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雨季已至,近年來破紀錄強降雨更加頻繁

新京報訊(記者王景曦)當前,華北已進入降雨集中期,接連北上的低渦不斷激發強降雨。以北京為例,過去一週,北京已出現兩場強降雨,今天0時至12時,72個站點出現大暴雨。氣象部門預測,8月份華北大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7月底至8月上旬,我國主雨帶將盤旋在華北、東北等地上空。

7月30日,北京通州區楊莊路,市民在雨中騎行。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7月30日,北京通州區楊莊路,市民在雨中騎行。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華北雨季通常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也就是俗稱的「七下八上」,這段時間的降雨量佔全年的一半以上。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發佈的8月氣候預測,8月份東北、內蒙古、華北大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中央氣象台預計,7月底至8月上旬,我國主雨帶位於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區至華北、東北一帶,累計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成至4成,部分地區偏多5成至2倍。

全國降水實況圖(6月30日8時-7月30日8時)。圖/中央氣象台全國降水實況圖(6月30日8時-7月30日8時)。圖/中央氣象台

從1961年以來的記錄來看,除了2023年,歷史上1963年、1996年、2012年這3次出現罕見暴雨洪澇年份都是因為有颱風的參與,颱風的加入增強了暴雨的強度。不過華北雨季也有少雨的時候,雨量顯著偏少的9個年份里,也有四年(1965年、1980年、2000年以及2001年)出現了乾旱事件。

決定華北雨季旱澇的關鍵因素是水汽。據中國天氣網分析,華北深處內陸,降雨最缺少的常常是水汽,水汽到達的時間和強度決定了華北雨季的開始和結束,也決定了雨水的多寡。

7月30日,北京四惠,行人小心通過積水路段。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7月30日,北京四惠,行人小心通過積水路段。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每年,當夏季風達到最旺盛,副熱帶高壓也到達最北端,季風和副熱帶高壓聯手把暖濕空氣傳送到華北。當副熱帶高壓越強,降雨形勢就越穩定而持久,累積的雨量就會越大。

如果此時有颱風的加入,暴雨的強度將再次升級。

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受「杜蘇芮」殘餘環流與地形抬升等共同影響,京津冀地區出現歷史罕見極端暴雨,河北臨城縣累計雨量最高達1003毫米,相當於當地兩年的降雨量,北京昌平王家園水庫累計雨量達744.8毫米,為北京地區140年來最大雨量。京津冀地區出現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海河流域發生1963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當年8月初,「杜蘇芮」殘餘低壓水汽通道配合東北低渦系統,使得東北地區遭遇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十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

7月30日,北京通朝大街,市民使用窗簾臨時擋雨。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7月30日,北京通朝大街,市民使用窗簾臨時擋雨。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據中國天氣網分析,「杜蘇芮」能夠激發極端強降雨,是因為那時副熱帶高壓與京津冀西岸的大陸高壓攜手構築的「高壓壩」如同一道堅固的屏障,將「杜蘇芮」的殘餘勢力牢牢鎖定在華北黃淮區域。此外,後一個颱風「簡奴」彷彿一個龐大的水汽補給站,使得強降雨持續三天之久,打破了華北雨季過程降水不超過兩天的慣例,超越了歷史上2012年北京「7·21」及2016年「7·20」強降水事件的持續時間。

同時,燕山和太行山脈的地形抬升效應也在其中推波助瀾。太行山東麓的北京西岸、河北中部及西南部等地,累積降水量突破了400毫米。其中河北邢台臨城縣的累計降水量更是達到了1003毫米,短短三天內降下了當地兩年的平均降水量。

今年來看,颱風北上也導致了破紀錄強降雨。颱風「格美」給東北帶去颱風雨,瀋陽出現73年來最強降水。

遼寧瀋陽遭遇持續強降水,7月26日,市民在積水中出行。圖/IC photo遼寧瀋陽遭遇持續強降水,7月26日,市民在積水中出行。圖/IC photo

自7月25日5時開始,瀋陽地區出現自1951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強降水。暴雨如注,導致7月26日瀋陽停課一天,公交、航班、有軌電車受到影響。當地氣象部門分析,這是受副熱帶高壓和低渦切變的共同影響,加上颱風「格美」外圍水汽的遠距離輸送,形成了良好的降水條件。瀋陽多個雨況數據破歷史紀錄。

進入21世紀以來,華北破紀錄的強降雨更頻繁。中國天氣網分析,北上型颱風數量的增多、城市「熱島效應」的加劇、全球變暖導致的大氣含水量升高、全球氣候系統的不穩定都可能增加和增強極端強降水事件。華北雨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

編輯 唐崢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