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長江經濟帶看中國|上海: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重要性」

大江奔湧,滋養廣袤大地,繪就生態長卷。

長江經濟帶髮展戰略實施已八年,沿江11省市凝心聚力共謀綠色發展,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美麗畫卷。

地處長江入海口,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的「龍頭」所在。通過堅持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關鍵詞,上海築牢生態屏障、煥發綠色生產力,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透過上海城市之窗,足以窺見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律動。

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海崇明區供圖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海崇明區供圖

綠色蝶變,築牢長江門戶生態屏障

2023年的冬天,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了68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數量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新高。

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崇明島地處長江入海處,不僅是上海的重要生態屏障,也是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的關鍵區域。

近年來,上海市政府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築牢長江門戶生態屏障,將崇明島定位為「世界級生態島」,致力於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和《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文件相繼出台。

崇明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100%。上海崇明區 供圖崇明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100%。上海崇明區 供圖

據崇明區相關單位介紹,通過大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讓部分違規企業還灘於民、還水於民,崇明島全面消除黑臭和劣V類水體,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100%,空氣優良率達到91.9%。森林覆蓋率從2003年的不足10%增長到2022年末的大於30.05%,幾乎是全市平均水平的近兩倍,成為上海最「綠」的一方土地。

通過開展灘塗自然濕地生態修復,崇明島對保護區內的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生長和擴張進行有效控制,滅除率達95%以上,土著物種蘆葦、海三棱藨草等逐步恢復。濕地生態系統趨於穩定,搖身變作「鳥的天堂」。秋冬季節,江海相連,水天一色,萬鳥翔集已成為崇明東灘景緻的「新常態」 。

崇明島治理成果漸次凸顯的背後,是上海守護綠水青山的決心與魄力。

近年來,上海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通過巧做生態「加減法」,築牢綠色「底座」,對一度遭受汙染之困的蘇州河、黃浦江進行截汙納管、河道疏濬、生態修復,水質明顯改善;位於長江與黃浦江彙流之處的上海吳淞口古炮台經歷生態恢復與文化重建,由雜亂叢生的「鋼渣堆場」變身濕地森林公園所在地;上海實施全面退捕禁捕,在全國率先建成長江禁捕智能管控系統,為全國長江流域禁捕智能管控提供「上海方案」……

據上海市環境局發佈的《2023年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3年上海生態環境的「顏值」更高了,273個地表水斷面優Ⅲ類佔比為97.8%,其中40個國控斷面優Ⅲ類佔比為97.5%,無Ⅴ類和劣Ⅴ類斷面。上海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為87.7%,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重汙染天數比例為0.3%;主要汙染物重點工程減排量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

創新驅動,煥發綠色經濟活力

一江潮湧,氣象萬新。

長江經濟帶覆蓋11個省市205萬平方公里,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這裏的經濟發展理念正發生深刻變化。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上海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長遠發展與短期收益之間,用智慧與行動作出回答。

上海「老字號」企業代表寶鋼股份,主動探索傳統鋼企與現代都市共融共生模式,曾經的「鋼鐵巨獸」逐步改革達到「廢氣超低排、廢水零排放、固廢不出廠」,力爭於2025年建成「綠色無廢城市鋼廠」。

在百年歷史的楊樹浦電廠廢棄「灰倉」上,鋪滿的太陽能光伏讓楊浦濱江長出「綠肺」,通過光儲充一體化系統變為一個巨大的「充電寶」,為灰倉以及周邊的咖啡館、岸電充電樁、景觀照明設施等持續提供綠色電力。市民遊客在周邊的咖啡館,可以喝到名副其實的「零碳咖啡」。

在金山區廊下鎮,存欄量達4.5萬頭的鬆林樓房規模化生態養豬場,成為上海天然氣供應網的新成員。豬場每天生成的數千立方米沼氣進行分離、純化,可得到高純度甲烷,由其合成製備的綠色甲醇,被認為是航運業減碳的重要方向,相關產業也成為綠色經濟最熱的風口之一。

行駛在上海街頭的氫能公交車 上觀新聞 圖行駛在上海街頭的氫能公交車 上觀新聞 圖

在青浦、嘉定、閔行等地,氫能源公交車陸續「上新」,消耗氫氣、排出無汙染的「純淨水」,真正實現零排放、零汙染。氫能源清掃車、渣土車、環衛車也紛紛投入運營,交通領域的氫能應用場景更為多元,助力交通碳達峰碳中和。

如今,上海傳統產業破舊立新、低碳產業風起雲湧,生態「含綠量」也提升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上海市瞄準新賽道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出台,定下「到2025年,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基本形成2個千億、5個百億、若幹個十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格局」的目標。

綠色工廠、節能設備、綠色產品評價標準……從探索、成熟到落地,步步穩紮穩打。以生態優先為準則,上海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低碳產業集群,揚起綠色發展風帆,航行速度比想像中更快。

協同發展,共譜長江經濟帶髮展新篇

一枝獨秀不是春。身處長江經濟帶髮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兩大疊加戰略中,上海踏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東風」,也成為沿江城市協同發展的「龍頭」。

2023年底發佈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3)」顯示, 上海以64.99分位居第一,連續九年位居榜首。

立足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上海與江蘇、浙江、安徽等周邊省市緊密合作,製定《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工作方案》,多個綠色低碳生態前沿項目也正落地生根。一條太浦河,從曾經汙染嚴重的「三不管」狀態,到當下建立跨區域「聯合河長製」共繪「一張圖」,變成水清岸綠的觀鳥勝地。太浦河河心一帶,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正聯手打造的方廳水院,在全生命週期內向近零碳目標靠攏。據建設方表示,該項目通過光伏和集中供能的技術佈局,前期初步將實現85%的節能率;項目建成後,整體分佈式光伏的發電量每年將達到400萬千瓦左右,節碳規模將達2500噸左右。

放眼整條長江經濟帶,上海堅持「一盤棋」思想,與沿江省市頻頻攜手,助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在長江這條全球內河運量最大的「黃金水道」,上海、武漢、重慶三大航運中心呈「龍頭牽引」「龍腰支撐」「龍尾擺動」的協同姿勢,與24個一類水運開放口岸形成開放市場體系,實現與100多個國家的通航通商,支撐起長江幹線35億噸左右的年貨運量。百舸爭流,鐵龍馳騁,長江經濟帶正日益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動脈。

上海諸多可推廣的制度創新也帶來頭雁效果,讓沿江「朋友圈」不斷擴大。如上海自貿區推出的「負面清單」「先進區後報關」「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長江經濟帶同頻共振,溯江而上複製推廣。上海如火如荼建設的全球科創中心,助力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技術跨區域轉移轉化,以開放思維推動資源更高效配置「共拉長板」,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一江水韻,兩岸青綠。八年來,上海久久為功,傾力繪就生態圖景,「綠色蝶變」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當前,長江經濟帶建設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上海將持續推動生態底色與發展成色交相輝映,既做長江生態環境的「守門員」,也肩負引領長江經濟帶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龍頭」重任,奮楫揚帆,賡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