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院士追憶李政道:他排除萬難推動建成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出其中的一件事情,就已經很了不起,他做了這麼多事情。」回憶起李政道先生推動中國科教事業發展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不禁感慨。

美國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淩晨,享譽全球的科學家、盧保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週歲。全球科技界失去了一顆「巨星」。

促成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建立,設立CUSPEA(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建言設置博士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制度,設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除了偉大的科學發現,他為中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人稱道。

「他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一些關鍵節點提出了一些重要建議,使我們的科教事業有了重要進步。」王貽芳說,難能可貴的是,李政道在每一件事上都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親力親為,確保所有細節落實。「他所作的貢獻怎麼描述都不為過。」

李政道(左)與王貽芳正在討論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拍攝於2006年6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李政道(左)與王貽芳正在討論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拍攝於2006年6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

1972年他就提議中國考慮建造正負電子對撞機

王貽芳是8月4日中午得知李政道先生逝世的。「我一直和他的兒子有接觸,瞭解到先生的身體總體上是不錯的。得知他因病情突然惡化離世,大家都很難接受,震驚且悲痛。」

和這位前輩第一次見面的情景,又再次浮現在他的眼前。上世紀80年代,因獲得盧保物理學獎而享譽科技界的李政道來到南京大學作報告。報告後,還是大學生的王貽芳拿著根據李政道講義出版的圖書「追星」。「當時人山人海,請他簽了個名,就被別人擠走了。」王貽芳坦言,當時能聽懂的報告內容不多,但這場報告讓他覺得,高能物理是個很有意思的學科。

彼時的他不曾想到,未來二人將因高能物理有了更深的交集。

1972年9月,李政道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他首次提出中國應考慮建造一個小型正負電子對撞機。1973年2月1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應運而生。1981年,李政道召集中美科學家一同研討,並提出建造44億電子伏質心能量的正負電子對撞機,研究粲物理。1981年底,李政道親自向丹恩小平同誌介紹了這一方案,獲得了支持。

在他的幫助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開始進行設計和預製研究工作。1983年4月,BEPC(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立項正式獲批。1988年10月,我國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現第一次正負電子對撞。

「當時是不是要建正負電子對撞機,還是做別的項目?無論是方案選取,還是後面如何開展方案設計,抑或是如何完成關鍵技術的預研、人員隊伍的調配等,他都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王貽芳說,如果沒有李政道,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可能建不起來,也可能拖延很久,或者質量出現很大的問題。

當時很多人不相信中國能夠建成這樣一台加速器,因為在這之前,中國並沒做過大型加速器,一起步就要建設指標非常高、性能優越、技術非常困難的對撞型加速器,在很多人看來是天方夜譚。李政道排除萬難、親力親為,「押上了自己的聲譽」,幫助高能所建成了亮度比SPEAR(SPEAR是獲得兩個盧保獎的加速器)高一個量級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王貽芳說,40多年後回頭再看,仍然沒有比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更好的選擇。經過改造,這台加速器還在繼續運行,並將運行到2030年,科學壽命長達40多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投入運行後,在粲物理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李政道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感情非常深,在其項目改造過程中也非常關心進展。得知當時難度和風險非常大的北京譜儀(BESIII)超導磁鐵成功建成後,他非常激動,當晚11點來到現場慰問課題組成員,和大家拍照片留念,分享喜悅。他的祝賀給了大家莫大的鼓舞。

他考慮問題周到,關注的問題會堅定推動

在中國高能物理領域多個大科學裝置和實驗背後,都可以看到李政道全力以赴奔走助力的身影。

王貽芳說,2003年,高能所提出在大亞灣建造一個中微子探測裝置,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盪,並測量其振幅。「李先生知道後,並不是簡單地以所謂立場或者關係來決定他是支持還是反對,而是從科學的角度仔細研究,找國際專家研討,最終判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是一個好的實驗。」王貽芳說,此後李先生不遺餘力推動項目在中國立項、推動中美建設國際合作的關係,使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為中美最重要的科技合作項目之一。

2012年3月,大亞灣實驗組獲得了首批數據,準備發佈重大結果。「李先生看完文章後立即發來了賀信,並以讓人極度不安的方式對我們這些晚輩表達了鼓勵。」王貽芳說,賀信的開頭寫道:和生兄(註:陳和生院士)、貽芳兄,最誠摯的恭賀。這種稱謂讓他很不好意思。「李先生對晚輩完全沒有所謂長輩的氣勢,而是非常尊重。從中我們也看到了李先生的人品、修養和氣度。」

在王貽芳的印象中,李政道是非常腳踏實地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做事情非常具體,考慮問題非常周到,關注的問題會堅定推動。他品德非常高尚,在推動中國科教事業發展時,從來沒有考慮個人的利益。

「到了他這樣的年紀,這樣的地位,很多人不會親力親為去具體做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可能只是表態說說話或者給領導寫封信,但李先生會想盡一切辦法。比如推動CUSPEA(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項目時,他頂住了非常大的外界壓力去堅持。」

跟他溝通,總會不經意學到很多東西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王貽芳稱,生活中的李政道先生是很和善的人,也非常儒雅,知識面很廣。他願意享受美食和生活,對包括科學在內的整個世界都非常熱愛。「在跟他溝通的過程中,會不經意學到很多東西,待人處事、溝通交流、如何爭取別人的支持、如何說服別人,包括各種各樣的見識、歷史故事、奇聞異事等。」

近些年,李政道先生年事已高,不能再長途旅行出差。「他覺得不能夠再為中國作貢獻的時候,便不再出現在公共場合,也不再到中國來參與各種公共活動。他永遠考慮的是,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對科教事業和科學研究有所貢獻。」

王貽芳說,如今,中國高能物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方面,我們無需李先生再手把手地教我們、幫助我們。另一方面,他的理想、夢想我們要去實現,就是把中國高能物理帶到世界的最前沿,做世界上最先進的高能物理研究、高能物理裝置和高能物理實驗。」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牽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