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改造「共同體」 尋找訴求「公約數」 從晨光小區看老舊小區改造的株洲探索

構建改造「共同體」 尋找訴求「公約數」

從晨光小區看老舊小區改造的株洲探索

▲在晨光小區新增的充電樁遮陽棚下,居民的電動車有序擺放。 記者 李軍 攝▲在晨光小區新增的充電樁遮陽棚下,居民的電動車有序擺放。 記者 李軍 攝

株洲日報全媒體記者/李軍

通訊員/李豔豔 劉興旺

株洲七月,驕陽似火,老舊小區改造亦如火如荼地開展。

透過典型案例看株洲探索,入選住建部聯繫示範點的荷塘區晨光小區改造有哪些看點?

變化:

「三合一」老小區重生

7月25日上午8點,沐浴在晨光中的晨光小區,被正在進行的改造施工持續更新著面貌。

「目前改造施工完成了九成以上。」晨光小區黨支部書記譚小珍說。

如果是初次走進晨光小區,你的第一印象或許是「新」:嶄新的瀝青路,新劃的停車位,新增的帶遮陽棚的電動車充電樁,休閑廣場的橙藍綠等色塊似乎還沒幹透,在陽光下熠熠發亮……

可對譚小珍這樣的老住戶來說,每個嶄新的畫面,都有過去破舊的樣子做對比。「以前亂搭的‘飛線’像蜘蛛網,各種車子亂停,黑乎乎的樓道里堆著雜物等,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她回憶說。

63歲的彭誌明家住35棟,是將近10年的住戶,他指著現在瀝青路說,以前小區的路坑坑窪窪,一到下雨天有時還污水橫流,很不好走。

實際上,現在的晨光小區老舊小區改造是連片集中改造項目,涉及新晨光小區與老晨光小區兩部分。上面說到的還只是新晨光小區,老晨光小區以前的環境更差。

譚小珍說,老晨光小區是「三合一」場所,有不少從事服裝等行業的小加工廠,生產、倉儲和務工人員住宿都在一塊,給環衛、消防等管理工作帶來挑戰。「幸虧小區里有市場服務中心,也配備了消防力量,起火等安全事故都能及時應對處理。」她說。

年近六旬的肖冬生家住12棟,屬於以前的老晨光小區。在他印象中,「改造以前,這裏加工廢料和生活垃圾亂丟,沒有路燈和監控,我從來沒在小區樓下散過步,親戚來串個門也直搖頭。」

老舊小區改造後,施工人員清洗路面為鋪瀝青做準備那天,肖冬生很激動,拉著同在現場的譚小珍笑著說,「我在這住了快20年,從來沒看到小區這麼幹淨過。」

如今只要天氣晴好,肖冬生每天早晨傍晚都會搖著蒲扇散散步,和鄰居拉拉家常。

按照規劃,當改造全部完成,晨光小區會比現在更亮麗與智慧:垃圾分類處理點、運動休閑廣場、黨建活動中心等設施,會進一步完善;相關小程序開發做好後,居民可及時掌握小區黨支部與物業方的工作信息並預約相關服務。

推進:

尋找各方訴求最大公約數

晨光小區的位置有些特別,它處於荷塘區文化路以西,合泰路以南,石桑治路以北,西臨石子湖公園。在合泰地區,老晨光小區作為「三合一」場所,曾經是火災隱患的重點整治地。

檢索公開報導可發現,老晨光小區相關樓棟單元曾有多家服裝加工場所紮堆,並不同程度存在生產車間和宿舍、廚房在同一空間,滅火器過期、無應急燈和消防安全逃生窗口等消防安全隱患。

曾經,荷塘區市場服務中心聯合月塘派出所開展消防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時,老晨光小區都是被整治的重點小區。

譚小珍介紹,很多在老晨光小區開廠的老闆,都在新晨光小區買了房,由於老晨光小區環境差、流動人口多等原因,兩個小區之間曾有圍牆相隔,「都叫晨光小區,但就像兩個被隔開的孤島。」

這給居民帶來了一些不便。「新晨光小區有幼兒園,我們老晨光小區的要送孩子去,需要繞遠路。」肖冬生說。

晨光小區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開啟後,圍牆的拆除變得勢在必行,但不是所有居民都能理解。背後原因錯綜複雜:有居民擔心,老晨光小區的流動人口會帶來管理上的難題;有住在新晨光小區的老闆擔心,小區改造對「三合一」場所的整治會增加他們的成本等。

但隨著圍牆被拆除,並對老晨光小區的「三合一」場所進行規範,一些原本存在的擔心並沒出現,而共贏的局面卻在悄然形成。

對兩個小區的局面來說,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了小區「顏值」,也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可謂「面子」和「裡子」都有了。

對老晨光小區的老闆來說,加工區及員工住宿區等區域的規範,短期來看是多花了錢但在招聘時卻是「加分項」。

對外來務工人員就更不用說了,原來擁擠髒亂的宿舍變得寬敞有序,工作環境也顯著改善。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改造老舊小區助推基層治理,晨光小區的經驗探索拆除的是心牆,重塑的是善治。

啟示:

用黨建構建「共同體」

從老舊到新顏,從難管到善治,從表及里,這處老舊小區改造撬動基層治理的典型,藏著什麼啟示?

答案,依舊在黨建。

「你掃一下這個二維碼,會看到我們小區的‘紅色細胞’。」在晨光小區的黨建活動中心,譚小珍指著一張圖片說。圖上有所有樓棟的分佈圖,35棟樓貼著各自的二維碼。

記者隨機掃了12棟的二維碼,手機上很快顯示出該樓棟組長、樓棟長、鄰長,以及黨支部黨員等人員的相關信息。如果有相關需求,很快就能找到相關工作人員。

晨光小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成功,凝聚著株洲老舊小區改造的探索,諸多經驗中黨建引領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月塘街道和東湖社區牽頭下,2021年7月,晨光小區成立了黨支部,新晨光小區和老晨光小區都有黨員參與。「雖然當時兩個小區之間還有圍牆,卻通過黨建的橋樑緊緊聯繫到了一起。」譚小珍說。

有了紅色陣地,譚小珍又在街道和社區指導下,開展了樓棟長與鄰長推選工作。

這項工作並不容易,彭誌明是35棟的樓棟長,他坦言自己起初並不想當這個樓棟長,「以前新晨光小區搞過自治,效果並不好,而且小區多年存在的問題積重難返,我剛開始對能否改造好有些懷疑。」

對此,譚小珍通過請老黨員勸導、自己也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等方式,最終打消了彭誌明的疑慮。「首批11個樓棟長推選,成果出乎我們的預料,大家的支持率都很高。」她說。

隨著黨支部建立、樓棟長與鄰長選出等,老舊小區改造也就有了有力抓手。2022年6月,譚小珍得知可申報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消息,前後花3個月跑了10多次市住建部門,終於成功把資料遞交了上去。最終,晨光小區的老舊小區改造還被選為住建部的聯繫點。

老舊小區改造牽一髮動全身,需要理清不少「麻紗」,株洲的做法是以黨建為引領,探索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三覆蓋」模式,即黨組織、業委會自治、專業物業全覆蓋,建立黨建+網格員+樓棟長來當家,打造一個推進工作的「共同體」。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老舊小區改造共同體,包括街道、社區、參建單位、小區物業、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等,可引導居民參與工程實施、違建拆除、矛盾協調、竣工驗收等全過程。

通過這種「共同體」模式,晨光小區於今年5月正式成立物管會,建立了小區的業主自治組織。同時,將老晨光小區的物業公司覆蓋到新晨光小區,實現了專業物業的全覆蓋,為老舊小區改造推進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編輯: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