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個點位、2萬餘名額,這個暑假浙江嘉興為小學生免費開游泳課

這個暑假,浙江省嘉興市兩萬餘名3至5年級的小學生們可以免費上游泳課了。「這是嘉興市的首次嘗試,讓我們水鄉的孩子學會游泳。」7月10日,嘉興市體育局體育總會秘書處副處長李鋼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道。他表示,希望通過公益培訓儘量讓更多孩子學會游泳,以減少溺水等情況的發生。

浙江嘉興為全市2萬餘名3至5年級小學生開展游泳公益培訓。 受訪者供圖浙江嘉興為全市2萬餘名3至5年級小學生開展游泳公益培訓。 受訪者供圖

家長設鬧鍾「搶課」,孩子體驗游泳樂趣

7月10日下午一點半左右,嘉興市實驗小學科技城校區的游泳館內,一群孩子正在學游泳,家長們則在該校提供的室內等候區休息。

今年,嘉興把「為全市2萬名以上3至5年級小學生開展游泳公益培訓」列入政府民生實事項目,設置了涵蓋學校、球場館和社會游泳機構等在內的41個公益培訓點位。嘉興市實驗小學科技城校區、東校區都屬於公益培訓點位,提供一千個公益培訓的名額。早在6月底,這些名額已被一搶而空。

「本來就想暑假給孩子報游泳培訓班,聽說有免費的,我特意提前設了鬧鍾搶名額。」來自南湖區的沈女士笑著說道。為了讓孩子長個兒,她每年寒暑假都會給孩子報游泳課,一次培訓就得花費兩三千元,得知今年有機會參與免費培訓,在6月30日報名開啟前的五分鐘,沈女士便打開「浙里辦」用戶端搶課。「教練可以幫孩子調整泳姿,同學也都在一起上課,每天都很快樂。」沈女士說道。

薑先生上五年級的孩子還不會游泳,「之前膽小怕水就一直沒學游泳,但孩子又喜歡到水邊玩,有時候看不住會擔心他溺水。」薑先生說,學校發佈公益游泳培訓的通知後,他就趕緊註冊預約,報名開始後第一時間搶到了培訓機會。

根據安排,此次公益培訓在7、8月分批展開,每期10節課。7月10日是第一期培訓的第四節課,薑先生說,孩子每天回家都會分享自己的進步,「我會熱身了」「我會憋氣了」,還會給家長演示游泳動作。

「游泳公益課確實很受歡迎。」嘉興市實驗小學科技城校區副校長夏小林介紹,嘉興市實驗小學四個校區中,兩個有室內泳池的校區,此次均承接了公益游泳培訓的任務,面向全區有需求的家長開放報名。根據嘉興市教體局的統一部署,學校從教練師資、課程設置,校醫、救援人員保障和家長休息區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科技城校區的室內恒溫泳池面積約375平方米,學校每學年會針對二年級學生開設「游泳進課堂」課程,因此教練們均有豐富的經驗。此次承接如此大體量的培訓任務,教練們全員上崗。

嘉興市實驗小學科技城校區的教練們在上公益游泳課。 受訪者供圖嘉興市實驗小學科技城校區的教練們在上公益游泳課。 受訪者供圖

讓更多孩子掌握游泳技能,提高自救能力

李鋼介紹,這是嘉興市第一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公益培訓,依託了嘉興41個有相關資質的游泳場館進行,亦給予了財政方面的支持。

「前幾年暑期學生溺水事件頻發,學會游泳是防範溺水的有效途徑之一。」李鋼介紹,嘉興是水鄉,但孩子們的游泳普及率不高,推出此次游泳公益培訓也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掌握游泳技能。「這幾年嘉興市游泳場館設施建設水平提升了,很多學校也建了游泳池,有能力開展這一公益項目。」

考慮到不同孩子的基礎條件不同,此次在課程設置方面分為初級培訓和提高培訓兩種類型。初級培訓要求孩子能初步掌握一種泳姿,會連續換氣和初級踩水,並且能遊10米及以上。提高培訓則針對有游泳基礎的孩子,讓孩子規範掌握一種泳姿,並且能遊25米及以上。

「培訓主要以讓孩子掌握有用技能為主,進而提高自救能力。」夏小林介紹,游泳公益課每期10節課,每節課都會明確目標和任務,通過專業教練有步驟地實施培訓。「雖然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確實有一開始不敢下水的孩子,但三節課下來,孩子們學會了憋氣,身體也能浮起來。」

對於家長關注的師資問題,李鋼介紹,承擔本次公益培訓項目的教練員必須具備初級及以上游泳教練員資質,或三級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游泳項目)證書。此次依託學校球場館、大型綜合性球場館、社會機構承擔這一民生項目,為保證每個場館至少配備固定救生員、流動救生員、教練員等幾十人,項目開展時還做了招聘以及人員培訓,保證7、8月的培訓順利進行。同時,本次民生實事項目的所有游泳場地,嘉興市體育局都進行了嚴格的安全審查,場館要求配備救生圈、救生杆、擔架以及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設備,並採用救生員與巡視員組合的模式,全程保障培訓安全。

記者注意到,自2007年起,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就開始探索實施「小學生免費游泳培訓」,紹興市政府也曾將「水鄉的孩子會游泳」公益培訓列入2022年度民生實事項目中的體育惠民工程,在全市範圍對萬餘名小學生進行免費培訓。李鋼表示,嘉興此次開展公益培訓也借鑒了紹興的經驗,「我們的選點涵蓋了各個縣市區、鄉鎮街道,建立了安全的保障體系,希望通過三到五年的沉澱,能夠有可以向全國推廣的經驗。」李鋼介紹,嘉興市共有16萬名三到五年級學生,此次培訓所覆蓋的群眾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未來這一公益項目將持續下去,不斷拓寬可持續的空間。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