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務學不會還是不願學?「喪偶式育兒」無解嗎?

近些年,「喪偶式育兒」這一短語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討論,多用於批評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使得母親獨自承擔育兒的主要責任。在傳統觀念中,男性不需要負責日常養育,父親的責任主要是訓導和教化孩子。而「喪偶式育兒」問題的提出,引發了社會對這種傳統育兒模式的反思。「喪偶式育兒」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如何讓男性更多參與育兒?澎湃問吧邀請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焦霖,一起聊聊「喪偶式育兒」困境怎麼解。

怎麼理解「喪偶式育兒」現象

@澎湃網民qqqaQ3:「喪偶式育兒」是不是對男主外女主內的一種誇張說法?它是否代表越來越多女性不再希望以家庭為中心了?

焦霖:我覺得這句話表達的是當代女性對「男主外女主內」的不滿。越來越多的女性希望有自己的事業,希望事業發展不受育兒影響,希望能和伴侶分擔家務勞動,而不是單獨承擔瑣碎、無償、沒有成就感的勞動。

也有少數男性網民「抽水」自己也在經歷「喪偶式育兒」,那這說明如果將男性放置於傳統女性的位置上,也會難以接受這種家庭分工模式。

@默博博:到底什麼算是「喪偶式育兒」呢?現在大家工作很忙,有的人每天很晚到家實在沒空帶娃……

焦霖:「喪偶式育兒」是個互聯網用語,表達了夫妻一方對另一方在育兒方面缺席的不滿,大部分情況下是對父親缺席的不滿。在互聯網的討論中,很多網民提出了工作太忙無暇育兒的情況。所以家長缺席育兒不僅僅是父母育兒分工的問題,也是社會有沒有給育兒造就一個友好環境的問題。

今年獲得諾獎經濟學獎的著作《事業還是家庭》討論了這個問題,克勞迪婭·戈爾丁批評了資本市場迫使人過度勞動。英國學者沙尼·奧加德在《回歸家庭》這本書里也批評了長時間加班的這種加班文化,稱其為「有毒的工作環境」。所以想要改變父母缺席兒童教育,根本上也要改變這種對人異化的工作模式。

@番茄土司:怎麼衡量家庭主婦的勞動價值?

焦霖:女性照顧小孩也是勞動,且換算成市場價十分昂貴。目前我國公立幼兒園一般只招收3週歲以上的幼兒,而女性產假一般只有4-6個月。6個月到三週歲之間的兒童照料,一般有老人照料、幼兒園照料、阿姨照料和家長照料幾種方式。第一,很多家庭沒有身強體健的老年人可以照顧嬰幼兒,且如果有老年人照料的情況下,女性一般會回到職場。第二,海澱區2-3歲兒童的私立幼兒園收費普遍在8000元-13000元/月(早八晚五,一週五天,餐費另算),接收2週歲以下幼兒的園所更加稀缺。第三,北京市育兒嫂的價格普遍在8000元-12000元之間。這兩種市場化育兒的價格和很多工薪階層的月薪金持平。因此,很多女性不得不居家照料兒童以節省開支,但這意味著女性失去了在職場的關鍵上升期,也意味著要承擔既沒有報酬又不被承認的育兒勞動。如果照料兒童是「不勞而獲」,那麼男性為何不願意回歸家庭,為家庭省下這筆開支呢?

另外,雖然近年來女性工作的比例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大多數中國家庭仍是雙薪家庭。雙薪家庭的女性下班後也要做家務,承擔更多的家庭勞動,所謂「職場媽媽不下班」。

解決育兒矛盾不能靠指責女性,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公共支持系統。早年間我國有很好的公立托兒所和幼兒園,使很多女性能夠在生育之後快速回到工作崗位上。如果有價格親民、質量可靠的幼兒園,很多職場女性並不願意放棄工作回歸家庭。這也需要社會轉變觀念,認識到育兒勞動不是在家賦閑,是需要付出大量時間精力的勞動。

「喪偶式育兒」困境怎麼解

@雲走過的音樂:「喪偶式育兒」養出來的孩子,長大之後會重覆這種模式嗎?

焦霖:原生家庭模式對人成長之後的行為模式是有影響的。在家庭暴力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有更高的概率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重覆這一模式。但社會整體觀念的改變會極大扭轉個人的行為習慣和行為選擇,比如中國傳統上以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為主,現在以原子化的小家庭為主;傳統上婦女不受教育不能外出工作,現在女性接受教育和外出工作是普遍現象;傳統上認為家庭暴力是清官難斷家務事,而有了法律保障後,人們慢慢認識到了家庭暴力也是違法犯罪的行為……另外,個人通過反思,也可以超越原生家庭的局限。

@澎湃網民ueeJZ3:有可能由政府出面解決這個問題嗎?

焦霖:政策層面的解決非常重要。比如可以增加0-3歲兒童的公立幼兒園,提高兒科醫生待遇,建立兒童友好型環境(增設母嬰室、增設公共區域的兒童設施、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等)。這幾年有人大代表提出了「落實男性陪產假政策」、「試點全國範圍內的男性育兒假」的提案,如果提案被採納,也可以平衡夫妻雙方的育兒勞動。另外,遏製企業長時間加班的風氣,也有助於年輕父母投入家庭生活。

@澎湃網民uuQJZ3:很多男性確實不會做家務,給娃換尿布、哄睡覺這些更是做不來,要怎麼讓他們參與?

焦霖:我經常聽到朋友或網民這樣說,男性不會做家務。我周圍這麼說的人大部分都有大學學曆,有不少還是博士學曆。他們大多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也有高校教師。我覺得這些男性不是不會,而是不願意會。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學習能力,他說學不會做飯和換尿布,這可信嗎?如果他必須換尿布,或者換尿布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還學不會嗎?反過來看,女性在生育前也不會換尿布,都是生育後學會的。男性不願意學,主要是因為這些勞動瑣碎、無償、沒有成就感。而這樣的工作完全安排給女性去做是不公平的。

所以「男性不會做家務」這個觀念要改變。男性是有能力學會家務勞動的,女性也需要學習才會做家務。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國內10-15歲的孩子裡,女孩比男孩花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平均每週多一小時。所以我們覺得女性會做家務,其實是從小家庭培養和社會期待的結果,女孩經歷了漫長的訓練期,在做家務上也就更熟練一些。

我們的社會服務和社會觀念也有很多提高的空間,比如在英美待產輔導課要求夫妻雙方共同參加,護士會一視同仁地教會準父母換尿布和哄睡。妻子可以和丈夫交流這些信息,並且表明作為家庭的一分子,丈夫需要主動承擔一部分家務勞動。學做家務不難,難的是願意學。

@Blank。。。:2歲孩子非常頑皮,平時由奶奶帶,經常欺負其他小朋友,甚至欺負奶奶。在日常生活中其母親扮演慈母、陪伴較多,而本人陪伴較少並且經常批評教育他甚至會打屁股,結果小朋友對我越來越疏離,對其媽媽越來越依賴。這算「喪偶式教育」嗎?如何破解?

焦霖:中國傳統上,一般都以嚴父慈母的方式來育兒。父親不太參與小孩的養育(吃喝拉撒睡),而更多地進行學業和德行上的教化,教育方式也比較嚴厲。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紅樓夢》里的賈政。這種育兒方式確實不太利於建立正向且溫暖的父子關係,建議您參考一些其他的育兒方式,比如可以看看《正面管教》。

2歲的小孩習慣欺負別人,甚至奶奶,我覺得是需要糾正調整的,但打屁股第一效果不好,第二不利於父子關係。打屁股這種方式本質上還是在使用暴力,是希望通過暴力的方式讓小朋友明白不能使用暴力,這個邏輯是矛盾的。兒童研究發現,習慣被暴力對待的小孩,會認為暴力是正當的處理方式,只是自己力氣小,還不能夠充分使用暴力,會更加期盼自己長大之後有力氣去欺負別人。我周圍也有類似的孩子,這個孩子通過專業機構進行了矯正,機構的理念是要「溫柔而堅定」地製止孩子,而非打罵。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這個孩子已經不再攻擊別的孩子了。有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您可以參考,比如孩子出現了憤怒的情緒,第一時間安撫情緒,讓孩子平靜下來。家長可以蹲下來直視孩子,詢問孩子為什麼發怒,看看是不是有別的解決辦法,幫助孩子通過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還有一些情緒類繪本,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比如《我的情緒小怪獸》《生氣湯》《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等。這些方法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耐性,「慢就是快」。也需要所有的養育者統一戰線,不能縱容孩子的攻擊行為。

小孩子會更加依賴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人,這一點恐怕沒法改變。有的家庭是育兒嫂主帶孩子,那麼孩子也很有可能和育兒嫂更親近。但您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增加「有效陪伴」。比如只有半小時,但可以在半小時里全身心陪孩子瘋玩,設計一些遊戲(可以參考《遊戲力》)。如果孩子和您相處的時光特別快樂,就可以很好地促進親子關係。

@陸川有許多樹:「喪偶式育兒」在家庭中的比例,有什麼地區差異?是否經濟發達地區,這種狀況會少一些?

焦霖:大多數情況下,網民們說的「喪偶式育兒」都在「抽水」父親的缺席。全國婦聯2020年做的全國性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儘管中國男性育兒的時間增多了,但中國女性的育兒時間整體仍是男性的兩倍。「0-17 歲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輔導作業和接送主要由母親承擔的分別佔 76.1%、67.5% 和 63.6%;女性平均每天用於照料 / 輔導 / 接送孩子和照料老人 / 病人等家人的時間為 136 分鐘。」 聯合國婦女署利用中國國家統計局於2008年和2018年基於國內10個省市的「中國居民時間利用調查」,發現農村女性和城市女性每天用在家務勞動和照料勞動的時間沒有顯著差距,都是接近每天4小時。農村男性過去十年做家務的時間上漲了,從平均一小時漲到了83分鐘。城市男性的家務時間縮短了,從接近兩小時減到了98分鐘(《中國的照料勞動:發展現狀、價值估算及疫情影響》)。換句話說,在中國家庭中,女性普遍做更多的家務勞動,在城鄉上沒有顯著區別。

影響男性參與育兒的一個顯著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學曆越高的男性做家務越多一些,可能是因為他們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對女性來說,並不是賺得越多做家務越少。有些基於小樣本的研究發現,在妻子收入超過丈夫的情況下,妻子反而會做更多的家務,來補償丈夫失衡的自尊心。

我不認為這些現像是合理的,不平等的家務勞動造成了女性的「生育懲罰」和對女性的就業歧視,也降低了年輕女性的生育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