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造血」,愛爾眼科蟬聯「年度慈善企業」稱號

近日,在京舉行的2024慈善大典上,年度慈善企業名單揭曉,當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愛爾眼科」)再度上榜,再次榮獲「年度慈善企業」稱號時,不少與會人員也想到了愛爾眼科的光明使命,「使所有人,無論貧窮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權利」。

交叉補貼」  低收入患者「看病不再貴」

「複查的時候我一定要給羅醫生你送錦旗,你對患者真的太有耐性和責任心了。」6月26日下午,67歲的董阿姨走出檢查室,拉著福州愛爾眼科醫院白內障科主治醫師羅琰君的手說,「你們對我們這樣的經濟困難的患者沒有區別對待,正如你們愛爾常說的,‘使所有人,無論貧窮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權利’。」

董阿姨是福州人,半年前感覺雙眼變得模糊,她以為是衰老帶來的變化,沒有在意,可在一次社區體檢時被告知,可能是白內障,需要到專業眼科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要看病,要手術,這對我來說太難了,」董阿姨說,她一直靠小本經營為生,但受疫情的衝擊,小店虧損關閉,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來源。她擔心手術費用高昂,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遲遲沒有去醫院就診。

羅琰君醫生為董阿姨進行檢查羅琰君醫生為董阿姨進行檢查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視力每況愈下,甚至不敢騎單車外出買菜,生怕發生意外。「偶然聽到鄰居說,愛爾眼科有針對困難患者的公益救助,我就想試試,找到福州愛爾,遇到了羅琰君醫生。」 她回憶,開始時看到羅琰君很年輕,她有些顧慮,擔心手術能不能做好,「實際上羅醫生不僅有耐性,更有愛心,幫我申請了‘僑愛心·光明行’公益項目救助金,手術的時候擔心我害怕,一直親切地叫我阿姨,跟我說話,讓我感覺很安心。」

術後第一天,董阿姨的視力就有了顯著提高,她興奮地告訴羅琰君:「眼前的世界一下子明亮起來了!」

6月24日這一天,家住湖北襄陽的18歲小李,感覺到未來的人生之路也明亮了起來。

他是今年的高考生,高考一結束,就來到武漢愛爾眼科漢口醫院,詢問醫生,他的右眼還有沒有救?

三歲那年,跟小夥伴玩耍時,他不慎弄傷了右眼。由於當時家庭經濟困難,沒有接受相關治療。未料到,右眼視力竟慢慢喪失了,甚至眼球也慢慢萎縮,還出現流淚、疼痛等不適感。「我很想像同齡人一樣,抬頭挺胸走路,迎著風奔跑,可事實上,我連跟人對視都不敢,生怕遭人笑話,走路也習慣低頭含胸。我覺得,即使考上了心儀的大學,前途也是一片灰暗。」

經詳細檢查後,小李被診斷為「右眼眼球萎縮、右眼眼窩凹陷」,需要先施行右眼眼球摘除手術,待手術傷口癒合後,再安裝仿真義眼片、重獲「右眼」。可手術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我的父母都是殘疾人,靠政府補貼勉強維持生活。瞭解到我的情況,醫院為我申請了‘重塑心靈之窗’眼部修復公益基金救助。」他說,6月18日,他接受了右眼眼球摘除+植入義眼台手術,術後眼部情況恢復良好,6月24日上午出院。「終於恢復了正常容貌」。

小李注意到,幫助他重獲右眼的「重塑心靈之窗」眼部修復公益項目,只是愛爾眼科發起和支持的公益救助項目之一,類似項目不下10個,比如「光明工程·白內障複明」「紅十字愛眼護眼工程」「博愛·光明行」「‘ 你是我的眼 ’角膜盲症救助」等,「幫助了許多像我這樣的經濟條件困難的患者。」

愛眼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彭誌坤說,眾多公益救助項目背後是愛爾眼科創新實施的「交叉補貼」公益模式,將高端醫療服務所獲得的利潤補貼至低收入眼病患者群體,實現對困難眼疾患者的長期眼科醫療救助。「數據顯示,曆年累計實施公益救助約150萬例,支持公益項目 700 餘個,公益服務覆蓋全國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 300 多個地區。僅2023年度,捐贈金額達3.86億元。」

「分級連鎖」  家門口有了大醫院

前不久,對於家門口的鐵嶺市李千戶鎮衛生院,現年71歲的當地居民馬大娘有了「全新」認識。

馬大娘左眼看不清東西多年,以前曾在李千戶鎮衛生院就診,「醫生告訴我,鎮里治不了,得去市里。可兒女都不在身邊,一隻眼睛還看不清,怎麼去市里?誰照顧我?就這樣拖了下來。左眼視力越來越差,真擔心哪天就徹底失明再也看不到了。」

今年3月,聽說鎮衛生院有眼健康科普講座,馬大娘想找專家諮詢,時隔數年再次走入鎮衛生院眼科。「完全不一樣了,增加了不少叫不知名字的設備,而且,大夫說,這回鎮里就能解決我的問題」。

愛爾眼科遼寧省區CEO助理趙麗說,馬大娘發現的李千戶鎮衛生院的變化,源於愛爾近年來不斷夯實的「分級連鎖」模式。「經過多年發展,‘分級連鎖’模式已穩定成型,許多愛爾眼科醫院在上級體系強大的技術、專家、渠道支持下,擔負起引領縣域眼健康醫療發展的責任使命,進一步下沉、輻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搭建起上下聯動、互通共享的‘縣鄉村’三級眼健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遼寧省基層眼科診療能力提升工程」「遼寧省基層眼科診療能力提升工程」

公益慈善項目啟動

以鐵嶺所在的遼寧省為例,愛爾眼科聯合遼寧省慈善總會,計劃3年內投入3000萬元,在全省14個城市及百餘縣,建立170個「鄉鎮眼健康工作站」和600個「鄉村眼健康工作點」。

李千戶鎮衛生院就是其中之一,去年7月掛牌「基層眼科診療能力提升工程工作站」後,增添了數碼裂隙燈、檢眼鏡、視力表燈箱等硬件,搭建起遠程診療平台。而鐵嶺愛爾眼科醫院採取「到院培訓」「現場培訓」等多種方式,對站點的醫生進行了眼科基本知識、眼病的診斷與治療、眼科診療設備的使用等業務培訓,提高了參培醫生的眼科診療能力。

經過檢查,馬大娘被診斷為「左眼白內障」,需要到上級醫院做手術。考慮再三,馬大娘決定去鐵嶺愛爾眼科醫院。

「考慮到老人家的特殊情況,沒有家人陪同,我們為她開通了綠色通道,從鎮里到市里,掛號、檢查、手術等各個環節都有專人對接,一對一服務。」鐵嶺愛爾眼科醫院院長趙光明說。

如今,馬大娘已重獲光明,「左眼視力從0.4,恢復到了0.8,都快趕上年輕時候的視力了。而且術後複查、基礎護理等等,都是在鎮衛生院做的,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眼科醫療服務,誰說我們鎮衛生院不是大醫院?」

傳幫帶,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

作為「西岸健康公益」行動的帶隊醫生之一,成都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巫雷多次前往藏區,今年5月底至6月初,四川省區白內障團隊就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待了半個多月,「工作量很大,僅前三天就做了200多例白內障手術」。

果洛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由於長時間過度的紫外線照射,增加了當地居民患眼疾的機率,但因群山環繞環境困擾,醫療資源相對匱乏,患者往往難以得到及時治療。「所以,援藏是愛爾長期開展的公益項目」,巫雷說,十幾年來,他及四川省區白內障團隊的持續防盲隊伍已經記不清參與了多少次援藏公益行動,「早年間,不少當地百姓都是騎著馬來看病,這幾年交通設施明顯改善,出行方便了,當地也建起了大型醫院,但是眼科診療技術還有差距。所以,我們援藏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為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通過教學查房、手術示教、疑難病例討論、學術講座等方式,切切實實提高當地眼科診療技術。」

四川愛爾眼科醫院白內障專家王心蓮也多次參與援藏公益行動,「除了為患者做手術,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傳、幫、帶,」她說,「交叉補貼」模式和「分級連鎖」模式分別從資金層面、資源層面,實現了對困難眼疾患者的救助,切實提高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而幫助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則是從人才層面,促進「輸血」與「造血」的有機結合,打通健康幫扶「最後一公里」。

據她瞭解,愛爾眼科每年都會選派精醫療、懂管理、會帶教的業務骨幹,通過開展師帶徒、臨床進修、專項培訓、遠程診療、管理幫扶等行動,以培育本土人才為重點,多形式、多手段、多維度開展「傳幫帶」工作,打造「帶不走」的當地眼科醫療人才隊伍,踐行「使所有人,無論貧窮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權利」的光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