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藏「醫」線牽 | 胡健衛:「中山內鏡」落地高原服務病患

一項可以篩查肝癌早期徵兆的前沿檢查技術,不到一年時間,從設備安裝,到技術培訓、落地應用,直至進入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體檢中心的公眾體檢服務菜單,來自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胡健衛醫生是見證者。對這位消化道早癌亞專科領域的專家來說,看到新技術引進日喀則,倍感欣慰。

新技術助力消化道早癌篩查

肝臟彈性成像超聲檢查是胡健衛的前任——第八批援藏醫療隊的李峰醫生申請引進日喀則的新技術。去年11月,所需設備安裝到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消化科住院部。今年春節前,胡健衛牽頭聯繫派出單位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科,為日喀則的醫生舉辦肝臟彈性成像線上培訓,對標準檢查流程和報告解讀作了詳細講解。

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消化科住院部,近七成患者是肝臟類疾病。肝臟彈性成像是一種較新的肝臟超聲檢查,可以定量地評價肝纖維化程度,或者簡單地說,判斷肝臟的硬度。它能準確預測肝硬化的發生,預判包括肝癌在內的肝硬化併發症的發病風險。而且,這種檢查是無創的,不會產生傷口,也不會在身體內放置異物,應用起來非常靈活方便。

趕在春節前進行培訓,就是為了讓技術盡快落地。很快,這項技術在消化科得到應用。今年6月,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體檢中心也開展了肝臟彈性成像檢查。有相關基礎疾病的患者可通過體檢評估肝硬化程度,通過定期隨訪評估,有效預防肝癌的發生。從公共衛生與慢性病防治的角度,惠及更廣大群眾。

內鏡手術造福高原群眾

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胡健衛擔任消化科及內鏡中心主任,開展消化內鏡的醫學教研工作,把「中山內鏡」特色技術帶到高原,幫助當地醫生掌握內鏡技術。

胡健衛帶領團隊廣泛開展多種內鏡新技術。比如,結腸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針對結腸早期癌和癌前病變,利用特殊的內鏡器械,剝離病變所在黏膜;內鏡下胃全層切除術,也是針對胃腸黏膜下腫瘤進行治療的手段;食管支架置入術,是針對晚期食管癌患者進食梗阻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上海援藏專家的努力帶教下,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內鏡技術日趨成熟。以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取結石技術為例,它是內鏡診療中操作難度較大、技術含量較高的操作。過去一年內,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已完成數十例ERCP治療,其中包括對低齡兒童膽梗阻患者的無痛取石治療。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援藏醫療隊推行「師帶徒」工作製,為的是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胡健衛也帶教了3位徒弟。在和他們分別談話後,他為徒弟們確立了各自的發展方向。他立下規矩,每天要帶教一名學員進行操作或查房,每週要給學員進行一次理論講課,每季度要安排一名學員外出學習一週。

一年中,3名學員分別到上海、濟南等地,參加了上海國際內鏡研討會和全國胃癌年會。針對薄弱短板,胡健衛安排他們到中山醫院進行進修深造。這對學員開拓視野、提高技術、理解最新學科進展都起到了很大作用。除了傳授技術,胡健衛還帶領學員開展科研活動,組織申報市級及省部級課題,獲得了日喀則市自然科學基金的立項。

人物小傳

胡健衛,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消化道早癌亞專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援藏任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文:沈竹士

圖:受訪對象提供

編輯:付鑫鑫

責任編輯: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