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榮:到殷墟奔赴3300年前的商文明

殷墟博物館外景。

趙清榮

殷墟博物館內展出的青銅器。殷墟博物館內展出的青銅器。

殷墟博物館內展出的甲骨。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7月23日,殷墟博物館約550個座位的報告廳,座無虛席,「商邑瞽宗」甲骨文二十講系列專題講座第七講正在舉行。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蔣玉斌講解《造字之法》,帶領觀眾瞭解甲骨文,感受文字的魅力。

「二刷!」「上午剛轉過一次,下午我又來啦!」6月15日,文化沙龍《出發吧!文明現場|從殷墟,看中國》在殷墟博物館舉辦。如今活動已過去一個月有餘,影片重播中的新彈幕依舊不斷。

坐落於洹水之濱,與殷墟宗廟宮殿遺址隔河相望,位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自今年2月2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以來,已接待觀眾84萬餘人次。

如果將時間撥回到一年前,這裏還是一個施工現場。殷墟博物館黨總支書記、常務副館長趙清榮是去年2月調任這裏的。當時新館主體剛剛竣工,到處都是腳手架,堆滿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她和同事們就在臨時租借的集裝箱房內辦公。「那時,我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希望殷墟博物館不是一個冰冷的建築,而是一個有溫度、有內涵的博物館。」

她將自己看作殷墟的守護人,把殷墟的工作做好,既是必須履行的職責,又是身為安陽人的榮耀,「要儘可能為觀眾提供貼心的服務,讓他們感受到博物館的溫暖」。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獨家專訪了趙清榮。

將殷墟打造為城市會客廳

中青報·中青網:相較舊館,殷墟博物館新館在定位上有哪些不同?

趙清榮:新館的面積約為舊館15倍,是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館內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貴文物為首次亮相。

展陳聚焦商文明主題,基本陳列包括「探索商文明」「偉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三個基本陳列有機銜接,釐清了商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全景式展示了偉大的商文明以及早期中國的出彩時代;闡釋商文明特質及世界意義。此外,新館還設有「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等4個專題展覽和一個特色沉浸式數字展。

中青報·中青網:在建設之初,殷墟博物館新館在設計和規劃上有什麼考慮?

趙清榮:新館在建設之初就考慮到了不同層次的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需求。傳統的「版面+說明」「文字+說明」的展示方式,容易讓人感到疲勞;新館內科技展項較多,受到很多孩子的喜愛,現在已有41項。

《詩經·殷武》記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商王朝是一個大氣的王朝。我們希望展覽既要符合商王朝的氣質,又能契合當下的時代需要。在展覽風格上,力爭體現「大氣、霸氣、王氣」。博物館的外觀被設計為一個「鼎」破土而出的狀態,以彰顯錚錚向上的狀態。走進大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個字映入眼簾,體現了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創新精神。

與此同時,我們還考慮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將建築與整個殷墟遺址融合、與周邊城市景觀銜接。殷墟博物館和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東邊出門就是安陽殷墟考古文旅小鎮。安陽市委、市政府策劃實施了一系列的配套工程,希望將殷墟博物館打造成為安陽最美的一個城市會客廳。

中青報·中青網:為什麼將博物館和遺址現場相結合?

趙清榮:殷墟博物館內展出的文物本身就是遺址出土的,是可移動文物;遺址展示的是商代都城的格局,屬於不可移動文物。只有兩者相加,我們才能夠全面地瞭解近3300年前的商文明。

很多來到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觀眾,只參觀了博物館和宮殿宗廟遺址,沒去看距離稍遠的王陵遺址。我建議大家將這幾個地方都遊覽一遍,將收穫更全面深切的感受。

為觀眾提供觸手可及的服務

中青報·中青網:殷墟參觀面積大,王陵遺址較遠。除了開放園區擺渡車,還能如何吸引觀眾?

趙清榮:安陽市正在對殷墟片區的開放景點進行資源整合、整體聯動。公交車運行延長至22時,同時增加夜遊擺渡車和共享單車。殷墟博物館實行夜遊優惠政策(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每天前2000名預約夜場門票的觀眾可免費參觀,其他觀眾在活動期間可享受半價。殷墟景區還推出了聯票,同時加強宣傳,幫助觀眾全方位地瞭解殷墟。

我希望每個觀眾來到殷墟博物館,就像是到自己家: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中青報·中青網:對於藏品、展覽和服務,博物館是如何分配工作任務和重心的?

趙清榮:我覺得博物館的終極目標是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文化遺產,讓社會共享文物保護的成果。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前提是將藏品保護好。同時,要把文物研究好。雖然殷墟博物館有很多文物,但如果只是把它們擺在那裡,不揭示其豐厚內涵,多數觀眾可能看了半天,也不知道這個文物講述了什麼,無法達到展示的目的。

博物館內的設施是為觀眾提供服務的,要讓觀眾心中所感可以觸手可及。對於殷墟博物館來說,我們希望通過多元化、智慧化的手段,盡全力提供一流的設施、一流的展覽和一流的服務。

中青報·中青網:如何更好地讓青少年理解博物館的藏品?

趙清榮:我們應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藏品。比如「五一」期間,殷墟博物館舉辦的「穿越時空之旅——商代百工體驗」研學活動,誌願者圍繞商代鑄銅、建築、紡織、釀酒、製陶、製玉、製骨等門類的手工業進行講授。通過用彩泥模擬製作商代銅鼎等手工活動。這樣的體驗式活動,容易給孩子留下印象,也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藏品、學到知識。

中青報·中青網:在公眾服務方面,殷墟博物館有哪些舉措?

趙清榮:殷墟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館內設有專門的服務諮詢台,每天蒐集觀眾的反饋信息,滿足觀眾需求。比如,之前有觀眾反映公交站點距博物館較遠、館內休息座椅少等問題,很快都得到解決。今年「五一」期間,天氣炎熱,我們與殷墟景區聯合,為觀眾送水、送扇子,並在現場進行殷商舞蹈等表演,緩解觀眾因排隊產生的煩躁情緒。

為了提升公眾的體驗,我們重點打造了「商傳千年鑄未來」研學品牌,製作系列短影片「國寶日曆」。博物館同時打造「商邑瞽宗」品牌,目前已推出「甲骨文二十講系列專題講座」,邀請甲骨文和殷商史等方面的專家,由淺至深地講解甲骨文。課程既可以線上觀看,也可以在報告廳線下聽講。我希望將公眾領進甲骨學的大門,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博物館有詩和遠方,也有人間煙火

中青報·中青網:你如何看待「博物館熱」現象?

趙清榮:近年來,「一館通古今」的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地。一方面,這體現了人們對歷史文化的高度關注和熱愛,公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另一方面,這股熱潮為博物館的發展帶來新機遇,促使博物館不斷為大眾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由此,「為了一座館、奔赴一座城」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中青報·中青網:殷墟博物館的「甲骨文麵條」和「字在咖啡」,很受觀眾歡迎。

趙清榮:歷史文化的滋養,既在思接千載的歷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參與的體驗之中。博物館一方面滿足了觀眾嚮往的詩和遠方,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人間煙火的日常。我們在解決觀眾溫飽的基礎上,提高飲食的文化份量,讓大眾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浸潤。結果也證明,帶有文化屬性的產品是最受大眾歡迎的。

中青報·中青網:本館之後的發展規劃是怎樣的?

趙清榮:除了殷墟博物館,我們還是殷墟研究院。新館開放不久,目前在研究領域還沒有太多有份量的文章或研究成果。下一步,我們將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各高校合作,將研究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努力將殷墟研究院打造成一流的研究平台。

最初建館時,我們對殷墟博物館的功能定位是,成為世界一流的集保護、收藏、展示、研究、宣傳多功能為一體的平台。世界一流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要靠我們朝著既定目標腳踏實地、一點一滴來努力達成的。

中青報·中青網:你認為未來的博物館會是什麼樣子?

趙清榮:隨著互動體驗、數字化等科技的發展和運用,我覺得未來的博物館將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展示場所,更是一個集教育、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學校。我希望在這所學校里,人們能在一種舒服的狀態下獲得文化的浸潤,最重要的是能夠獲得啟迪人生前行的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