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口糧」怎麼儲存?科技含量真挺高

智能檢測、智慧監管、可視化糧庫……糧食儲備,越來越智慧化。江蘇加強綠色倉儲設施、綠色儲糧技術、綠色糧庫管理集成應用,加快推進現代化糧庫建設,通過智能改造,實現節糧減損、優糧優儲。

江蘇省糧食集團崑山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全景。餘樂 攝江蘇省糧食集團崑山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全景。餘樂 攝

「請通過。」伴隨著身份驗證提示音,蘇州蘇墾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今年入庫的最後一車夏小麥,抵達江蘇省糧食集團崑山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庫區(以下簡稱「崑山庫」),夏糧儲存工作即將圓滿完成。

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收割後,要就近運送到糧庫進行儲存,而儲存條件決定了糧食保存的時長與品質。

近年來,江蘇加快推進現代化糧庫建設,通過加強綠色倉儲設施、綠色儲糧技術、綠色糧庫管理集成應用,努力建設控溫儲藏保質保鮮、藥劑使用減量增效、倉儲作業環境友好的「綠色糧庫」,實現節糧減損、減能降耗,糧食儲備的質量正不斷提升。

15分鐘內出檢測報告

智能改造讓儲糧各環節可觀可感

自動扡樣機對入庫小麥進行扡樣。餘樂 攝自動扡樣機對入庫小麥進行扡樣。餘樂 攝

細長的中空鐵管從貨車頂部插入車鬥,顆顆麥粒被抽入取樣器皿,一個點位的抽取只需幾十秒。這是糧食儲存入庫的第一步——扡樣,目的是粗略查看糧食情況,檢查穀粒完整度、摻沙率等。

「以前是人爬上車,用工具手動一下一下地扡出來,費時費力還不安全。」蘇州蘇墾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加工銷售部副經理王軍今年57歲,是糧食工作的「老把式」,20歲起就在農場工作,熟悉糧食種植、收購、儲存、銷售等各環節,「現在糧食入庫,扡樣、檢測都非常快,還能提供烘乾服務,潮糧也可直接入庫。」

王軍所說的檢測,是糧食入庫前另一個重要環節——從雜質、不完善粒、水分等方面對糧食進行全面「體檢」,判斷糧食質量等級。

過去,許多糧庫採用「手抓牙咬」的老方法,有不小的主觀性;後來部分糧倉具備了質量檢測的能力,但往往一兩個小時才能出報告,誤差率仍難以控制。

如今,把穀粒倒入一台「黑箱」之內,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勾選,不到15分鐘就能出具檢測報告——這便是崑山庫正在試點應用的糧食智能檢測一體化平台,實現糧食進出倉全流程自動化、無人化檢測。

速度快,數據準,更放心,這是王軍對現在扡樣、檢測流程的直觀感受。「過去人工檢測誤差率大,而現在入庫指標可觀可感,有跡可循。」

小麥通過糧食輸送機入庫。梁明 攝小麥通過糧食輸送機入庫。梁明 攝

可觀可感,體現在如今糧食儲存的各個環節。崑山庫倉儲部副經理姚天浩打開江蘇省地方儲備糧雲服務系統調取倉庫數據,三維立體模型之下,糧康尼部每個區域被精準切割劃分,拖動鼠標,糧庫模型上下轉動、清晰直觀。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被運用到儲糧環節中,建立單倉檔案和數據模型,分類開發業務預警算法項目。「搭建三維立體可視化糧庫和智慧監管平台,致力信息化改造,讓糧食儲存更可觀可感。」江蘇省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希華說。

168個傳感器準確控溫

科技應用讓儲糧更加綠色安全

多維糧情實時在線監測系統監測倉內各點糧溫數據。人民日報記者 白光迪 攝多維糧情實時在線監測系統監測倉內各點糧溫數據。人民日報記者 白光迪 攝

拾級而上,推開倉門,陣陣涼風襲來,穀香撲鼻。據瞭解,這個糧倉常年平均溫度穩定在13攝氏度左右,屬於超低溫糧倉。

糧食為何要住在「空調房」?「降低糧倉溫度,能使糧食在儲藏過程中減緩生理代謝速率、減少幹物質損耗,從而保持糧食的新鮮度和營養成分。」江蘇省儲備糧公司董事長黃熙榮介紹,低溫儲糧不僅能維持糧食的原有品質、抑制蟲黴生長,還能減少化學藥劑汙染,是世界公認的綠色儲糧技術。

在夏季高溫環境時,外界高溫會通過倉壁屋頂傳導至倉內,和糧堆產生冷熱交換導致倉壁處糧溫逐漸升高,從而形成倉糧堆的「熱皮冷芯」現象,造成糧食生蟲、黴變。

如何解決?姚天浩說,崑山庫每個糧倉都有168個傳感器,能準確掌握糧倉不同區域溫度,從而根據數據調整儲糧策略。

置身糧倉內部,四周邊緣處,每隔60釐米排布的煙囪式白色管道尤為顯眼,在倉壁四周還配有6台製冷風機,當熱度上升時,工作人員將倉儲專用空調產生的冷氣通過煙囪式白色管道向倉內側壁保溫層輸送。

黃熙榮告訴記者,倉庫採用了江蘇省糧食集團自主研發的「五面控溫」倉儲技術,還應用了低溫內環流技術,利用糧堆自身冷源來控制倉溫和表層糧溫,在環流風機作用下,倉內上下空氣在閉合的循環系統中運行,實現低溫儲糧,達到免燻蒸效果。

害蟲防治直接關係儲糧安全,是糧食倉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糧庫仍沿用人工巡檢的害蟲防治方式,每週開倉抽樣判斷糧倉害蟲增殖情況。氣溫較高時,害蟲繁衍快,一週時間就會對糧食造成極大破壞。

智慧糧倉採用智能監測——讓害蟲自己上門來報數。糧居里,高精度攝像頭「發現」害蟲爬進管道中,後台系統的數據即完成動態更新。

「利用誘導劑,吸引害蟲經過傳感器布點,增加蟲情種類及密度、倉內氣體濃度等參數,同時利用智能分析技術,累計蟲情數據,對蟲害進行預測並建立識別模型,實現對蟲害規模和種類的預警,確保儲糧安全。」黃熙榮介紹。

工作一線組建科研團隊

力推科研創新實現優糧優儲

採用「五面控溫」技術的崑山庫1號倉。人民日報記者 白光迪 攝採用「五面控溫」技術的崑山庫1號倉。人民日報記者 白光迪 攝

2022年,為了推進高標準現代化糧倉建設,江蘇省糧食集團組建「劉天宇大師工作室」,團隊帶頭人劉天宇,是崑山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也是公司科研團隊的負責人。

糧倉一線也需要科研團隊?「糧食儲備是個技術活兒,糧倉一線缺乏高素質人才,會導致糧食儲存技術發展遲緩。」劉天宇說,扡樣、化驗、糧倉管理這些傳統糧倉作業已經無法滿足科學化、智慧化的儲糧需求,將來的工作重點,要從單一操作工種轉向培養更多科研技術型人才。

同時,深化產學研合作,對接校企共建合作,也是基層糧庫未來工作發展的重要方向。

「很多科研項目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需要大量應用場景,我們工作室的任務之一就是讓科研項目向產業方向孵化落地。」劉天宇說,目前糧倉運用的五面控溫技術、多維糧情實時在線監測系統、糧食智慧平台等內容,均有大師工作室的貢獻。

27歲的吳俊峰入職一年,平日承擔著質檢員、化驗員的職責,其餘時間參與大師工作室的科研項目。

「糧倉配備烘乾機之後,潮糧也可以直接收購,但烘乾機溫度、時間經常控制不好,容易出現米粒‘爆腰’的情況。」吳俊峰說,碎米多了,出米率會下降3到5個點。吳俊峰查找資料,結合實驗,測算出不同品類穀物的最佳烘乾溫度及時長,優化了稻穀烘乾的參數設置,讓出米率達到自然曬乾水平。

千頃麥田,顆粒歸倉。江蘇夏糧入庫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在科技加持下,力爭讓每一粒金黃的麥子都住上智慧的「家」,確保糧食儲備的質量安全。

截至目前,江蘇全省完好倉容達4657萬噸,現代型倉儲設施覆蓋率達87.5%,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量達2348萬噸,居全國前列,力爭實現安全儲糧、優糧優儲。

快評

讓興農科技遍佈田野

張偉昊

「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糧食倉儲設施是實現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這些年,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儲備、流通、加工等各環節賦能提質增效,糧食倉儲設施更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儲運減損關鍵技術不斷提質升級,綠色科技在守護大國糧倉、守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中扮演重要角色。

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北鬥導航等新技術廣泛應用,科技賦能使農業生產更加高效、智能、綠色,智慧糧倉也讓糧食收得多更存得好。截至2023年末,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超7億噸,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超2億噸,氣調儲糧倉容達5500萬噸,國有糧庫儲糧週期內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

智慧糧倉,節糧減損。期待更多像崑山這樣的一線探索,加快糧庫智能化科研和建設,培養更多技術過硬又富有創新意識的農業人才,讓興農科技遍佈田野,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讓大國糧倉根基更牢。

刊於《人民日報》2024.7.3 第7版

人民日報記者 白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