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這麼大,古建築怎麼樣了?

  近期,我國南方多地連續遭遇強降雨,面對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歷史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是否安好,又該如何保護?記者採訪相關文物保護部門,瞭解古建築的最新情況。

客家第一宗祠:部分坍塌 修繕方案需專家評審

  近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上杭縣官田李氏大宗祠在暴雨後部分坍塌,上杭縣文體旅遊局副局長陳春連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說,宗祠東西兩側的橫屋是由青磚包土坯構成的,由於洪水的長久浸泡,夯土牆體出現坍塌,但是宗祠主體結構沒有受到影響。宗祠的大門到中間主座部分的壁畫、彩畫等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構件均保存良好。現在正在對李氏大宗祠進行清除淤泥、排險加固,對倒塌部分進行構件清理、分類,對倒塌原因和下一步維修方向進行分析、研判,並聘請專家編製修復方案。

李氏大宗祠主座建築依然保存良好(圖片來源:上杭縣文體旅遊局)

李氏大宗祠主座建築依然保存良好(圖片來源:上杭縣文體旅遊局)

  福建省文旅廳副廳長、福建省文物局局長、福建博物院院長傅柒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李氏大宗祠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作有其專業性和程序性,需要製定修繕方案並經專家評審後才能實施,「我們將確保修繕工作以最高標準、最快速度和最佳效果完成。」

背景資料:李氏大宗祠是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建成的李火德宗祠。整個宗祠佔地面積5600平方米,建築結構奇特,佈局合理,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

唐模村:排洪暢通 在洪水中經受住考驗

6月26日攝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馬哲 攝)6月26日攝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馬哲 攝)

  據黃山市徽州區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紀良麗介紹,受強降雨影響,安徽省黃山市遭遇洪災,徽州區部分古村落不同程度受災。距今一千多年歷史的唐模村,作為目前徽派古建築遺存最多的村落之一,在洪水中經受考驗。

  對比其他古村落,唐模村在選址上遠離山口、山間盆地、大河邊等洪災易發地段,地勢較為平緩,而且流經唐模村的檀干溪,上遊流經區域小,來水量有限,破壞力稍弱。

  紀良麗說,唐模古村落有著合理的村落規劃和排水系統,村的西南、西北兩側挖設了水道;村內有多條水渠,檀干溪內也有多處堨閘,側面有不少暗渠,村子周邊也開挖了幾汪水塘。汛期,檀干溪內堨閘全部打開泄洪,兩岸街巷和民宅的雨水排泄系統通往檀干溪。假若檀干溪水滿,多餘的雨水會順著暗渠流入周邊的水塘,用於灌溉。檀干溪水系整體排洪暢通。

背景資料:唐模村位於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東區,始建於唐代,是一座依水而建的皖南古村落,分佈著近百棟徽派古民居,被譽為「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

梅城古鎮:洪峰過境 「兩道防線」護千年古城

6月26日攝於浙江杭州建丹美城古鎮 (圖片來源:潮新聞)6月26日攝於浙江杭州建丹美城古鎮 (圖片來源:潮新聞)

  近日,在新安江水庫泄洪和蘭江洪峰過境疊加影響下,杭州建丹美城鎮也面臨著嚴峻的防洪形勢。

  「梅城古鎮是靠著‘兩道防線’守護古鎮內3.5萬居民。」據梅城鎮黨委副書記胡風華介紹,第一道防線是梅城大壩,這座大壩全長2270米,做了防滲加固處理;第二道防線是關閉城門。當新安江水位到達23.5米時,梅城鎮迅速關閉城牆四座防洪閘門,同時用防水布和沙袋對城門的縫隙進行加固、補漏,將洪水擋在古鎮之外。

背景資料:梅城鎮系明清時浙江十一府中的嚴州府府城所在,位於錢塘江流域的新安江、蘭江、富春江「三江」交彙處,是一座千年古城。

張穀英村:海綿工程 古人智慧解排水之憂

  據張穀英旅遊景區有關巡查統計,截至6月28日,景區範圍內存有少量山體滑坡現象,張穀英村古建築文物暫未遭受嚴重影響。

  6月28日,嶽陽縣張穀英管理處黨組書記、主任敖偉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介紹,張穀英村整個古建築群佔地面積為5100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732間,天井206個,巷道62條。其中,大屋屋面分水、地下排水都由天井引流,上面用來採光、通風、排煙,下面用來排水。

張穀英村天井四周屋面均向內傾斜並設置挑簷,雨水可沿瓦溝迅速流下(楊茂林 攝)

張穀英村天井四周屋面均向內傾斜並設置挑簷,雨水可沿瓦溝迅速流下(楊茂林 攝)

  天井四周屋面均向內傾斜並設置挑簷,底部則由花崗岩條石磨平後按矩形砌成,底鋪青石板。天井底部側面設排水暗溝,管道皆呈「S」形設計,有進水口與出水口之分,水流系統設計非常嚴謹。

  敖偉說,近年來,我們通過修繕古建築文物主體,完善張穀英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對景區實行精細化管理,加強了文物保護的力度。

背景資料:湖南省嶽陽市嶽陽縣張穀英村,以其明朝始遷祖先張穀英命名,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至今已存在約600年。

  面對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歷史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該如何保護時?福建省文旅廳副廳長、福建省文物局局長、福建博物院院長傅柒生說,文物安全永遠是零起點,自然災害對不可移動文物的威脅客觀存在。首先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多做一些預防性、賽前分析性的保護措施。其次,應當多採用一些現代化、科技化的保護手段助力。同時,要注重日常維護和日常管理,加強風險意識,確保工程質量,提升抗災能力,還要加強對文物建築的數字化保護,更加準確地對文物建築進行災後修復,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

記者:袁晗 張格

編輯:劉默涵 李東標 戰曉菁 劉揚

終審:曹瀅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福建分公司

新華網安徽分公司

新華網浙江分公司

新華網湖南分公司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