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上海國有文藝院團加快人才隊伍培養建設

日前,一連五場為青年優秀崑曲演員量身定做的「五子登科」演出季火熱收官,每場平均高達90%的上座率彰顯著上海戲曲界年輕一代的實力與人氣。上昆閨門旦羅晨雪在場下為師弟師妹熱烈鼓掌,去年盛夏她也曾是「五子登科」中的一員,憑藉全本《牡丹亭》收穫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後,她成為上海戲曲界最新綻放的「一朵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在京昆藝術大師俞振飛擔任首任團長的上海昆劇團,一條思路明晰的人才培養鏈,鍛造出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演員隊伍,老中青三代崑曲人共同為上海的傳統文化事業發光發熱。而這些,都依託於上海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體制改革與「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對青年人才個性化、精細化的孵化體系,讓演員走上台前修足內功、完善自我。

學館里打磨細節,老藝術家手把手授業傳藝

文化生產是創造性勞動,核心在人,人才濟濟、新人輩出,文化才能繁榮興盛。2015年,在上海「一團一策」改革的背景下,「學館製」培養計劃在上海昆劇團應運而生,請到國寶級崑曲老藝術家手把手指導,從拍曲到下地表演,一一為年青人規範,之前在科班學習了十年的演員也得「回爐重造」。

作為第一期「學館製」的學員,羅晨雪向老師張靜嫻學習上昆代表劇目之一《長生殿》(精華版),開啟了「敲洋釘」式教學:「唱念做表,老師一個個細節‘敲’給我們。」《長生殿·絮閣》里楊貴妃出場短短一句「一夜無眠亂愁攪」,兩人就探討了許久——「一」字要唱得纏綿悠揚,氣息飽滿,展現出楊貴妃等待一夜的煩悶,「無眠」則要略往回收,用反差烘託人物輾轉的心境。如此細緻的咂摸是學館里的常見光景,「老師們的耳朵太敏銳了,一絲一毫沒練到位都逃不過。」

「學館製」把深造課堂搬進了劇團,也把一個更開放自由的藝術空間搬進了排練廳。近距離、密集式學習之外,更有老藝術家深厚功底和德行操守的耳濡目染。三年一期「學館製」,「畢業生」們迎來了全新的舞台蛻變。「你演出了自己的杜麗娘!」全本《牡丹亭》亮相後,張靜嫻的一句鼓舞讓羅晨雪激動不已。成功背後是師徒的「藝相承」「心相通」。羅晨雪前往澳門參評「梅花獎」前夜,緊張得一夜睡不著,老師發來消息:「這樣的曆練會助你前進路上不畏任何艱難。」得獎後,「身經百戰」的老藝術家一面叮嚀「大獎之後,心態要‘歸零’」,也不忘幽默打趣:「今晚你依然會睡不著的!」如今的羅晨雪充滿表演和創作的慾望。今年10月,全本《牡丹亭》將赴法國演出。「我和夥伴們都迫不及待了,想在更廣闊的舞台上展現古老崑曲的全新魅力!」

以演出為中心推新人,95後已能挑大樑

紅色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上海昆劇團團長穀好好如此感歎著一位位演員從稚嫩到挑大樑的蛻變。「因材施教,以戲育人。唯有紮紮實實的一招一式,才能讓一唱三歎始終流麗悠遠。」她說。如果把「學館製」視為「敲洋釘」式的慢工出細活,那麼「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更像是給青年演員一次挑戰自己的「大刀闊斧」。於2015年啟動的「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為全國首創,迄今已舉辦兩屆。「計劃」不僅為青年文藝家的創作和演出搭建平台,也開設專題研修班,以德藝雙馨為目標,培養人民需要的文藝家。

開闊青年文藝人才的文化視野與心胸是「計劃」的期待之一,年輕演員們把握住機會,拓寬自己的戲路。2019年入選「計劃」,羅晨雪出人意料地把一折刀馬旦常演的《雷峰塔·水鬥》武戲文唱,令人驚豔。上海京劇院演員楊揚在同一屆「計劃」中,拿下《四郎探母》《桃花村》《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三出劇目,大為精進;更為遊戲《原神》配唱一曲《神女劈觀》傾倒全球玩家,為傳統文化借船出海大大圈了一波粉。

吳虎生與戚冰雪、朱潔靜與王佳俊,這兩組蜚聲國內乃至國際的舞蹈搭檔皆是「計劃」的培養對象。人才與舞台互相成就,吳虎生演而優則導,接連捧出原創編導作品《難說再見》《大地之光》,95後的戚冰雪則通過《白毛女》《天鵝湖》《茶花女》等多部大戲快速成長,如今已是上海芭蕾舞團首席主要演員。紅色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至今已演出超600場,依舊熱度不衰,其背後,是包括朱潔靜與王佳俊在內的四組主演陣容構成的強大「預備隊」。

上海歌舞團團長王延告訴記者,在《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的多輪駐巡演過程中,歌舞團堅持「實戰練兵」——讓年輕演員人才快速成長為舞台上的新生力量,也曆練出一支抗壓能力強、專業素質過硬的舞美團隊。隨著創新人才培養品牌項目「元舞際」逐步推進,青年舞蹈演員、編導將迎來更多展示才華的舞台。「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符合文化領域特點、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機制,我們必須一手抓演出,一手抓創作,讓更多新人走得穩走得遠。」王延說。

隨著演藝產業的創新發展,各類小劇場與新空間構成了更多元更豐富的觀演場景。面對新的市場環境與觀眾需求,上海越劇院開設「青年藝術創作沙龍」,希望通過微越劇、微電影等創新形式放大傳統藝術的「聲量」。「文化人才的出現有其自身規律和特點,我們要能識才、重才、愛才」,穀好好說,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文化人才隊伍,在上海天地宏闊,大有可為。

文:王筱麗

圖:劇照

編輯:範菁

責任編輯:邢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