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百強房企拿地額降近四成 保利、中海縮減,萬科「隱身」

剛剛過去的7月份,全國土地市場仍然呈現「整體趨冷、散點火熱」的局面。

據中指研究院發佈的《2024年1-7月中國房地產企業權益拿地金額與面積排行榜》(下稱「拿地排行榜」)顯示,2024年1-7月,百強企業拿地總額4307.1億元,同比下降38.0%,相較1-6月降幅繼續擴大2.2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對比去年同期,銷售額排名前列的房企拿地明顯收縮。據中指研究院統計,在前7個月房企拿地排行榜上,建發房產權益拿地金額位居首位,而保利、中海拿地金額銳減,萬科在百強房企拿地排行榜上已經「消失不見」。

7月土地市場整體趨冷

7月份,一、二線城市土地推出和成交均有所減少,百強企業拿地總額同比降幅隨之擴大。中指研究院指出,整體來看,拿地向核心城市優質地塊聚焦的趨勢持續,土拍市場和銷售市場分化加劇,促使房企拿地短期內整體依舊保持審慎態勢。

從全國住宅用地成交總價TOP10來看,7月入榜地塊成交金額門檻為21億元。入榜地塊中,北京市西北旺一地塊以總價89億元位居榜首,該地塊為北京海澱區總價最高的地塊,值得一提的是,該地塊屬於二次出讓,其首次出讓是在2016年,由萬科競得,萬科此後退還了該地塊。從城市來看,北京、上海均有3宗地塊入榜,總成交金額分別為142.6億元、75.4億元;杭州、成都各有2宗地塊入榜,總成交金額分別為50.5億元、45.3億元。

從今年前7個月拿地情況來看,從重點城市拿地金額TOP10房企來看,央企國企仍是主力,民企也在重點深耕區域補充土儲。保利發展、中海地產、中建壹品、中國中鐵、華潤置地等在多個重點城市廣泛佈局,央企國企仍保持較高參與度;綠城中國、濱江集團、龍湖集團等混合所有製企業和民營企業則聚焦重點深耕區域補充土儲,寧波江山萬里置業、得力房產等區域性中小房企深耕重點城市增加土地儲備。

從各城市群拿地金額來看,長三角領跑全國。2024年1-7月,長三角TOP10企業拿地金額885.2億元,繼續居四大城市群之首,增長較快,主要是由於7月上海、杭州等城市進行土拍。京津冀TOP10企業拿地金額809億元,位列第二,主要是由於7月北京多宗土地進行拍賣,金額增長亦較快;中西岸TOP10企業拿地金額373億元,位列第三。

TOP3房企拿地收縮

根據中指研究院發佈的拿地排行榜,今年前7個月,權益拿地金額位居前五名的分別是建發房產、綠城中國、中建壹品、保利發展和濱江集團,對應權益拿地金額分別為279億元、228億元、213億元、207億元和180億元。

從新增貨值來看,建發房產、華潤置地和保利發展位列前三。2024年1-7月,建發房產以621億元新增貨值佔據榜單第一,華潤置地以571億元新增貨值位列第二,保利發展新增貨值規模為508億元,位列第三。TOP10企業2024年1-7月新增貨值總額4315億元,佔TOP100企業的32.4%,新增貨值門檻為54億元。

2024年1-7月中國房地產企業權益拿地金額與面積排行榜

圖/中指研究院圖/中指研究院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前7個月銷售額排行榜(綠城中國代建數據暫不計入銷售額排行榜)位列前三名的保利發展、中海地產、萬科都大幅縮減了拿地支出。以「銷冠」保利發展來說,2023年全年,保利權益拿地金額接近1359億元,成為三家權益拿地金額超過1000億元的房企之一,市場佔有率超過3.6%,而今年前7個月保利發展的權益拿地金額才只有207億元。

同樣,中海地產去年總購地金額達到1342.1億元,權益購地金額1226.6億元,同比上升42%,新增貨值2404.2億元。而今年前7個月,中海地產的權益拿地金額尚不到150億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前7月的拿地排行榜上已經不見萬科的身影。事實上,今年上半年,萬科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也面臨著資金壓力,對內加緊籌資,對外出售資產回籠資金。在這種狀況下,萬科也難有餘糧「分身」在土地市場大展拳腳。

建發房產拿地額位居榜首

在銷售額前三名房企都縮減開支的情況下,今年前7個月,權益拿地金額排名第一的房企為建發房產,在百強拿地金額總量同比下降40%的情況下,建發房產拿地總金額基本與去年持平。同時,建發房產今年前7個月銷售額為729.7億元,排名行業第7名。

除了建發房產外,綠城中國、濱江集團在杭州拚搶激烈、持續加倉。此外,中建系也在近兩年逆勢擴張,旗下的中建壹品、中建智地均進入拿地排行榜前十。以逆勢拿地擴張的中建壹品為例,其去年7月銷售額排名第39位,今年7月排名第18位,排位大幅提升了21名。此外,北京海澱「霸主」海開控股、中國鐵建也進入拿地排行榜前十名。

逆勢擴儲也反映出上述房企逆勢擴張的戰略方向。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指出:「短期來看,近幾年,房地產央企國企銷售、拿地的市場份額提升,肯定是持續的狀態,這類企業有融資優勢、有較強的品牌優勢,在市場深度調整時期,抗風險能力更強。長期來看,房地產市場恢復到常態,民營房企市場份額或會再提升。部分民營房企經營效率較高、產品力強,一旦市場恢復常態,這些企業競爭力較強,或會提升市場份額。」

新京報記者 徐倩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