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會上的AI新浪潮:萬卡集群成標配,安全治理全球合作

7月6日,上海的氣溫達到38攝氏度。同樣高熱的,還有今年在此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當天,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以下簡稱「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圓滿落幕,驕陽之下觀眾熱情不減:線下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全網流量突破19億,比上屆增長90%,均創歷史新高;對接132個採購團組,形成了126個項目的採購需求,預計意向採購金額達到150億元,推動了24個重大產業項目的簽約,預計總投資額超過400億元。

18台人形機器人組成「十八金剛」翩翩起舞、月之暗面、MiniMax、智譜AI等獨角獸接連登場。「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維護人工智能安全,構建人工智能治理體系,加強社會參與和提升公眾素養,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福祉。」

人形機器人「十八金剛」現場列成長龍,成為WAIC風景線。人形機器人「十八金剛」現場列成長龍,成為WAIC風景線。

這是人工智能大會召開的第七年。從七年前在黃浦江畔拉開帷幕,WAIC已成為透視AI發展的窗口。

上海將人工智能作為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著力建設人工智能「上海高地」。今年的人工智能行業,關注的焦點正在從AI新技術轉向實際的落地場景,光有「屠龍之術」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轉化成實際的生產力。在火熱的AI浪潮中,不少深度思考也在激盪。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在哪裡?機器人何時能走入家庭?大模型到底如何落地?澎湃新聞記者總結了今年人工智能大會上湧現的五大新浪潮:

(一)大模型從「卷參數」轉向「卷應用」

「如果說大模型的上一步是being cool(變得很酷),下一步就是being useful(變得有用)。」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院長、複旦大學浩清特聘教授漆遠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AI企業曾經受困於投入和回報難成比例的問題,大模型如何落地應用、何時將會出現超級應用是這次大會的熱議話題。百度CEO李彥宏就坦言:「大模型的重點還是‘卷應用’:沒有應用,只有基礎模型,不管是開源還是閉源都一文不值。」

在商湯科技董事長徐立的描述中,整個人工智能行業都期待著「超級應用」:無論是ChatGPT帶來的聊天式應用,Sora帶來的影片應用,都不能真正賦能垂直行業,引起廣泛變化。真正的AI殺手級應用,應該能跨越理論鴻溝,進入大眾市場並迎來爆發。

火熱的高溫沒有阻擋觀眾現場參加WAIC的熱情。火熱的高溫沒有阻擋觀眾現場參加WAIC的熱情。

該如何勾勒超級應用的輪廓?

李彥宏非常看好智能體(AI Agent):「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只要用人話把工作流說清楚,再配以專有知識庫,即可做出一個很有價值的智能體,比互聯網時代製作一個網頁還簡單。」——千行百業未來都會依據自己的場景和特有經驗、規則、數據等,做出各種智能體,將會出現數百萬量級的智能體,形成龐大生態。

在手機、電腦等硬件側落地,成為另一條比較明確的路徑:「端側模型跟已有的終端去結合,為終端賦能,是大模型目前最具體的場景。」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告訴記者。

不過,從業者呼籲,對於應用落地的短期期望不應過高,應該少一些對於發展速度的苛求。

智譜AI CEO張鵬認為,超級應用的出現並非完全是技術驅動的事情,它還涉及很多因素,比如市場、用戶是否準備好了,需要時間作為基礎。舉例而言,Google打造出世界第一的搜索引擎,到探索出成功的商業落地路徑,花了6年;而現在的Meta,原來的Facebook也同樣如此。

「(商業化)就像小時候玩打磚塊的遊戲,把磚塊精準地打到一個縫隙里去,首先要知道縫隙在哪兒,路徑在哪兒。很多事情要前赴後繼地去探索,這個過程就很重要。」張鵬表示。

(二)縮放定律面臨放緩

任何創業大潮,都有一個規律,叫做「搶椅子遊戲」,在AI時代,椅子的數量會進一步減少。

在今年大會上,AI獨角獸MiniMax創始人閆俊傑談到他眼中未來的AI洗牌:未來全球只會剩下5家大模型企業。在他看來,AI時代,大廠與初創公司最終所佔的市場比例,可能會比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公司的比例更為淒慘,「極端的比例可能會達到9:1。」

誰才能在這波AI浪潮中笑到最後?在業內人士的觀察中,活到最後的大模型企業,一定要尋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場景,而並非一味卷參數,「需要找到非常獨特、清晰化的應用場景,構建自己獨特的壁壘,目標要明確,不能猶豫。」

此外,消費者和用戶端口是永遠的方向,內容社交也將成為AI落地的第一場景,「C端(消費者端)的市場上限是最大的,但是B端(企業端)更容易存活,因為只要找到一個獨特的使用場景,能夠建立收費模式,商業模式就能成立。」長期佈局AI的A股上市公司崑崙萬維董事長方漢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注重參數擴張的Scaling Law(縮放定律),一度被視為AI行業的鐵律。此前大模型廠商朝著加大訓練數據、加大算力投入、堆積參數的道路前進,模型規模不斷膨脹。但GPT-5遲遲沒有面世,又預示著Scaling Law並非預想中靈通。

「Scaling Law必然會迎來天花板時刻。」漆遠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認為,Scaling Law就像牛頓,能夠把很多觀察的數據壓縮,總結出一個規律,但是真正的AGI(通用人工智能)應該是愛恩斯坦,把語言模型和邏輯推理結合起來,而不僅僅是通過數據推導,「就好像你把鐵路修得再長,也去不了月球。」

(三)萬卡集群成標配

儘管卷算力已經不再是大模型的唯一解,但「大力出奇蹟」,萬卡集群將成為大模型的標配。

本土算力芯片廠商摩亞線程宣佈其AI旗艦產品誇娥(KUAE)智算集群解決方案從千卡擴展至萬卡規模,專為萬億參數級別的複雜大模型訓練而設計。華為在一年前也已宣佈昇騰AI集群全面升級,集群規模從最初的4000卡集群擴展至16000卡,成為業界首個萬卡AI集群。

「大模型是不斷迭代的,每個人天天都有新的想法去實現。迭代一次大模型的時間兩週為標配,這個行業變化實在太大了,如果兩週沒有更新模型,基本上你的客戶會流失,訓練時間非常重要,客戶希望在兩週內結束戰鬥,最遲一個月把大模型訓練出來。1萬P(1P約等於每秒1000萬億次計算速度)是最低保障,所以萬卡集群是最低配置,我稱之為標配。」摩亞線程CEO張建中表示。

張建中表示,只有萬卡以上的智算中心才有價值,如果一個智算中心只有500P、1000P算力,要在模型加工廠里訓練出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大模型,難度是非常高的。

IDC亞太區半導體研究總監郭俊麗則認為,萬卡集群需要考慮三個方面,首先是硬件的高性能、穩定性和擴展性;其次,萬卡集群也需要配備高速網絡互聯設備,確保各計算節點之間的高效通信;第三,需要設計高效的電力供應系統和散熱系統,以保證長期穩定運行。

(四)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時間表初現

人形機器人的參展數量激增是今年大會的另一亮點。「十八金剛」人形機器人周圍,圍觀和諮詢的觀眾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各國採購團、投資人、供應商及學者的身影。

人形機器人究竟何時能走進家庭?

「未來的應用場景,一定優先選擇汽車製造、整車裝配、物流分揀等製造業場景中,然後慢慢地積累數據、迭代算法,最終進行智能化提升並進入家庭。」科大訊飛機器人首席科學家季超認為,「真正進入家庭可能還有比較長的距離,應該需要5-10年時間」。

WAIC上,展示了模擬人體手部運動的高靈敏度末端執行裝置,由手掌、手腕、五個手指、電機、傳動部件等部分組成。WAIC上,展示了模擬人體手部運動的高靈敏度末端執行裝置,由手掌、手腕、五個手指、電機、傳動部件等部分組成。

人形機器人領域國家首個公共平台——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 「創新中心」)市場體系總監楊正葉坦言,目前人形機器人還處於「嬰幼兒」時期,要滿足大眾的未來對人形機器人的期望,還有很多技術需要突破,同時,算力需求短期內也不能得到滿足。預計到2030年,人形機器人才能實現在製造業真正普及。

在投資方華業天成執行董事陸崑崙看來,除了技術問題,還要考慮成本、客戶是否願意買單等因素,「能泡個咖啡不叫人形機器人,真正的具身智能一定要有泛化(能力),比如抓取,抓取硬的物體就簡單些,軟的就很難,包餃子也很複雜,因為需要揉麵……」

現場觀眾和人形機器人打招呼。現場觀眾和人形機器人打招呼。

陸崑崙預測,2-3年內會出現部分人形機器人的商用場景。至於走進家庭,簡單的收納等操作還需要3-5年的時間,而如果要完成做飯、拖地等多項工作,至少還需要8-10年。

(五)安全治理全球合作

在發展速度的「狂飆」之下,「以善治促善智」也日益成為大模型發展的另一大命題。

「對於人工智能,既要用好,又要管好。」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周伯文展示了一張坐標圖:橫軸是技術能力的提升,縱軸是安全維度,在他看來,未來AI行業應該追求兼顧安全與性能:理想的路線是沿著45度的直線,安全與性能平衡發展,駛向更加有序的未來。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周伯文現場展示AI安全治理的坐標圖。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周伯文現場展示AI安全治理的坐標圖。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日趨重要,超大型大模型的治理,需要盡快研發出規範。」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呼籲,他提到,目前AI存在多重風險:第一是網絡風險延伸和擴大,伴隨AI能力出現,傳統的數據和網絡安全方面風險會被放大;此外是沒有意識到的社會風險,AI可能顛覆現有社會結構或帶來大規模失業的可能。

「從長遠看,AI安全治理不是縫縫補補。」姚期智提到,可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AI治理框架、簡化中國AI治理。包括建立AI大模型的分級體系,讓每台智能機器都擁有「身份證」。「我們有完善的實名製身份驗證系統,減少了計算機網絡分佈式系統的問題,中國有豐富的管控新科技風險的成功經驗。」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禮上,上海向全球發佈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宣言提出要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維護人工智能安全,構建人工智能的治理體系,加強社會參與和提升公眾素養,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福祉,呼籲各方積極響應,攜手行動,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我們強調共同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必要性,同時確保其發展過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人類社會發展。我們相信,只有在全球範圍內的合作與努力下,我們才能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潛力,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