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網紅村」的蛻變密碼
在重慶市江津區保坪村,眼下正是當地特色農作物九葉青花椒成熟的時節。在4000多畝花椒園里,一簇簇青花椒掛滿枝頭,清風拂過,飄來濃鬱的椒香。在村路旁,停著家家戶戶的農用車,帶枝採收的新鮮青花椒堆滿車鬥,等待被運往採購點。
保坪村曾是一個不知名的窮山村,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其背後又有何蛻變密碼?
偏僻鄉村的產業融合之路
坐落在鶴山坪上的保坪村,青山綠水環繞,稻田炊煙可見,雞鳴狗吠相聞,但囿於交通不便,曾仿若世外桃源。
2015年前後,在重慶市江津區的政策支持下,保坪村以資源換產業,吸引了一批企業考察、入駐。
重慶創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這是一家融合農業科普教育、鄉村休閑旅遊、康養渡假等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體。但在入駐保坪村之初,該公司便在土地流轉上遇到難題。
「村民們祖祖輩輩種地,面對流轉土地後自己無地可種,一時難以接受,不同意流轉。」該公司負責人何軍說。
何軍的話在保坪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代小月那裡得到印證,「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村民一時在觀念上轉不過來」。
為此,代小月組織村黨委成員挨家挨戶解釋土地流轉的政策、發展的藍圖,並且首先做家裡年青人的工作,再解釋給老人聽。「眼見為實,我們帶村民實地參觀重慶通過土地流轉已發展致富的案例、已經吃上旅遊飯的鄉村,引導他們轉變觀念。」代小月說。
如今,創豐農業已流轉2100餘畝土地,在不改變土地使用性質的前提下,建成果蔬採摘園、特色民宿、研學基地、露營基地、森林兒童樂園等。
該村原來的一片荒地蛻變成重慶版「聖托里尼」天際泳池渡假酒店,白色的地中海式建築吸引不少人前來「打卡」,居高望遠,山風徐徐,晚霞流淌。此外,富硒高鈣稻米示範田、環繞雨仙湖7公里步道、「藏」在田園與山穀間的稻田民宿等,也已成創豐農業的名片。
保坪村在悄然變化。然而,何軍坦言,農業類產業項目往往投資大、週期長、回報慢,這曾一度困擾創豐農業的發展。一次性流轉的2100多畝地,如何規劃好是個難題。
對於部分荒地,創豐農業近兩年開始種植油菜、中草藥等具有一定收益的作物。何軍說,對現有農田,他們也在投入建設高標準農田。即便是2017年就落成開業的稻田酒店,也是毗鄰農田,建在山穀間。
何軍說,他們設計的初衷就是希望讓遊客體驗到「遠依山、近抱水」的美妙。夜晚,遊客可以在這裏仰望滿天繁星,傾聽耳畔蛙鳴,靜聞稻花草香。
依託土地空間,創豐農業打造農業科普、農耕體驗、休閑採摘、康養渡假等項目,以三產帶動一產,企業自己種植的瓜果蔬菜可以實現自產自銷。
60畝藍莓、15畝水蜜桃、10畝火龍果、30畝長葉香橙、5畝枇杷……這裏一年四季瓜果飄香。如今,常年有50多名村民在創豐農業務工。何軍說,為了促進農民增收,村民自己種植的蔬菜瓜果、養殖的土雞土鴨等都會拿到企業線下、電商平台售賣,有的村民自己開辦民宿、超市等,銷售土特產,提高收入。
重慶市津地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同樣是在2015年入駐保坪村。這是一家以發展農業研學教育為本,兼顧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循環農業企業。第一次到保坪村考察,該公司總經理張忠可走在田野小徑上,曾因荒草蔓延而迷路。當時的保坪村,在耕地外曾荒地成片,野草叢生。
站在田野上,張忠可規劃著「綠色藍圖」。第一年,他從村里流轉200多畝土地,用於建蓋大棚,發展水果、蔬菜種植、採摘,邁出第一步。
在張忠可看來,最可行的發展思路是因地製宜,特別是村民種植技術嫻熟、經驗豐富,可雇為作物管理工人,為村民提供家門口就業機會,每年能增加三四萬元收入。
9年來,隨著流轉土地數量增加,津地禾企業規模逐漸擴大,現已達到520畝。以果蔬採摘為起點,津地禾後續拓展養殖牛、豬、雞等產業,如今又拓展出農業研學教育業務板塊。張忠可說,今年將有3萬至6萬名在校學生定向前往津地禾開展勞動教育。
這兩年,隨著黃桷大院的建成、開放,從一產農業種植、畜牧養殖到二產菜籽榨油、牛豬糞便發酵等輕料加工,再到三產餐飲、住宿,津地禾公司完成了前後銜接、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如何完成三產閉環、融合?張忠可表示,企業種植的瓜果蔬菜,遊客採摘後可以拿到飯店烹飪享用;種植的油菜,可加工成菜籽油進行出售;企業養殖的禽畜的糞便,經過發酵加工再撒到田間果園……
文化搭台,旅遊唱戲
「春有碧波蕩漾,秋有五穀滿倉。九葉青花椒掛枝頭,稻香橘香滿山崗……」這首名為《十里春風保坪村》的村歌創作於2021年,曾在保坪村田間地頭、村晚舞台、先鋒鎮村歌大賽等多個場合傳唱。
那段時期,重慶市江津區先鋒鎮創新「以文促治」鄉村治理模式,實現「我的鄉村我來治理」,促進鄉村善治和全面發展。
在代小月看來,文化搭台、旅遊唱戲,由此衍生的文化旅遊新業態,特別是通過「椒鄉之歌」村歌大賽、「花椒BA」球賽等文體活動,唱好鄉村旅遊大戲,切實促進了經濟效益的提升。
2020年9月,代小月從重慶市江津區先鋒鎮香草村調任保坪村黨委書記,一年後,她被選舉為村委會主任。
「保坪村1770多戶,最初柴草亂堆、建築亂搭亂建、院落髒亂差,村容村貌觀感很差。」代小月回憶說。
為打造良好的旅遊環境,這一年,保坪村開始啟動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在代小月看來,外在好了,內在也要跟上,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支持到支持,從在旁觀望到自覺行動,保坪村的人居環境悄然發生變化。
2021年,為進一步破解「村大面廣戶多難治」問題,保坪村創新實踐「院落製」治理模式,即根據人口、交通等客觀情況,將全村劃分為30個「大院」,並重點對李家溝、胡家崗、新灣等9個大院進行整治提升。
「我們通過強黨建引領、樹院規院訓、設講理堂壩、創螢火巡邏、建清潔衛隊等措施,強化鄉村善治基層節點,縮小自主自治服務半徑,推動鄉村治理取得新成效。」代小月說。
記者發現,按照「一院一色、一院一景」的思路,如今保坪村已形成坪上人家、田園人家、稻香人家、書香人家等9個特色大院主題。該村在每個大院設立大院服務組織、院長和指導服務人員,並設置紅榜、灰榜、衛生評比欄,每月進行評比、公示。
幾年前,村里一位60多歲的獨居老人由於習慣了安靜的田園生活,並不適應逐漸人多車多的熱鬧氛圍。即便趕上旅遊季,他也挑著糞桶走來走去,難免影響到遊客。
代小月看在眼裡,決定請老人「出山」教前來研學的孩子插秧等農活。一來二去,老人漸漸融入孩子之中,孩子虛心求教,老人耐性教導。
一次拍攝影片時,老人笑稱把自己拍年輕了20歲,還把自家種植的水果摘給孩子吃。今年「五一」假期前,老人找到代小月主動問,「有沒有孩子過來,今年要不要學習插秧呦?」就連挑糞去地裡施肥,他也改在了遊客不在的時候。
為保障旅遊旺季時通信暢通,重慶市江津區3個5G基站有兩個建在了保坪村。代小月說,最初剛決定安裝建設時,村里有老人囿於固有觀念持反對意見,稱對身體會有影響。
為此,代小月多次到老人家裡解釋、協調,確保5G基站順利施工、落成。「後來,連老人家裡的狗都不咬我了。」代小月笑說。
2022年8月,在地方政府協調和村民支持下,一條起自江津區的旅遊公交專線專門開通,穿村而過,既便利了遊客,也便利了村民。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青年力量
在重慶歸來果業有限公司的770畝柑橘園里,一枚枚青油油的果子掛在枝頭。再過四五個月,這些青色的柑橘就將「橙」熟,通過快遞物流發運全國各地,以及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眼下,正是果實生長的關鍵時期,也是果園里最忙的時候。正值盛夏,雨水較多,野草瘋長,僅除草就耗費了大量人工。
幾個月前,重慶歸來果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宗強購置了一台履帶式旋耕機用於除草,但迄今也僅使用過幾次,主要因為這台旋耕機只有他自己會使用,在企業務工的村民年齡偏大,掌握不了操作技能。而企業年青人少,成了旋耕機被迫閑置的另一個緣由。
2021年,張宗強入職歸來果業,因在四川農業大學所學的就是相關領域專業,很快就發揮了優勢所長。
重慶江津是我國柑橘傳統種植區。2014年,歸來果業入駐保坪村,多年來,其所實驗育種、栽培的主體柑橘品種便是源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南大學柑橘研究所精心培育的「陽光一號」新品種,果實皮薄無核、多汁脆甜。張宗強坦言,柑橘「陽光一號」天性「嬌貴」,種植難度大,日常管理技術要求高、程序繁瑣。
在張宗強看來,精細的技術管理和對細節的嚴格把控,村民很難完全掌握和操作,需要青年技術人員的加入,但這正是現實中急缺的。
張宗強說,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這個觀點也得到張忠可、何軍的認同。在津地禾、創豐農業兩家企業里,年青人佔比低成為當下影響企業發展的一個因素,他們渴望有更多青年人才加入。
張忠可說,企業已為有誌返鄉青年搭建了平台,他們希望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回流鄉村。
何軍則表示,當下保坪村大部分年青人仍選擇外出務工、就業,如何吸引年青人回來服務鄉村振興,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在政策上的進一步支持。
近年來,團重慶市江津區委積極探索,以「引、育、留、用」為要訣,打造涉農青年隊伍,搭建服務青年平台,有效促進「村里人」「返鄉人」「新農人」等各類人才向鄉村集聚。
代小月說,每年寒暑假,都會有高校「三下鄉」團隊來保坪村感受體驗鄉村振興的成果成就。「為了吸引青年人才返鄉,我們對本村青年建立台賬和微信群,加強互動。例如,通過村晚邀請他們回來,通過活動直播讓他們切實感受家鄉變化。」代小月說,村里已建設鶴山坪返鄉創業園,為有誌返鄉青年提供免費培訓等,村里「渝好空間」也成為在村婦女就業創業、增加收入的平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民合作經營,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保坪村,正朝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引的方向大步向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8月0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