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 激活數據要素價值

數據領域的改革將再進一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已經於7月21日正式發佈,其中「數據」被著重提及。

《決定》提出「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國新辦今天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數據具有不同於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的特性,這使得數據工作更為複雜」,「因此,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必須依靠改革創新,向深化改革要動力」。

近年來,我國數據要素市場蓬勃發展。2023全球數商大會上發佈的《2023年中國數據交易市場研究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數據交易行業市場規模為876.8億元,佔全球數據市場交易規模的13.4%,佔亞洲數據市場交易規模的66.5%。2023年年底,國家數據局聯合有關部門印發了《「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國家數據局政策和規劃司負責人欒婕介紹,行動實施以來,數據開發利用有效牽引帶動了數據供給和流動使用,初步實現了以「用得好」來促進「供得出」「流得動」的既定目標。

劉烈宏介紹,國家數據局將堅持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主線,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促進數據要素開發利用。他提到了六方面具體工作,包括先立後破,建立健全數據基礎制度;注重發揮基層首創精神,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問題導向,破除數據開發利用的瓶頸製約;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做強做大數據產業;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加強數字經濟國際合作。

數據基礎設施是數據基礎制度落地和數據高效開發利用的基礎承載。在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部分,《決定》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

「數據基礎設施是在網絡、算力等設施的基礎上,圍繞數據彙聚、處理、流通、應用、運營的全生命週期,構建適應數據要素化、資源化、價值化的基礎設施。」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司長杜巍介紹,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是項目建設和制度建設的系統集成,既包括平台、系統等「硬」的設施建設,也包括標準規範、體制機制等「軟」的制度設計,同時,還包括隱私保護、數據標識登記等技術創新的應用。

2022年2月,我國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地區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正式啟動「東數西算」工程。國家數據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算力總規模超過146萬標準機架,整體上架率為62.72%;數據中心綠電佔比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先進數據中心綠電使用率達到80%左右。

各地方、行業、領域也在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開展探索,形成了隱私計算、數據空間、區塊鏈等多種技術解決方案。杜巍透露,國家數據局正在組織編製《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力爭在當前情況下,說清楚數據基礎設施的概念、發展願景和建設目標,凝聚社會共識,明確建設方向,推動構建協同聯動、規模流通、高效利用、規範可信的數據基礎設施服務體系。

杜巍提到,當前,國家數據局正聚焦數據流通利用環節,圍繞重要行業領域和典型應用場景,在統一基礎設施底座的基礎上,部署開展隱私計算、數據空間、區塊鏈、數聯網等多項技術路線試點,自上而下謀劃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工程項目,支持地方城市先行先試,以真實場景牽引技術進步,豐富解決方案供給,促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跨主體的高效可信流通利用。

本報北京7月2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賈驥業 記者 朱彩雲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