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村落成為「第二課堂」

8月2日,密雲區大城子鎮,長城保護員幫助同學們通過陡峭路段。

距北京市區100多公里遠的牆子路長城,有些牆段近乎垂直於地面,人要揪住凸起的磚頭,前身貼在嶙峋牆面上,才能攀過去。當地村民身手靈活,面對險要地段,三兩下就能躍過去了,這讓一群體力不支的大學生感到吃驚。

7月17日,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等主辦的「‘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2024年園區行活動正式啟動,23所高校師生將「進駐」文化產業園區,把實踐地當作「第二課堂」,領略北京文化的魅力。北京聯合大學「走讀北京」實踐團隊的四位師生實地考察京郊長城傳統村落,向當地村民請教本土文化,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他們也將自己的所學,分享給村民們,推動村莊發生新的改變。

書上的歷史具象化起來

8月2日,密雲區北溝村,羊員正(右)和郭笑妍(左)在牆子雄關城堡內拍攝。

8月初,北京聯合大學「走讀北京」實踐團隊的四位師生,從市區驅車百公里來到密雲區大城子鎮牆子路村。車進入鎮域後,頭頂上方就是古樸的長城,在密集樹林中蜿蜒起伏。考古學專業大一學生郭笑妍說,看這地形,就知道此處曾是兵家要塞。

8月2日,密雲區大城子鎮,長城上的文字磚。

來之前,郭笑妍在網上搜尋了關於牆子路村的資料。牆子路營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置東、西、南三門,東曰永熙門,西曰安邊門,南曰牆子路。整個城池建築全部為磚石結構,城基為條石,城牆為磚,牆高二丈五尺許,寬約二丈,城郭為長方形,北牆隨山勢呈半圓形。

8月2日,密雲區牆子雄關城堡,劉藝鑫面對城牆陷入沉思。

快60歲的村黨支部書記王雲生帶著學生們看村廣場里的兩塊古石碑。石碑已用玻璃罩保護起來。上面分別寫著「永熙門」「安邊門」,字跡遒勁有力、清晰可見。石碑一側有小字註明:皇明萬曆三年歲次乙亥仲春吉旦立。

8月2日,密雲區牆子路村,劉藝鑫(左一)和郭笑研在「安邊門」石匾前拍攝。

據載,萬曆三年,正是一代名將戚繼光鎮守北京北部防線。他親自督促士卒築台、修牆。牆子路營城也於這一時期得到修繕。郭笑妍站在營城故地上說,書本上記載的歷史,此刻都具象化了起來。

8月2日,同學們走在密雲區牆子路村。

生長在長城腳下的保護員

8月2日,密雲區牆子路村村史館,工作人員借助沙盤向同學們介紹牆子路村的格局。

牆子路鄉情村史陳列室內一張桌子上,放著三個生鏽的火炮筒,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大二學生羊員正看得仔細。68歲的村民齊桂蘋介紹,左邊火炮筒是她十多年前在玉米地裡發現的,退休教師蔡世文建議把它放在村史陳列室里,這樣能一直保存起來。

羊員正還曾走訪焦莊戶村、琉璃渠村,他說那兩個村子也是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他發現這些村莊有個共性,就是都有村民自發地收集、保護本村的文物。

為保護長城,北京市在2019年建立長城保護員隊伍。今年56歲的張連生就是牆子路長城其中一段的保護員,他要定期帶著鐮刀、垃圾袋,巡視約8公里長的長城。

8月2日,密雲區大城子鎮,同學們在長城巡護員的帶領下在雜草叢生的山路上前行。

巡護途中,一路上灌叢密佈。腳邊碰到蛇,手被荊條劃破,或者被野蜂蜇到嘴巴,都是常有的事。張連生帶著學生們考察長城,20歲的學生很快就被甩到後面,他時不時停下來等後面人跟上。

8月2日,密雲區大城子鎮,同學們採訪長城保護員。

8月2日,密雲區大城子鎮,同學們站在長城上。劉藝鑫(右二)和羊員正(右一)正在商量拍攝角度,一旁的郭笑研正在記錄感受撰寫解說詞。

「您喜歡這份工作嗎?」一位學生問他。張連生笑著說,他打小生在長城腳下,從政府沒有設置長城保護員的時候,他就經常來長城上轉轉,勸阻遊客離開,撿一路垃圾下山,「這長城是戚繼光修的,您知道吧?我每次來這裏,都有種自豪感。」

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北京文化魅力

除長城外,牆子路村另一個文化名片是花會。花會已有百年歷史,傳統節目有二韃子摔跤、舞獅等。在2018年左右,村里一些十幾歲的男孩在村民黃麗紅組織下,成立了高蹺隊。黃麗紅回憶說,孩子們第一次走高蹺的時候,倆小時下來全都累哭了,但是沒有一個人放棄,後來又擦乾眼淚接著學。

8月2日,密雲區牆子路村,同學們觀看踩高蹺表演,表演者都是村里的中學生。

是什麼讓你堅持下去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劉藝鑫問一個17歲的高蹺隊員。「踩高蹺的時候,村里鄉親們都在路旁鼓掌,滿眼都是期待。我覺得我不能辜負他們。」對方說。

8月2日,密雲區大城子鎮,劉藝鑫(左一)和羊員正拍攝村中民居。

劉藝鑫打算攝製一條關於牆子路村的短影片,放在網絡平台上展示。村里幾個年青人圍上來,劉藝鑫給大家講解了短影片的製作技巧。「像牆子路村這樣有文化特色的村莊,應該用網絡好好傳播一下。」劉藝鑫說。

8月2日,密雲區大城子鎮,劉藝鑫拍攝的「V」字長城。受訪者供圖8月2日,密雲區大城子鎮,劉藝鑫拍攝的「V」字長城。受訪者供圖

作為「走讀北京」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的負責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團委書記朱麗華告訴記者,「走讀北京」從2018年以來,已走訪了琉璃渠村等40餘個地點。學生們除了製作短影片外,還要結合考察資料撰寫報告,以青年大學生的視角提出建議。「每一次實踐活動,學生們的學術素養和服務社會的能力都提升了。另外,學生們在感受到北京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在推動著北京文化更加多元、包容。」朱麗華說。

記者 王子誠 趙利新 攝影報導

編輯 劉晶 張英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