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何冬妮:諸多優勢條件能讓大灣區率先突圍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執行院長何冬妮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孫文軒)正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週年之際,2024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首次移師到大灣區。

7月8日,2024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機遇灣區 向新向榮」大灣區分會場開幕禮在深圳舉行。會上,新京報聯合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佈了《粵港澳大灣區五週年發展報告——灣區共同市場:願景與行動》(以下稱《報告》)。《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承載著建設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柱蠆式、高質量發展示範地和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的新使命。

在圓桌論壇環節,談及大灣區的建設,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執行院長何冬妮表示,大灣區具有基礎科研方面的優勢,有多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而且形勢還在往上走,企業家也想辦高校;大灣區還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它們是應用技術的創新主體,許多企業的研發製造能力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場。在技術轉化方面,大灣區有購買力,有市場,有非常優質的消費者;在金融支撐方面,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基於這些優勢,我們有條件能夠率先突圍。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加包容、開放的思想交流,這樣才能避免僵化,保持創新活力,讓大灣區引領中國新一輪生產力的發展。」

此外,何冬妮表示,還應該關注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創新和數據流動。在制度方面,要思考上層建築能不能跟上經濟基礎的變化,生產關係能不能適應釋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此外,人才是最重要的,大灣區要吸引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過來,需要給他們一個體面的生活和自由探索空間,我們要提供這樣的制度保障和社會氛圍。」

在數據流動方面,何冬妮說,如何在「1+3」大框架下盡快出台全國版數據跨境負面清單?這對於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的企業做科研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何冬妮說,生成式人工智能無疑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代表與核心。新質生產力恰恰是在人工智能時代的背景下提出的。「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勞動資料都在發生劇烈變化。整個經濟學理論研究也面臨重構。從科學技術的創新,到學術理論的創新,再到制度的創新是一體的。」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