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浦江到香江,海派文化盡顯獨特魅力

上海京劇院《七俠五義》在港演出劇照。

「上海文化周」非遺交流展活動現場。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上海文化周」非遺交流展活動現場。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

「5年前我就看了上本,這次一口氣買了兩場,上下本連看!」近日,香港戲迷何先生終於在香港看到了由上海京劇院帶來的連台本戲《七俠五義》下本。2019年,《七俠五義》上本曾在香港演出,大受歡迎。5年後,這部戲的上下本隨著赴港舉辦的「上海文化周」如約而來,讓許多早就盼望看到全本的香港觀眾一償心願。

下足功夫

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合辦的「上海文化周」近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滬港文化合作再添盛事。

香港特區政府今年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舉辦首屆「中華文化節」,並將上海設為「中華文化節」的焦點城市。

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表示,上海與香港是國家當代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兩座城市互訪舉辦文化周,展示彼此深厚的文化內涵,更可融彙交流,鼓勵創新合作。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金雷說,自滬港合作會議機制2003年建立以來,兩座城市在經貿、文化、科技等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務實合作,尤其在人文合作領域,雙方形成了互聯互通、優勢互補的合作格局。

為籌備本次活動,滬港雙方都下足功夫。「我們此次來港,光裝道具機關就動用了1個半集裝箱,演職員來了123人。」上海京劇院院長張帆說。演出彙聚諸多內地優秀戲曲演員,如麒派領軍人物、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陳少雲帶領優秀青年演員魯肅、楊揚等獻演經典劇目《烏龍院》;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傅希如擔綱《七俠五義》主演。

受邀方誠意滿滿,邀請方同樣精心準備。「上海文化周」香港主辦方負責人倪淑儀介紹,為讓香港巿民深度瞭解上海當代的文化狀況、藝術發展,特意安排了多項延伸活動,有「藝人談」、「大師班」、京劇示範演出等,邀請上海文藝界老中青三代名家與香港觀眾面對面。

反響熱烈

《烏龍院》作為「上海文化周」開幕演出,受到香港戲迷追捧,戲票早早售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觀眾們看到精彩處集體叫好,緊張之處則全場屏息凝神、鴉雀無聲。演出3次謝幕,觀眾報以熱情掌聲。有觀眾說:「我是陳少雲先生的老戲迷了,今天的表演令我心情激動,情節的鋪排、人物的展現都有很多可以反復回味的細節,中華戲曲有魅力!」

《七俠五義》因與香港戲迷有個特別的約定從而備受關注。2019年,上海京劇院在香港演出《七俠五義》上本,當時觀眾熱烈的反響令主演之一傅希如印象深刻,「沒想到香港觀眾對這部海派作品如此喜愛,很多人追著問,什麼時候才能上下本連看?」此次該劇完本亮相「上海文化周」,可謂一次赴約之旅和圓夢之旅。

不同於傳統戲曲一桌二椅的佈景,《七俠五義》機關佈景精巧有趣,宮廷風的轉心壺、光電結合的牆上題詩、直插包公案桌的飛刀讓觀眾直呼「好犀利」。演出結束後,掌聲陣陣響徹劇場,全場歡呼聲不斷。有香港觀眾說:「傳統戲曲的移步換景尤為吸引我,最後一場白玉堂闖陣,他站立台中,通過佈景移動來展現他的不斷深入,著實巧妙。」

上海民族樂團原創經典品牌音樂會《海上生民樂》此次也隨著「上海文化周」首次赴港。該音樂會曾作為開幕演出驚豔亮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足跡遍及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等地,受到世界各地觀眾讚譽。此次音樂會特邀著名指揮家湯沐海執棒,以民族管絃樂隊創新演繹古曲和當代佳作,帶給香港觀眾獨一無二的國樂體驗。

攜手同行

蘇繡、嘉定竹刻、徐行草編、藥斑布印染技藝……作為「上海文化周」主打內容之一,來自上海嘉定區的多個非遺項目在香港文化中心展覽場地亮相,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的有機結合吸引不少人駐足。

「大家愛聽蘇繡的故事,嘗試著刺繡,香港朋友對非遺的好奇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非遺傳承人陳碧嫻說。為了讓香港市民回家也能體驗蘇繡,她準備了不少絲線材料包在現場分享,「希望這根絲線串起我們的同胞情」。

在香港藝術館二樓專題廳,《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展出109組上海博物館藏品及51組香港藝術館珍品,涵蓋新石器時期至20世紀的陶瓷、竹刻、繪畫、青銅器等不同品類。進入展廳,上海博物館藏品、金農所作的水墨紙本手卷《十香圖》和香港藝術館藏品、居廉畫就的《十香圖》交相輝映。展覽設置的沉浸式香氣體驗區,讓觀眾在呼吸間追隨古人聞香養性的腳步,踏上千年尋香之旅。

滬港攜手同行,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大有可為。倪淑儀看好滬港兩地合作推廣中華傳統文化,「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我們有非常強的中西文化交流網絡,除了引進歐美的一流演出外,我們也有信心,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推向世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副總裁楊佳露說:「文化周的時間有限,滬港文化界的交流互鑒卻無限。」(記者 王 平)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8月17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