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桑治服之冠」靈動之美,浙江科研團隊揭秘數字複原背後的奧秘

紗袍隨著身體的轉動輕輕晃動,靈動飄逸……在數字世界里,桑治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趙伯澐身著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雙手作揖,讓人彷彿穿越到了800多年前的南桑治。

趙伯澐的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對襟雙蝶串枝菊花紋綾衫兩件衣服織造工藝精湛,被專家稱為「桑治服之冠」。在2016年杭州G20峰會上,曾作為向貴賓主要介紹的絲綢珍品而驚豔世界。

但是,要想在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博物館一睹趙伯澐「衣櫃」的風采並不容易。文物服飾的保護有嚴格要求,須真空保存、不允許強光直接照射等等。真品在特定展短期亮相之後,更多時候都在「入庫休眠」。好在,隨著數字技術的引入,公眾有了其他方式觀賞這些珍品。

記者從浙江理工大學瞭解到,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數字時尚團隊花費一年左右,和各方溝通併成功利用虛擬仿真技術複原了六件服飾,「桑治服之冠」也在其中。

如何在數字世界複原古人服飾?在進行數字複原的過程中,有哪些難點?不同物品的數字複原有什麼區別?記者專訪了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數字時尚團隊核心成員、浙江理工大學國際時裝技術學院教師錢狄青,解答上述疑惑。

圖為南桑治趙伯澐的數字人身著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圖/浙江理工大學圖為南桑治趙伯澐的數字人身著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圖/浙江理工大學

看不到也摸不到的數字複原對象

桑治韻文化是具有浙江辨識度的重要文化標識,錢狄青坦言,數字複原古人服飾是團隊主動爭取的挑戰。

錢狄青所在的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成立於兩年前,是浙江省政府批準成立的首批六家省技術創新中心之一。中心聚焦纖維材料先進製備技術、高端紡織與生態染整技術、未來紡織技術等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數字時尚團隊是攻關關鍵技術的團隊之一。

「近幾年大家都在談桑治韻文化,我們也在思考,數字時尚團隊如何與桑治韻能有所關聯?這時就想到文物數字化複原。」錢狄青表示,趙伯澐的服飾被稱為「桑治服之冠」,如果能將其進行數字化複原,那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我們團隊之前也做過非常多的數字服飾,但服飾文物的數字化複原還是第一次。」

團隊在與黃岩博物館的交流中發現,此前博物館也曾嘗試過數字複原,由於技術限制等原因,服飾文物的數字呈現顯得有些生硬。「我們本身是服裝專業出身,現在技術也在不斷升級迭代,我們有信心可以做得更好,讓衣服更具美感。」

拿到數字複原服飾文物的許可之後,錢狄青和團隊成員一起全身心投入到六件珍貴文物的數字複原工作中。這六件文物分別是複原南桑治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南桑治對襟雙蝶串枝紋綾衫、南桑治圓領素羅公服、南桑治環編繡絲履、南桑治絹襪和南桑治菱格朵花紋綺開襠單褲,其中南桑治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南桑治對襟雙蝶串枝紋綾衫為國家一級文物。

「能夠數字化複原如此珍貴的服飾,是歷史的記錄、更是文化的傳承。」錢狄青感歎道。

由於文物一直在倉庫中封存,輕易不對外展示,錢狄青甚至沒有見過這幾件衣物的真容,近距離觀察、拍照、觸摸更是不可能。

「我們只能看到仿製品,還有博物館提供的文物在各種時期的圖片。」這也意味著,錢狄青和團隊成員要在看不到也摸不到文物真容的情況下,完成六件服飾文物的數字複原,難度可想而知。

數字複原衣物 顏色和飄逸感是難點

如何對一件服飾進行數字複原?錢狄青介紹,文物服飾的數字化複原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織物紋樣的複原,一個是服裝版型的複原。

數字複原的南桑治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圖/浙江理工大學數字複原的南桑治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圖/浙江理工大學

考慮到文物服飾的特殊性,首先需要用AI複原出服裝紋樣的矢量圖,「博物館提供的圖片更多是某一部分的圖片,或者是紋樣的貼圖,一般比較模糊。」錢狄青介紹,在複原出紋樣的矢量圖後,團隊成員要觀察資料中服裝的織物結構,並利用軟件模擬織物的結構,結合複原出的紋樣矢量圖,建出數字面料。

建好數字面料之後,就要「打版」,也就是根據博物館提供的圖片以及服裝的尺寸,做出不同的服裝版片,進行縫合,做出一件「衣服」,再把之前建好的數字面料貼合上去,複原出帶有紋樣的一件衣服。

「最後要匹配趙伯澐數字人的身高進行穿著,這也是一大難點。因為他的穿著、搭配等等,都缺乏史料記載。」錢狄青利用現有的六套已出土的服飾進行了搭配。

錢狄青解釋,在確定衣服圖案顏色的過程中也並不簡單,「文物出土之後,可能會隨著光照、時間等各種外在環境的變化,顏色發生變化。這些衣服也是。」他提到,博物館提供的文物圖片本身顏色也是多變的,最初出土的衣物顏色跟現在相比也不同,究竟要使用哪個顏色?經過與博物館專家的長期溝通,最後決定以衣物剛出土時的顏色為準。

雖然跟軟軟的、看似沒有任何形狀的衣服相比,相對固態有型的鞋子比較容易複原,錢狄青和團隊成員也花費了不少時間,「當時的鞋子主要運用了編織工藝,相對衣服的面料會相對硬朗一些。」

錢狄青提到,在此次複原的六件服飾文物中,難度最大的當數南桑治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這件衣服整體呈黑色,領口與袖口處襯以寬邊的淡黃色素羅,上有蓮花紋樣,花葉間隙還飾有四片心形葉環供八瓣小花的圖案。

「它的質地比較特殊,屬於紗絲,織物採用輕薄的提花紗,上面還織入了蓮花紋樣,織造工藝極為高超,數字還原難度也比較大。」錢狄青表示,紗袍為國家一級文物,十分珍貴,可供參考的資料少之又少,為數字複原增添了不少難度。

在數字複原服飾文物的過程中,衣物本身的飄逸感是團隊成員努力實現的效果之一。錢狄青告訴記者,這與團隊使用的柔性仿真技術有關,「使用柔性仿真技術複原出的數字服飾,可以像真實面料一樣展現在人的眼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飄逸感。」

在錢狄青看來,數字複原的難點更多在於要根據衣物當時的使用場景做好搭配,原原本本地展現衣服原有的狀態。複原開始前,整個團隊就已經開始了查詢資料進行調研,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

數字人穿著衣服的姿勢是什麼樣的、衣服之間的搭配如何確定……每一個細節的背後都是團隊和博物館之間的無數次溝通,「博物館的負責人非常專業,也很注重細節。比如內搭的白色衣服,領子是高一點還是矮一點、高多少才行,這些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才能確定。」錢狄青說道。

記者瞭解到,目前,團隊參與複原的六件服飾文物已全部成功交付。

數字複原項目交付現場。圖/浙江理工大學數字複原項目交付現場。圖/浙江理工大學

錢狄青說,團隊之所以可以專業地複原趙伯澐的「衣櫃」,得益於團隊一直以來從事數字面料、數字服裝的開發以及虛擬仿真技術方面的研發工作。目前,由該團隊製作的數字服裝與實體服裝的相似度已經可以達到90%。

「桑治韻文化沉澱的智慧,不僅是一塊瑰寶,更是一座亟須多層次、全方位挖掘提煉的富礦。」錢狄青表示,團隊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將如此珍貴的服裝呈現在公眾面前,是對桑治韻文化的一次生動展示與傳承。未來,還會與團隊一起繼續創新,為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貢獻青年科技力量。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