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芳蓉奔赴的敦煌研究院,還有這些年輕面孔在大漠奉獻青春

近日,在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崗位招聘中,曾被稱作「考古圈團寵」的鍾芳蓉以該崗位第一的面試成績進入後續體檢環節。

鍾芳蓉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畢業典禮上發言。校方供圖鍾芳蓉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畢業典禮上發言。校方供圖

據北京大學微信公眾號7月11日消息,鍾芳蓉目前瞭解到,自己去敦煌主要從事的工作內容是編寫敦煌石窟的考古報告,她十分期盼自己入職之後能為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的編寫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這個車馬快的年代,總有人還在堅守著執著,從四年前選擇考古到四年後投身敦煌,熱愛不變且願意不顧世俗的羈絆投身其中,這在如今的時代是件太難得的事情了。」在上述北大微信公眾號文章的評論區,有網民讚許道。

敦煌研究院是負責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慶陽北石窟寺管理的綜合性研究型事業單位。院本部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的莫高窟,分院位於蘭州市城關區。

「隨著最後一班滿載遊客的大巴車從莫高窟返回敦煌市區,白日的喧囂散去,莫高窟再次靜了下來。在城市中久居,人們會對此處的寂靜感到驚歎,廣袤無垠的大漠中,只餘下風掠過白楊樹梢發出的沙沙聲響。」

甘肅酒泉,敦煌研究院。視覺中國 圖甘肅酒泉,敦煌研究院。視覺中國 圖

《光明日報》報導曾這樣形容道。

天地廣袤,心無旁騖。公開報導顯示,近些年,新一代青年已接力守護敦煌。

據新華社2022年報導, 在莫高窟,有一群年輕工作者,他們正值芳華,或受前輩感召,或為實現藝術理想,離開熱鬧的大城市,來到安靜的莫高窟。「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是他們共同的感受,「傳好接力棒」是他們共同的願望,「擇一事,終一生」是他們共同的信念。

其中,35歲的楊金禮自2006年就來到莫高窟,從學徒做起,逐漸成長為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的一名壁畫修復工作者。楊金禮每天都會和同事來到洞窟內「面壁修復」,通過專業技術手段解決壁畫產生的起甲、空鼓、酥堿等病害,幫助壁畫對抗時間的流逝。

王嬌出生於1988年,研究生畢業後來到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7年來,她一直從事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的編寫工作。她參與編寫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報告》,總計30餘萬字。而根據《敦煌石窟全集》編輯出版計劃,這樣的考古報告將要做100卷。

「90後」的劉小同是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一名美術工作者,主要從事敦煌壁畫的臨摹、研究和創新工作。別人看來可能枯燥的「畫像」,卻正對他的胃口,畫室就是家,除了畫畫,心無雜念。當時,劉小同正和同事們一起,致力於完成莫高窟第172窟的整窟複原臨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榮獲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據敦煌研究院方面介紹,該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致力於通過科技手段保護和傳承敦煌石窟文化,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10人,其中35歲以下青年67人。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研究,該團隊在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建立起了一套科學、規範的技術體系和成套裝備,編製了文物數字化行業標準與技術規範,構建了「數字敦煌」數據資源庫,建成了「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為敦煌石窟文物科學保護、敦煌學研究和敦煌文化弘揚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曾獲「2022年甘肅省工人先鋒號」集體榮譽稱號。

「我是2015年12月19日第一次來到敦煌,此前20餘年,我生活、學習、工作的地方主要在陝西和廣東。這裏太不一樣了,陽光燦爛奪目,天空澄澈乾淨,一望無際,地域開闊。」《甘肅日報》後續報導中,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數字影像采編室工作人員吳紹俠認為,敦煌是一方讓人心靜的淨土,「站在大漠的中央,站在千年石窟旁,浮躁和煩惱頓時消散。在這裏,時間流走得很慢。」

2016年入職敦煌研究院,不知不覺,吳紹俠已在敦煌研究院度過了近10個年頭,並且愛上這裏、依戀這裏。她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曾學習圖片攝影專業,畢業後做過產品攝影工作,而後入職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負責文物數字化採集、方案設計等方面的工作。

為敦煌石窟內的壁畫、塑像「留影」,吳紹俠每天聚焦方寸之中、毫釐之間。「對敦煌石窟文物的數字化採集,遠不是按快門、拍張照那麼簡單。」吳紹俠說,「我們利用定製的軌道,對壁畫逐格、逐行攝影採集。拍攝的一行數據會傳入計算機,技術人員對圖像的曝光、清晰度、重合度、數量等技術參數做檢查,符合要求後我們才能再進行下一行的拍攝。如不符合要求,需要定位站點重新補拍。」

報導還提到,95後、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數字影像采編室工作人員熊業騰是陝西西安的年輕「後生」,2017年12月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也已6年有餘。「我自小在西安長大、在西安讀書,那時未曾想過,以後會去距離西安千餘里的敦煌工作。」

熊業騰說:「我與敦煌有緣。這要從我讀大二的時候說起。大美敦煌,是寫生採風的絕佳地,學校組織安排我與一些同學前去敦煌寫生採風。在用畫筆勾勒敦煌的景緻時,敦煌彷彿與我握手交談,娓娓道來她的自然、人文之美。」

《甘肅日報》報導稱,近些年,敦煌研究院吸引了一批青年人才加入,以引進和培養優秀青年人才為重點,先後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文博機構建立人才互派交流機制,與北京大學簽訂高層次人才定向培養協議,深入實施文博行業高層次人才提升計劃,持續加強與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的人才培養合作。任時光匆匆流去,一個又一個懵懂青年,逐漸成長為敦煌文物數字化工作的中堅力量。雖然年青人會老去,但這項偉大的事業,總會有人前赴後繼、接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