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眾誌齊心修護長城(深觀察)

觀眾參觀「薪火相傳 共礪國魂——慶祝‘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四十週年專題展」。

杜建坡攝(人民圖片)

工人在已完成考古的箭扣長城122號敵台東側牆體修繕受損的垛牆。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攝工人在已完成考古的箭扣長城122號敵台東側牆體修繕受損的垛牆。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攝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像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文藝界人士舉行書畫義賣和義演、華僑華人慷慨解囊、社會公眾積極參與……40年前,「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啟動,開啟了社會集資修復國家重點文物的先例。古老的長城如同一條精神橋樑,連接著海內外無數中華兒女的心。近日,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市文物局主辦的「薪火相傳 共礪國魂——慶祝‘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四十週年專題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將綿延不斷的長城情、愛國情娓娓道來。

熱情參與修復與保護

走進展廳,展牆上貼滿了報導「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的相關報紙版面,一個個故事生動講述著海內外中華兒女過去40年間為保護長城所作的努力。

1984年7月5日和6日,《北京晚報》和《北京日報》分別刊登消息——為保護歷史文物,加速修復長城重點地段,舉辦「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消息刊登後,前來捐款的人絡繹不絕。

1984年7月28日,在社會贊助活動發起半個多月後,長城修復項目的第一、二期工程開工。參與修長城工程的大工、小工以及物料背運工,都是從周圍村莊招募的百姓。北京延慶八達嶺鎮離長城最近的岔道村,其生產隊全員出動,青壯年爭先恐後參與到長城修復中。

當時,年僅12歲的劉建華剛小學畢業,從背城磚到做小工,他都積極參與。「看到天南海北的愛心人士齊心協力幹一件事——‘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那種民族自豪感無以言表,大家幹勁兒很大。」他回憶說。

位於天津的黃崖關八卦關城始建於明朝,是當時長城全線唯一的八卦關城,凝聚著中國古代的軍事智慧。黃崖關長城腳下曾住著黃崖關村714戶人家,若要修復這段長城,整個村子都需要搬離。

1986年3月,黃崖關村村民孟慶和帶領全村人,依靠兩台拖拉機,在一個月內全部搬遷至新址。搬遷後的第二個月,即使新房尚未完全建好,村民們已經熱情地投入到長城修復工作中了。孟慶和的兒子回憶起父親,猶記得他對長城的熱愛與惦念:「他不止一次說保護長城要持續進行,我們要像愛護家一樣愛護長城。」

不僅長城腳下的百姓在為保護長城付出汗水,「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一啟動,全國各地群眾也紛紛響應。展櫃中陳列的一份份泛黃的文物工作簡報、社會贊助登記表和捐款名單等檔案,共同講述著全國人民為保護長城所作的貢獻。

展廳中央陳列著一張40年前的電梯票。1984年,上海第一百貨商店舉辦了「買票坐電梯 捐款修長城」活動,市民可以花一角錢購買一張電梯票,乘坐百貨大樓電梯,而這些票款全部捐給了「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短短20多天,7萬多名顧客捐款達7000餘元。活動激發了上海市民更大的熱情,他們在隨後的7個月內捐款70餘萬元,全部用於長城的修復。

社會各界襄義舉

在展覽開幕禮上,81歲的畫家崔森茂來到了現場。上世紀80年代,他筆下豐富多彩、大氣雄渾的長城享譽畫界。為了給「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項目籌款,彼時崔森茂拿出幾十幅長城主題的畫作舉辦義賣,最終籌得2000餘元。

回顧這些年在藝術和生活中與長城的密切關聯,崔森茂感到非常自豪。「作為藝術家,長城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脈搏。」崔森茂說。

除了美術領域,戲劇、音樂等文藝領域也紛紛舉行義演,歌頌長城,凝聚民族精神。1984年11月,京、津、滬、魯、香港等地京劇名角齊聚京城,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及「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舉辦了多場大型義演。

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香港歌手張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火遍大江南北。那一年,28歲的張明敏在北京八達嶺第一次看到了歌曲中所唱的長城。同年8月,張明敏在北京義演,受到‘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的鼓舞,他激盪起滿滿的愛國情。1988年,從西岸邊陲到南方海島,張明敏在全國舉辦了150餘場義演。「我才發現遼闊的祖國大地上有這麼多民族。」張明敏回憶說。多年來,他一直投身於香港和內地的青年交流活動,致力於將兩地青年聯繫在一起。

身處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也心繫祖(籍)國長城的修復與保護。比如上世紀80年代,18位美籍華裔科學家為「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捐款,紐約華人藝術家捐贈28幅名家書畫,所得義款全部捐給長城修復工程。

隨著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等多段長城的修復工程陸續開工,許多專家學者也齊聚長城,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長城保護添磚加瓦。

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不僅自己捐款千餘元,還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起草了一份提案,建議中國應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古建築學家、文物保護專家羅哲文來到修復現場,為工人提供技術指導,把關長城修繕方案。1987年,他執筆起草了向聯合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文本,將長城作為一個整體的文化遺產進行申報。長城以其無可爭議的歷史地位成為中國第一項世界文化遺產。

科技賦能向未來

背著設備爬上長城垛口,放飛無人機,將拍攝內容上傳數據庫並與資料進行精準比對……這是河北秦皇島山海關長城巡護員張鵬每週一次的「功課」。自2017年考取民用無人機駕駛執照並正式加入長城保護員團隊,張鵬是最早使用新技術巡查長城的保護員之一。

與傳統的徒步巡查相比,無人機可以前往更多人力難以勘察的地段,進行全方位拍攝記錄,更全面地留存和對比長城的保存狀況。此外,長城保護員還可以將巡查途中觀測到的牆體變化情況、重要觀測點位記錄上傳至專門的系統軟件,實現發現特殊情況後的快速呼救和及時救援。新技術的應用讓長城保護更便捷、高效。

而對司馬台長城保護員周文軍來說,通過網絡社交平台直播,講述長城歷史文化和周邊民宿故事,已經成為他宣介長城的重要方式。在周文軍看來,如今的長城「火」了,也「活」了,古老的長城和新鮮事物相結合,長城瑜伽、長城觀星、長城舞龍等文化活動應運而生。

打開「雲遊長城」小程序,觀眾可以沉浸式體驗清理、砌築等修繕工藝,感受長城文化內涵和保護修繕的科學理念,小程序上線不到3個月就有超過300萬人次體驗。「雲遊長城」小程序在虛擬世界中複刻出真實的長城景觀,包含地形、植被、水面和長城結構等,並利用遊戲製作技術呈現全局光照效果和實時渲染,為觀眾打造了超寫實、沉浸互動式的修繕體驗數字場景。2023年,「雲遊長城」(香港版)被引入香港中小學,與學生課本結合,形成互動學習模式。

從一磚一石的手工測繪,到科技感十足的遙感檢測、3D建模;從白髮蒼蒼的老人,到朝氣蓬勃的年輕一代;從學識淵博的學者專家,到銳意進取的公司企業……長城修復接續傳承,凝聚起中華兒女的家國情,見證古老長城的曆久彌新,讓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祝福 黃敬惟)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7月10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