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暑假沉迷電子產品,家長該怎麼辦

    暑假,孩子們跟著家長回到了農村的爺爺奶奶家,晚上本可以在外面看滿天星鬥。可是爸爸媽媽和孩子還是沉迷於手機,彷彿已經找不回從前安靜地欣賞星河燦爛的那一幕。希望大家放下手機,和老人一起聊聊天,享受一下夏夜的星空。視覺中國供圖

    暑假以來,不少家長每天都在和孩子鬥智鬥勇——防止他們沉迷電子產品。

    家有初中生的徐靈跟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傾訴,這幾日兒子經常和她吵架。徐靈為了減少兒子玩遊戲的時間,規定每天下午給手機、晚上收手機,其他時間手機鎖在櫃子裡。兒子以期末考試成績提高為理由,要求不限制或延長支配手機的時間。

    不少家長和徐靈有著相似的煩惱:該不該管控孩子使用手機?如何管?近期,一則網絡影片里,不滿10歲的男孩嘶吼著求母親給他平板電腦的畫面,同樣引起熱議。漫長的假期,未成年人的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如何防止他們對遊戲和短影片成癮?

  為什麼青少年階段容易沉迷遊戲、短影片

    25歲的洛安在北京當遊戲策劃師,今年6月,在社交平台上,他評論了一個父親提出的疑問——「初二的兒子沉迷於玩遊戲怎麼戒」,並意外收到其他人的相似諮詢。洛安認為,孩子沉迷遊戲,一定是在現實中找不到獲得感。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任何成功的產品、爆火的遊戲,本質上都滿足了大眾的內心需求。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康復科副主任醫師鍾娜介紹,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關注點從獲得老師家長等權威的認同,轉向獲得同伴、小圈子的認同,從服從權威,變成探尋自我,因此心思會變得敏感;在生理上,青少年大腦內部相互調節的能力弱於成年人,特別喜歡新奇的刺激,不太能夠區分長遠的利益和風險。

    因此,在心理和生理髮展的作用下,青少年階段本就是心理疾病、精神問題的高發期,包括遊戲成癮問題。

    鍾娜介紹,青少年受環境的影響較大,家庭發生變故、小圈子裡同伴玩遊戲者居多、學校里和老師同學的關係等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影響。「遊戲成癮的發展,不是簡單因為孩子個人出現了品質或生理問題。」

    此外,有些青少年遊戲成癮是由於出現了情緒問題。鍾娜解釋,比如孩子面臨抑鬱、霸淩、社交焦慮等,他們通過玩遊戲紓解負面情緒,家長應該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只針對遊戲成癮,要真正理解孩子打遊戲的動機。

    除了遊戲,短影片在青少年中也十分流行。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胡玉正教授於2018年回國任教,彼時國內短影片行業興起並迅速火爆,他發現了短影片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潛在成癮問題,於是拓展了研究方向,關注短影片成癮問題。「短影片對用戶來說完全沒有門檻,只要有手機就可以刷,且平台的推薦機制可以投其所好,任何人都能找到感興趣的內容。」

    胡玉正團隊研究發現,觀看短影片會抑制大腦認知控制的腦區,包括記憶系統和監測系統,這解釋了為何有時刷完短影片就忘了原本打算做的其他事,並且用戶很難自主脫離觀看短影片的行為。胡玉正指出,這一抑製作用存在個體差異,即有的人看短影片並不容易沉迷,而有的則容易被其「誘惑」,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還不得而知。

    胡玉正指出,青少年使用手機受父母的影響很大。他觀察到,當一家人走在一起還是各自看手機,無形之中會讓孩子覺得看手機是打發時間的正常方式。其次,由於緊張的課業壓力,當青少年有可自行安排的時間,他們會選擇看手機這種容易獲得即時滿足的消遣方式。他特別提到,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管教,更容易出現沒有限度地使用手機和刷短影片的情況。

    遊戲成癮有固定行為特徵,應避免擴大化診斷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把「遊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這意味著以前一些比較混亂的診療行為已基本結束,對遊戲成癮進行規範化診療的新篇章已經開啟。

    鍾娜認為,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看手機感到極度焦慮,「一旦孩子拿起手機,就覺得他一定是在娛樂」。在臨床醫生的判斷上,遊戲成癮並非某段時間,比如寒暑假期間或孩子參加學校的活動比賽打得多了就叫成癮。判斷成癮有固定的行為特徵,並要有持續一年以上的症狀。

    具體而言,鍾娜介紹,首先是玩家在遊戲時長、頻率、充值的金額、投入的程度上完全失控;其次是遊戲優先於生活中其他事務,吃飯、睡覺、學習等都不重要了;最後,儘管有了負性結果,影響個體的正常社會功能,比如人際關係變差、學業職業功能下降,玩家還是沒辦法自控,繼續打遊戲。

    「不單孩子會成癮,成年人符合這3個病理特徵時,都能稱為遊戲成癮。」鍾娜提醒,判定一個人為遊戲成癮,有非常嚴格的標準,這是為了避免擴大化診斷,家長也應避免通過在互聯網查詢來對孩子進行診斷。「一旦到嚴重的遊戲成癮階段,治療起來是非常棘手的,我們強調早發現、早干預,預防也非常重要。」

    胡玉正補充道,青少年的自我反思和控制能力尚處於發展階段,現行判斷遊戲成癮的診斷標準,在青少年群體有適應的局限性,更多適用於成人。

    任何不加疏通的「堵」都不可取

    「得不到陽光的種子,必然以扭曲的方式滿足對陽光的需求,減少悲劇的方式便是掀開遮蔽陽光的陰影,讓種子在現實生活中獲得陽光。」洛安反對「戒癮」的說法和一些極端做法,「任何不加疏通的堵都是不可取的,比如斷網、收手機、打罵孩子、苦難教育等。」

    有家長提出將孩子送去電競訓練營,通過打擊他們玩遊戲的信心從而讓其失去興趣。洛安認為,若家長能在擊垮孩子這一信心之前,為他內心建立起其他自信,則這方法可取,否則只會事與願違。「理想的情況是,人們既能享受遊戲等娛樂本身的樂趣,釋放壓力,獲取活力和笑容;也能隨時放下遊戲,像遊戲中的勇者一樣去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鍾娜認為,無論醫生還是家長,與孩子探究玩遊戲動機的前提,都是建立信任關係,讓他相信你是能夠理解他、來幫助他的。接著詢問他們,遊戲或電子產品帶來了什麼好處和影響,「要真正站在個體的角度去考慮他面臨什麼問題,為什麼打遊戲,有什麼心理困惑和現實困難等」。經過利弊分析,才能製定相應的解決方案。

    「沒有一吃就能不打遊戲的藥物。治療遊戲成癮,目前主要以心理干預為主。」鍾娜建議,家長和孩子商量出可行的計劃,比如約定合理的遊戲時間,試行兩週觀察效果,哪怕孩子做不到,也不要盲目指責,而是分析他做不到的原因,再調整,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胡玉正提出,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鼓勵孩子嘗試更多事物,允許他犯錯,重要的是犯錯後怎麼讓孩子學習,不要劈頭蓋臉地批評,「很多孩子沒有動機去探索,因為一旦犯錯就面臨批評,以至於有時間也不去嘗試任何其他事情,就想通過手機得到簡單的情緒滿足,同時也不犯什麼大錯誤」。

    (應採訪對像要求,徐靈、洛安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納 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8月03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