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背養生法」走紅,三伏曬背可取嗎?

每逢晴天,家住山東泰安的張婷(化名)都會攤開紙殼和涼蓆,擺在自家小院里,再撐一把太陽傘,備好水和毛巾,趴在地面,背朝太陽,享受「日光浴」。

今年盛夏,「曬背養生法」又成潮流,很多人都在網上分享曬背心得:氣血足了、濕疹沒了、便秘通了、腿不疼了、過敏性鼻炎咳嗽改善了……曬背儼然「包治百病」。

但並非人人受益於此。也有網民表示,曬背後,出現了流鼻血、頭痛、背疼、發燒、愈發怕冷、心臟不舒服等不適情況。

今年7月,一則「女子把自己曬進急診科」的新聞引發了更多關於曬背的討論和爭議。據媒體報導,50歲的王女士曬背多年,在7月17日早上8點多曬了背後,覺得身體不適,到醫院就診時,體溫40.3攝氏度,呼吸困難,全身皮膚潮紅伴膚溫高,雙下肢乏力;她的血化驗單上出現多項危急值。急診科醫生說,王女士出現了高滲性脫水、急性腎前性腎功能損害、橫紋肌溶解等多項急症。

在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主治醫師張雯看來,三伏曬背可能與「春夏養陽」的理論有所吻合,中醫認為,三伏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期,此時人體陽氣生發、經絡通暢,適宜溫陽散寒、扶正祛濕等,「但至關重要的前提是,要根據個人體質和有無基礎疾病來判斷是否適合,有無禁忌症。」

在社交平台上,也存在著很多反對「曬背養生」的聲音。有人認為其沒有科學性,也有皮膚科醫生表示,曬背沒有任何必要,陽光中的紫外線無時無刻不在威脅皮膚健康,可以穿透皮膚屏障,造成光老化,如果長期大量照射,還會造成多種皮膚問題。

受追捧的「曬背養生法」

在社交平台輸入「曬背」「三伏曬背」「曬背養生」等關鍵詞後,映入眼簾的是網民們分享的各式曬背法,他們有的赤裸後背,有的身著運動背心或防曬衣帽,在陽台、樓頂、公園、廣場、馬路邊,或趴或坐,暢享大汗淋漓的感覺。

倡導者和愛好者們把曬背稱為「天灸」,將三伏曬背比作「向天借陽」。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前兩年夏天,「曬背養生法」就已嶄露頭角,一些明星和網紅紛紛分享曬後感。某養生博主認為,曬背流行起來的原因之一是很多人「陽康」「二陽」後體質受影響,這種低成本又易操作的身體調理方式便受到追捧。

社交平台上網民們分享曬背體驗。網頁截圖社交平台上網民們分享曬背體驗。網頁截圖

今年在更多養生博主和體驗者的推薦下,曬背之風愈發猛烈。多位受訪者表示,他們是從網上的曬背帖或曬背影片中瞭解到這一養生方式,於是抱著試試的心態,加入了曬背隊伍。

張婷今年36歲,8年前生完小孩,就落下了痛經的毛病。每到經期,她至少要吃兩次止疼藥緩解痛感。聽說曬背對身體好,她便開始嘗試曬背。

每天早晨9點到11點之間、或是下午4點左右,只要不颳大風不下雨,張婷會用傘遮住頭部,趴在露天小院里曬背半小時,有時也曬十來分鐘肚子。因擔心曬傷,她穿著長褂長褲。

每天曬背前,張婷會備好飲用水、擦汗毛巾、遮陽傘等物品,曬後一小時內她不吹空調和風扇。她發現,在沒吃止痛藥的前提下,伴隨自己8年之久的痛經緩解了不少;到後來疼痛感已完全消失。

59歲的藍天(化名)則稱曬背「治」好了她的肩周炎。藍天說自己長期在空調房裡跳舞和做瑜伽,肩背痛了十幾年。去年夏天,她就開始曬背,「上午10點以前和下午3點半之後的太陽對我來說太弱了,一般中午曬才舒服,時間1小時-3小時,邊曬邊喝米湯或生脈飲。」藍天說,曬背後,她感覺背不痛了,肩周炎也完全好了,「手向後背能直接摸到肩部了。」

「我曬太陽今年出汗了。」59歲的何先生家住河南,他說,因體內濕氣重,自己二十多年沒有出過汗,今年夏天,每個晴天的早上9點-11點曬背後,濕氣明顯好轉。

如何判斷曬背是否發揮了正向作用?張雯以陽虛體質(如平日裡手腳冰涼、吹風遇冷易腹瀉、喜暖畏寒等)人群舉例,在曬背後,陽氣彙聚在背部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位置,可能會對改善陽虛症狀有所幫助,耐寒能力、體力狀況等較之前會有所改善。不過,即使曬背有溫陽驅寒的效果,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快速起效,可能離不開一定的宣傳和心理因素,「比如對人們提及的通過曬背能夠緩解痛經或者治療便秘,目前還沒有開展過類似的醫學循證試驗來證明。」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風濕病科副主任醫師董菲亦提及心理因素的作用,「有些人是因為壓力或焦慮出現不適,如腸易激綜合徵、纖維肌痛、心慌、失眠等,當曬背後得到心理滿足,相應症狀便會改善。」

不良反應

24歲的小陳是養生愛好者,「今年上半年待在兩廣地區,雨水多導致體內濕氣重,還有點脾虛,網上有很多曬背帖,我就想嘗試一下。」七月下旬,回到湖南長沙的小陳開始曬背,每天上午9點或下午3點,他靠坐一把竹椅,在戶外或陽台露背曬25分鐘左右。那時候的氣溫基本在35℃-37℃,為防曬黑,小陳會把頭和肩頸部位遮住,「全身汗水狂滴,整個人很舒服。」

小陳表示,一週後,他出現了腹瀉的情況,「網上的曬背帖說,拉肚子是正常現象。」

在影片號的輪番推送下,50歲的賈琴(化名)也按捺不住開始曬背。「我身體一直挺好,也有鍛鍊習慣,只不過覺著這是個冬病夏治的養生季節。」從6月中旬至8月初,她一共曬了三次。

賈琴自稱穩健派,曬背地點是小區花園長椅上,最晚出門時間是早晨10點,她身著防曬衣帽、長褲和襪子,設置好時長15分鐘的鬧鈴,到點就結束,回家後避開空調。第三次曬完當晚,賈琴的臉部右側、右耳和脖子連接處有點發癢,觸感類似起雞皮疙瘩,一粒一粒的小疹子與皮膚同色。慢慢地,疹子長滿全身,手掌也長滿砂紙觸感的小水泡,皮膚變得乾燥粗糙。

一位女士曬背後,手掌逐漸佈滿小水泡。受訪者供圖一位女士曬背後,手掌逐漸佈滿小水泡。受訪者供圖

一次聚餐飲酒後,疹子開始劇烈瘙癢,她掛了三甲醫院的專家號。「醫生告訴我,曬背是錯誤的,沒有科學依據,夏天太陽本來就毒,正常情況人們應該躲。並且我身體很好,不適合曬背。」經診斷,賈琴患上過敏性皮炎,她把遭遇發在朋友圈後,有好友私信她說,其在去年曬背後出現了紫外線過敏。

除了上述情況,流鼻血、頭暈、發燒、更加怕冷等,也是曬背人士提及的不良反應。

張雯表示,「流鼻血、發燒等和曬背(尤其和烈日下曬背時間點、持續時長)應該是有關聯的,另外,沒有做好防護措施,暴曬後會導致皮膚被紫外線損傷,還有中暑甚至熱射病風險。」他強調,曬背要在紫外線強度合適的條件下進行,紫外線指數3級及以上需做好防曬護膚工作,8級及以上則不建議外出曬背。

董菲認為,作為一種「火熱療法」,曬背後出現上火的情況會比較多,更加怕冷等寒症表現,可能還是跟體質因素有關,具體要讓專業醫生來判斷。

47歲的南京市民方先生已曬背13年,他回憶,自己有兩次被曬脫皮,背後火辣辣地疼。受訪者供圖47歲的南京市民方先生已曬背13年,他回憶,自己有兩次被曬脫皮,背後火辣辣地疼。受訪者供圖

董菲推薦老年人、尤其是重度骨質疏鬆患者在適宜的天氣和溫度下曬背,紫外線可以幫助其活化維生素D3在體內代謝,改善骨密度。但偏熱偏燥體質人群、皮膚損傷者曬背後可能會加重不適感。此外,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日曬後出現日光性皮炎的風險很高,甚至會導致病情發作。「光敏性食物會增加日光在人體內的代謝。」董菲補充,吃光敏性食物(如菠蘿、芒果、芹菜)的人群,需減少日曬時間。

張雯指出,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人群,曬背有可能引發血壓、血糖、電解質的波動;此外,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紫外線過敏者、心腦血管疾病人群、急性感染性疾病人群、孕婦等,都要避免三伏曬背。

「正確曬法」

在社交平台上,除了曬背治病,「曬背能減肥」的說法也備受關注,對此,張雯指出,這可能是人體脫水後導致的體重減輕,指望三伏天曬背減肥不是一種健康的減肥方式。董菲解釋,「中醫里講瘦人多火、肥人多痰濕,溫陽的東西對治‘痰’是有好處,虛胖人群有可能通過曬背改善代謝,但後面也要靠規律的飲食和運動,不能說單靠曬背就能瘦。」曬完之後一身輕,是脫水後的減重效果,減的不是肥肉,脂肪還在,補水後體重很快會反彈回來。

張雯曾瀏覽過的一些帖子寫道,不分男女,不論病情多重,要在一天中太陽最盛的時候進行曬背。「我覺得這個觀點很極端,是完全錯誤的。」他建議,曬背最好在陽光溫和的時段進行,通常是早上6點-9點和下午4點-6點,每次時長則需要根據個人耐受程度來控制,一般15分鐘-30分鐘為宜。

張婷的曬背裝備。受訪者供圖張婷的曬背裝備。受訪者供圖

董菲談道,中醫養生講究平衡,適度曬背對背部經絡陽氣有一定裨益,但暑天曬背還有熱邪和中暑風險。立秋以後,早晚稍涼,上午8點前或下午4點以後是比較合適的曬背時間,「通常來說15分鐘-25分鐘即可,時間不要過長。」同時,曬背要以體感溫度為主,除了氣溫還要考慮環境濕度,體感溫度過高或過低、濕度太大,都不宜曬背。

張雯提醒,曬背前和過程中要及時補充水分,曬完後需更換衣物,不要立刻喝冷飲、或者進入空調屋內,挑選陰涼的地方讓體溫慢慢下降。「若曬背過程中出現了高熱、抽搐、甚至昏迷等應立即到就近醫院急診科就診。」

受訪醫生表示,曬背不是三伏專屬,一年四季都可以,冬天更需要曬。張雯說,一些網絡推崇的「三伏天曬背陽氣最盛」不可盲從,若操作不當或防護不到位,曬背只會弊大於利。

「我個人不是很推崇這種網紅操作,特別是對於老年人群。」張雯認為,冬病夏治,其實還有很多更安全適宜的方案可以替代。

比如,在辨識個人體質後,他更推薦在秋冬季節有慢支、哮喘、過敏性鼻炎的陽虛體質患者做一些三伏灸或三伏貼,以及食用一些補氣血的藥膳(黃芪枸杞雞湯等)。而陰虛陽亢、濕熱、痰濕體質的人群,則不適合夏季養陽的養生方式,更需要通過科學的體質辨識以及健康養生處方等進行個性化調理。

董菲談道,立秋之後還有最後一個「伏」,全國大部分地域受「秋老虎」影響仍有高溫情況,應避免中午時段直接暴曬。此外,一些人會開始「貼秋膘」,如果吃了比較油膩的東西就不應長時間日曬,否則可能會出現噁心等不舒服的狀況。秋燥時期,可以通過梨膏、梨水等補充水分。

曬背養生可信嗎?

記者注意到,關於曬背療法,支持與反對的聲音可謂涇渭分明。

支持者依據的主要是「春夏養陽」理論,即適度合理的曬背對人體背部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運行有一定好處。三伏天氣溫高,曬背可以借助太陽的陽氣,起到溫陽散寒、疏通經絡以及祛除體內宿寒淤堵的作用。

反對者則認為,上述理論並沒有科學依據。另有一些醫生通過社交平台發佈影片,明確表達了反對三伏曬背的看法。

上海某醫院李姓主任醫師認為,三伏天曬背的危害是可能會中暑、濕熱內蘊、氣陰兩傷等,此時要收斂而非發散,「我沒有看到一個人的陽虛,是通過三伏天曬背曬好的。」江西某醫院中醫經典科魏姓主治醫師直言「曬背是反人類的事情」,他表示,「天灸」的科學出處不詳,且暑天應該避暑,短時間的大汗實際上會傷津耗氣,可能還會傷陽。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趙恒光建議避免曬背的養生方式,「個人認為是偽科學,要防止出現皮膚曬傷甚至皮膚癌。」

「從西醫角度來講,曬背沒有那麼神奇的作用。」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孫豔看來,曬背主要的好處是接受紫外線照射,幫助體內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她告訴新京報記者,頭頂、脖子、胳膊、手腕等方便裸露的人體區域,每天接受30分鐘-60分鐘的正常日曬已經足夠(避免烈日),不需要再額外進行短期的高強度日曬。

孫豔說,對於心血管疾病、體質本身偏弱人群而言,過度日曬使得體溫升高非常危險。至於裸露背部但塗了防曬霜的曬法,其實屬於無效照射,而不塗防曬霜背部皮膚又容易灼傷,「裸露曬法也會增加中暑和脫水概率,心臟不好的還有心肌缺血風險,總體來說沒有曬背的必要。」

皮膚科醫生、科普博主馬馬錶示,通過曬背來養生是人民大眾一種質樸的、追求健康的表達和努力,但他認為,從皮膚科角度講,曬背沒有任何必要,陽光中的紫外線無時無刻不在威脅皮膚健康,可以穿透皮膚屏障,造成光老化,如果長期大量照射,還會造成多種皮膚問題。他表示,如果沒有必要,則無需對人體做干預,如有必要,出現症狀應去醫院診斷治療。

新京報記者 羅豔 實習生 朱陽慧

編輯 胡傑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