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圖為兩岸青年在大草原合照。圖為兩岸青年在大草原合照。

探訪歷史悠久的紅山文化遺址,瞭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唱響蕩氣迴腸的《滿江紅》,感受嶽飛的家國情懷和忠孝精神;走進遼闊無邊的內蒙古大草原,感受優美風景與生態發展……在前不久舉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上,兩岸「小嶽飛」們一起參與了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

本屆夏令營以「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嶽飛文化共傳承」為主題,由內蒙古自治區台辦、重慶市台辦指導,重慶市嶽飛文化交流協會、赤峰嶽飛文化研究會主辦。來自海峽兩岸37所學校130餘名師生相聚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在交流中深化友誼、增長見識。

探尋紅山文化

「在台灣我們從小就會唱歌曲《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而赤峰就是‘中華玉龍之鄉’。」來自台灣的王勝民在活動中表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大家來到這裏瞭解有著「中華第一龍」美譽的「C」形碧玉龍,真是大開眼界,同時也意義非凡。

紅山文化因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最著名的新石器文化類型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中佔據重要地位。1971年,赤峰市出土了紅山文化「C」形碧玉龍,這裏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在紅山文化遺址、赤峰博物館等處,兩岸師生仔細聆聽講解,認真觀察遺址出土的文物和各類複原場景,感慨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在夏令營的節目表演環節,「小嶽飛」們一同朗誦《滿江紅》。隨後,大家一同唱起《外婆的澎湖灣》《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富有內蒙古與台灣特色的歌曲,在歌聲中體會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

重慶市嶽飛文化交流協會執行會長嶽邦彥表示,此次活動以嶽飛文化為契合點,致力於學習、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璀璨優秀的文化傳統。希望兩岸青年讀萬卷書的同時也能行萬里路,積極拓寬視野。他介紹,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嶽飛精神,該協會2025年將聯合其他社團在海峽兩岸開展「嶽家拳進校園」活動。

見證綠色發展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盛夏的赤峰烏蘭布統草原天朗氣清,綠草如茵,兩岸青年騎上駿馬,在曠野上一邊馳騁,一邊歡唱。「真是太愜意了!」來自台灣義守大學的林同學告訴記者,以前學古詩詞時經常背誦「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沒想到現在能夠身臨其境感受這句話的意境。「我彷彿走進了課本里!」

在遊覽草原的過程中,兩岸師生瞭解到,內蒙古草原過去曾因過度放牧、違法開礦等遭到破壞,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導下,內蒙古多措並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打造全域生態安全格局。對比今夕變化,看到當下草原的美景,兩岸師生尤其是台灣青年伸出大拇指,點讚大陸的生態建設成果。

生態環境變好的同時,以自然風光特色為基礎的文旅產業也在內蒙古得到充分發展。一路上,兩岸師生在沙漠騎駱駝、在蒙古包邊吃烤全羊邊聽蒙古族同胞高歌、在阿斯哈圖石林瞭解獨特的冰川地貌,體驗豐富,收穫滿滿。來自台灣的師生對玉龍沙湖景區尤其印象深刻,他們表示,景區不僅有壯麗的沙漠風光和清澈的湖水,配套也完善,露營基地、渡假酒店、餐廳、親子設施、遊樂項目等一應俱全,大陸的文旅產業發展迅速。

感受同胞情誼

「這是我第一次來大陸,這裏不但風景優美,人也熱情和善。」來自台灣苗栗的吳同學是「首來族」,他說,來之前心裡比較忐忑,因為島內的綠色媒體都在渲染大陸的「落後」和大陸同胞的「敵意」。沒想到來了之後發現,大陸同胞熱情好客、充滿善意。尤其是兩岸年青人之間,更是很快打成一片。他和不少台灣同學在社交平台發表感想,表示百聞不如一見,大陸的現代化發展、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同胞的熱情好客都讓大家深受感動。

來自重慶複旦中學的陳同學告訴記者,在一起吃飯、一起遊玩的過程中,兩岸的同學們會互相交流各自的方言、習俗,分享在學校的學習考試、社團活動等。「我和台灣的同學們說,希望他們能到重慶參觀交流,看看這座山城‘立體魔幻’的特色,到防空洞吃一吃有重慶風味的火鍋,相信一定會讓大家很難忘。」

「希望參加本次夏令營活動的大朋友、小朋友們以後能常來草原走一走,看一看。」閉幕式上,赤峰嶽飛文化研究會會長嶽國軍表示,活動中兩岸師生能夠相聚草原、同轉敖包,這是一種緣分,更是「兩岸一家親」的體現。願大家的親情和友誼像赤峰的西拉沐淪河水那樣奔流澎湃、地久天長。(本報記者 柴逸扉 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7月25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