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黎冬青:讓世界讀懂中軸線的東方敘事

2023年的七八月份,世界遺產專家到北京考察,那是中軸線申遺投票前的最後一次考察,非常關鍵。黎冬青負責永定門城樓部分的講解工作。

讓她印象很深的是,在那天的考察中,大家站在城樓上,在中軸線的南端點向北看,一眼就看到了正陽門和更遠的地方,「一條軸線就通過去了」,專家感歎「特別震撼」。黎冬青說,在現場看到它、感受到它的人,一定能深刻體會到這條軸線的偉大之處。

黎冬青,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所長、總工程師,持續參與中軸線核心遺產點的修繕與保護工作,包括永定門、天壇、先農壇、正陽門、太廟等

7月27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黎冬青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她說自己特別開心,很多人為這項事業夜以繼日地奔忙,她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終於看到了「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軸線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成為世界遺產以後,人們會對它有更多的期待,它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對於它的保護和闡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讓世界讀懂中軸線的東方敘事。

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所長、總工程師黎冬青。受訪者供圖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所長、總工程師黎冬青。受訪者供圖

「並不是為了申遺才修繕」

新京報:修繕工作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你參與了哪些古蹟的修繕?

黎冬青:我們設計所(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參與了永定門城樓的修繕、天壇一些核心建築的保養維護,還有先農壇部分建築的保養和修繕,再往北就是正陽門、太廟的保護。

當然這些保護修繕並不是為了申遺才開展的。中軸線遺產點的保護和修繕是一個長期的、週期性的工作,要根據各個遺產點建築的保存狀態、使用情況等進行修繕。要根據建築的殘損及病害程度確定是否需要採取干預措施及干預程度。上述保護項目是因為建築存在屋面、大木、油飾等不同的病害,到了需要開展保養維護或修繕保護的時候。

新京報:哪次修繕工作讓你印象最深?

黎冬青:首先是永定門城樓,2023年對城樓進行了修繕,當時提出修繕是覺得從外觀判斷城樓大木結構可能存在問題,但是經過科學檢測、結構驗算及評估,發現它的結構整體是安全穩定的,只是有些大木架及屋面、油飾出現了不同的損傷,我們控制了干預的程度,採取了適宜的維修措施。

還有就是先農壇。天壇在東,先農壇在西,東西對稱;歷史上,先農壇的建製與天壇一樣,都是北邊呈圓形,外輪廓上圓下方。但先農壇沒有天壇保存得那麼好,先農壇的壇牆已經不完整了,無法圍合,外壇邊界不是很清晰,完整格局的修復難度很大。

不改變文物原狀,堅持最小干預

新京報:修繕中堅持的最大原則是什麼?

黎冬青:最大原則或者說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改變文物的原狀,這是文物法規定的,也是我們保護工作中一直執行的,國際專家對這一點也比較關注。

不改變文物的原狀,強調的是對文物真實性和完整性的保護,以確保文物是真實、完整的歷史遺存的延續,這是我們開展一切遺產保護的基礎。

雖然是很簡單的幾個字,但在保護的執行層面上要考慮很多,比如修繕干預的範圍與規模、干預的程度及技術,以及干預後呈現的效果等,總的原則是要堅持最小干預。

新京報:「最小干預」的標準是什麼?

黎冬青:這涉及對保護修繕中「度」的把握。什麼叫最小干預?對不同的文物、不同的病害、成因以及人們期望達到的效果,「最小干預」的標準都是不同的。總的來看,是要在保證遺產安全延續的前提下儘可能少幹預,最大程度保存原始構件,保護遺產價值。

具體要怎麼做?這需要豐富的經驗判斷,也需要現代科技手段幫助科學評估,還要考慮到傳統材料及建造技藝、修繕材料及工藝做法等。從修繕設計的角度來說,我們不改變文物原狀,堅持最小干預,能不動的就不動,必須動的就得動。

也就是說,最小干預不是順其自然放任病害,也不是不幹預。當文物的病害損傷已經影響到它的安全和穩定時,是一定要進行處置的。我們首先要保證文物能安全健康地延續下去,如果某一局部損毀滅失了,那意味著這個局部的真實性就沒有了。

新京報:修繕中採用了哪些方法,運用了哪些科技手段?

黎冬青:過去修繕我們大部分是靠經驗去判斷,比如一個大木結構,它的木樑、木枋等構件的安全狀況,節點及整體的穩固狀況等,現在我們會借助科技手段對它進行「診斷」。

比如說,有時木構件內部已經糟朽了,但外表還看不出來,我們用應力波、阻力儀去測試,就能判斷內部是不是有糟朽以及糟朽的程度及範圍,再通過計算定量去分析構件還能不能用以及如何進行修復。

在這次的修繕中,我們堅持依據經驗判斷輔助科技手段,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保護原則,最大限度減少擾動,能修的絕不更換,更多地把原始構件保留下來,讓文物建築安全健康地延續下去。

新京報:國際上有一種聲音認為,採用上色等方法修繕,破壞了遺產的真實性,修繕中是如何把握這一點的?

黎冬青:東西方建築的不同,讓西方對我們的木構建築修繕有一些疑惑。中國的木結構採用油飾彩畫是裝飾,更是一種保護手段,對油飾彩繪的保護是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護的一部分。

其中比較大的難點是對油飾彩畫的色澤和亮度的控制,大家對此有討論,最後還是堅持「四原原則」,即原材料、原工藝、原做法、原形製,都得是原來的風格。

之前開過一次會,形成了一份「北京文件」,裡面對東亞木構建築修繕採用油飾彩畫的做法和相對應的保護理念做了規定。在那份文件里,大家承認了文化遺產產生於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承認了文化的多樣性。實際上,這些年中國的文物保護與國際接軌的情況是比較好的,我們儘可能按遺址保護,儘可能少地重建,儘可能少地幹預等。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構成和內涵

新京報: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給國內遺產保護與修繕帶來了哪些經驗和啟示?

黎冬青:首先是積累了技術和經驗,也讓我們認識到,不能為了申遺才去修繕,我們現在正在做的這些工作最後都可能會推動申遺,要實事求是地堅持文物保護的原則,科學開展保護工作。

其次是文物保護要有賽前分析性,要開展預防性保護,要週期性開展日常養護,在病害非常小的時候,我們通過很小的一個干預就能夠保障它的穩定安全,這對文物的擾動是最小的,不要等到它生了大病才來修。

新京報: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對於世界遺產有怎樣的意義?

黎冬青:北京中軸線是非常特殊的,中正、對稱、和諧,從遺產價值上來說,它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種物化的體現,也是歷史上皇權的一種體現。同時,我認為它也包含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為世界瞭解中國、讀懂中華文明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能夠通過具體實物體會中華文明,體會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豐富了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構成和內涵,對世界遺產來說有非常大的貢獻。

新京報記者 薑慧梓

編輯 白爽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