,等到推光後「鏡面」反射的周圍環境就會產生形變,「會發現有補不完的坑,到處都有不平整,根本補不完」。在這一遍遍地打磨中,畢業展也逐漸臨近。

    「如哲人般思考,像匠人般勞作」

    《靜山》的創作,從設計到製作,他用了800個日夜,曆時兩年半。孫笛揚說,一件大漆作品的誕生,要完成製胎、固胎、布漆、刮灰、質色、推光等步驟,而一件常規的作品,單在布漆刮灰上就至少要經歷三漆三磨、三灰三磨,而每一遍上漆、打磨之間,又需要花費數天時間等作品陰乾。因此,一件好的作品,沒有經年累月的打磨,是不可能完成的,「人在磨漆,漆也在磨人」。

    在本科期間,孫笛揚通過漆藝專業系統地學習了傳統大漆工藝的製作技法以及漆工藝的理論知識,全方位地瞭解漆器製作。在研究生階段,專業老師也給了他極大的創作自由,讓他可以用大量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畢業創作之中。

    在創作的過程中,孫笛揚腦海中常常浮現起老師的一次次教導——希望存持手、眼、心的活力與激情,存持「如哲人般思考,像匠人般勞作」的哲匠精神。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環境當中,在不停重覆的時候,我們發現了新的自己,又否定了以前的自己。在這個建立、摧毀、再建立、再摧毀的過程當中,你會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孫笛揚很喜歡這段話,也是這些哲理不斷地給他提供堅持下去的信念。

    孫笛揚在創作時可能也沒有想到,他正在做的,是今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上最大的漆器作品。

    生漆,是從漆樹上采割的一種純天然液體塗料,是我國傳統材料的代表之一。孫笛揚說,關於大漆有兩件事鮮為人知:一是,我國的生漆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85%以上;二是,絕大多數人對生漆過敏。

    剛接觸生漆時,孫笛揚也會害怕,往往一不小心就會因過敏而「鼻青臉腫」,但與漆接觸的日子見長,過敏得多了,他發現自己也漸漸和這種材料「磨合出了默契」,時常調侃自己這麼白,都是因為做漆過敏脫皮脫出來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幽默感」,也和做漆這個枯燥漫長的過程達成了中和。

    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強調「民藝複興」,要求學生以傳統器物研究為基礎,以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為導向,強調「人」與「物」的交流,既重技藝的傳承,也思考如何讓現代思維融入傳統技藝。

    「將大漆進行到底」

    歷經800個日夜,孫笛揚和他的《靜山》,終於立在了象山之上的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當觀眾從山腳向上攀登至此,一眼是林立的樹木和建築,一眼是透露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靜山」。

    孫笛揚坦言,《靜山》和本科畢業作品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在嘗試製作當代大漆傢俱,「但其實現在用大漆做傢俱的已經不多了,大多數都用大漆做工藝品或者雕塑」。在完成畢業作品前,孫笛揚也一次次地陷入自我懷疑:究竟自己的選擇是不是對的?究竟自己能不能做好這件「屬於我們自己的傢俱」?

    《靜山》完成後孫笛揚受到了很多老師和觀眾的讚賞。在作品正式展出期間,一位位與作品合照的觀眾一次又一次地讓孫笛揚吃下「定心丸」——「將大漆進行到底」。

    孫笛揚很喜歡今年畢業季主題「世界樹」,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在畢業展開幕禮上提到,要「以生命的眼光理解世界,以自然的眼光理解人」。在和生漆打交道的800個日夜裡,孫笛揚也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精妙。他希望,每位觀眾都能在與「靜山」的交互中看見它映射的世界,更能從這個世界中看見自己。

    畢業展落幕,孫笛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索著未來要走向何方。他決定堅持初心,創辦漆器品牌,緊接著開始了下一個創作。前不久,在參加日本著名漆藝家、金澤美術工藝大學教授田中信行的工作坊時,孫笛揚的新作品——名為《Rebirth》的燈具也得到了這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的認可。

    「中國的大漆文明,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浙江的井頭山遺址,大漆的傳統用途是漆刷建築物和日用傢俱等,但由於社會的迅速發展,這種製作週期長、價格昂貴、產量較小的材料,已經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製作週期更短、更加廉價、產量更大的材料。」孫笛揚在準備畢業作品時,發現了智研諮詢發佈的《2024-2030年中國漆器工藝品製造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市場需求潛力報告》,這份材料指出中國漆器的總供需整體呈現波動下降趨勢,傳統漆行業面臨學徒較少的困境。

    孫笛揚覺得,在漆藝術的發展方面,我國有些當代漆藝作品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我想為這個時代的人做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傢俱。」堅守漆器傳統,並融入自己的思考,助力傳統工藝推陳出新,這是孫笛揚研究「中國漆技法修復與創作」的初心。

    雖然公眾對於漆器的認識還不足,即便是在中國最早的漆器發源地浙江,相關產業發展仍有不少空白,但孫笛揚表示,將這項古老而又精緻的藝術推廣到全國,這是他與大漆的下一場磨合,「讓漆器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他期待的下一座「靜山」。

彭俊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軍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7月01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