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詐騙」,忽悠瘸了多少聰明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週刊」(ID:phoenixweekly),作者:劉三金,編輯:米利暗 ,36氪經授權發佈。

你還以為被詐騙,都是因為蠢嗎?

前段時間,中國醫科大學在讀的博主@小小醫學研究僧 講述了自己和導師被詐騙的經歷,令無數網民倒吸一口涼氣。

在這場針對高學曆人群定製的詐騙戲碼里,無論你多絞盡腦汁,可能也無法逃脫被騙,因為m。

如果你還沒被騙,只是因為還沒碰上適合你的騙局。

為科研人員準備的騙術

事情的完整經過是這樣的。

去年年底,博主作為一作,導師作為通訊作者,給海外雜誌投了一篇英文文章。

今年4月24日,雜誌官方通知他們文章已被接收,同時還發來一個925美元的費用賬單,註明是稿件處理費,雜誌表示在一個月內繳費即可。

當時博主正準備考試,所以這個費用並沒有著急去交。

而就在此時,騙子已悄悄趁機而入。5月7號,他們又收到了一封雜誌中國代理商發來的郵件,說文章已經在線上刊出,作者可以去網站查看。

這封郵件也附帶一張和上一份幾乎一模一樣的賬單。唯一不同的是,本次賬單金額為3295美元,費用名稱叫做版面費。

與之前一個月的充足時間不同,發件人這次要求當天就需要將費用繳清,並表示如果不按時繳納,會影響後續在雜誌的文章發表。

來不及多想的博主決定前往銀行繳費。

事實上,看到中國代理商時,她不是沒有懷疑過。但後來轉念一想,中國人在這個雜誌發表的文章比較多,再加上該雜誌一直都很人性化,因此專門僱傭一家中國代理商也在情理之中。

最關鍵的是,對方發送的郵件里,包含了準確的作者信息和稿件信息,就連文章發出的時間對方都一清二楚。

再者,這種騙局博主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因此也就沒放在心上。

然而,在繳費當天,過程極其不順利。博主到了銀行後,忘帶身份證無法轉賬,回家找身份證時,家裡的門突然無法打開,等門打開後銀行已經下班。因此,這筆3295美元的版面費並沒能及時繳上。

出於歉意和禮貌,博主給對方寫了一封解釋郵件,同時承諾第二天一早就會繳費。

騙子表現得非常冷靜,在回覆中寫道:「請您明天盡快繳費,這樣才能及時給您回執賬單。」

第二天,博主終於繳費成功,事情也就告一段落。

可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僅僅隔了一天,她就收到反詐中心的電話。

工作人員在電話中稱已經確定那個所謂的中國代理商為跨境電信詐騙的賬戶,要求博主立馬去附近的派出所報警。

博主此時終於恍然大悟,但為時已晚。

影片發出後,評論區不少網民表示這種手段太可怕。

「好高端的騙法,還真是為你們量身定製的啊。」

「一開始還想嘲諷,看到後面心想這誰能分辨得出來?」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網民分享自己的被騙經歷。

偽裝期刊鑽空子騙錢的手段,不過是冰山一角。

各類騙局,防不勝防

根據目標對象的生活軌跡和身份定製化行騙,是當代騙子的特點。

別人有出行航班,騙子就扮成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延誤為由聲稱提供補償。受害者一旦上鉤,騙子就再用「需要轉賬驗證賬戶安全」、「刷流水確保理賠通道暢通」為幌子套取交易驗證碼,轉走資金。

要是有人愛網購,騙子就裝成快遞員添加好友,隨後將其拉入兼職刷單群。

女生預約HPV疫苗,就有和疫苗預約平台幾乎一模一樣的網站發來短信,點進短信里的鏈接,填寫預約信息和支付界面也和官方網站無異,令人難以辨別。

有時候,騙子還會打著正直善良的名義,實行連環騙。

大學生小楊接到自稱支付寶客服的電話,對方準確說出了他的姓名和身份信息後,稱其有校園貸記錄。

小楊否認自己辦過校園貸後,客服則稱可能有人冒充他貸款,並好心地表示可以幫他註銷「校園貸」記錄。

擔心徵信受到影響,小楊同意和客服開啟影片會議並共享屏幕。在客服的「指導」下,小楊向多個網貸平台申請了貸款,損失將近4萬元。

就這樣,小楊為瞭解決一個子虛烏有的校園貸,反而背上了真正的貸款。

南京方女士也有類似的遭遇。電信公司「客服」打來電話說有人冒充她辦理電話卡。通話結束沒幾分鐘,就有「民警」打電話說可以幫忙處理此事,最後向她索要銀行帳號和密碼。

從旁觀者角度看,有人可能不解: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地相信別人?

但反過來想,當電話裡準確說出你的所有信息時,誰又能保證自己心態穩如泰山呢?更何況對方說的還是涉及到錢財的大事。

拿捏住人性的弱點,很多受過高等教育、有社會經驗的人也容易掉進圈套。

有的留學生相信「公檢法」口中身份被盜用的說法,向其繳納「取保候審費」。

有高中教師被「民警」告知牽涉到一樁詐騙洗錢案,7個月被騙253萬。

進入AI時代,騙子的手段則更多了。

今年年初,香港發生一起涉及2億港幣的AI詐騙案,震驚全港。

起因是一位跨國公司的香港財務收到了「英國總部首席財務官「發來的的消息,稱有一項秘密交易需要處理,並要求他參加一場線上多人影片會議。

和「總部高管」開會的過程中,這名員工被多次要求向其他的銀行賬戶轉賬,金額高達2億港元。

事後等到向總部核實情況時,才發現自己被騙了。

騙子的手法其實並不新鮮。他們先在網上下載真實的人物影片,然後通過深度偽造技術改變人物的口型和聲音,並讓AI參加最終的影片會議。

這類AI在短影片領域很常見,之前火爆互聯網的外國美女,很多都是AI合成。

曾經吸粉無數的「俄羅斯娜娜」,實為中國人AI換臉

通常情況下,普通人在一對一影片時還會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但在多人影片會議中則容易放鬆警惕。

騙子正是利用此心理,創造了這起香港史上最大AI詐騙案。

事實上,談及林林總總的騙局,騙子狡猾和騙術高明當然不容忽視,但無論表面上是哪種原因,但騙子能夠對我們實施精準詐騙的最關鍵的問題,其實還是——信息泄露。

你的個人信息,正在「裸奔」

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精準詐騙都與信息泄露有關。

騙子不僅能準確說出我們的姓名和身份證號,連我們的出行、看病等一切生活軌跡都一清二楚,令人與裸奔無異。

數字時代,信息倒賣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

有的平台只需要9.9元,就能通過手機號碼將號主註冊過的網站都找出來。

有的商家只需要身份證號和手機號,能查詢個人戶籍、婚姻情況、開房記錄等33項服務。

利慾熏心之下,更有人將「人肉搜索」做成了生意。

根據北青深一度的報導,大學生李雅芳沉迷網絡遊戲,為了守護自己所在的遊戲家族,經常在網上和人對噴互罵。

有一次被人人肉搜索後,她也開始摸索人肉別人的途徑。後來通過朋友她被拉進一個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的資源群。

意識到有利可圖後,便組建了一支分工明確的信息倒賣團隊,將人肉搜索徹底生意化。

團隊有完整的組織架構,囊括管理者、會計、客服等人員。團隊下遊是有人肉搜索需求的客戶,上遊則是能接觸到公民個人信息的人。這些人一般是任職於海關、銀行等機構的工作人員。

有一位曾在銀行催收公司工作的員工就是他們的信息提供者。這名員工在工作期間下載了幾億條公民信息並複製到自己的移動硬盤上。離職後,他將這些數據製成數據庫,在微信群中出售,總共獲利三四萬元。

由於客戶需求量巨大,李雅芳團隊的訂單供不應求,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流水超過20萬。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們就收集到了37萬條個人信息。

為了不被警方盯上,團隊里的人隨時清空聊天記錄,隨時將手機格式化。好在警方最終還是破獲了案件,李雅芳被判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獲刑三年。

然而,雖然警方一直嚴厲打擊信息泄露問題,但它就像角落里的蟑螂一樣,始終難以根除。

即使運氣好的人沒有遭遇過詐騙,但肯定也經歷過推銷電話的狂轟濫炸。

剛生完孩子,兒童攝影機構就打來電話讓你預約;

剛辦完信用卡,各種貸款中介就開始聯繫;

買完房子,裝修公司和傢俱商的推銷電話接踵而至……

還有保險、代賬等,實在不堪其擾。

而這些海量的真實數據,價格卻只有幾毛錢一條。前段時間,很多知名企業家的個人信息遭大規模泄露,平均價更是只有兩分錢。

本來應該得到重視和保護的個人信息,通通變成了一文不值的符號。

而普通人能做的,也只有時刻保持警惕,不點進來路不明的鏈接,不隨意透露密碼和驗證碼,不輕易給陌生賬戶轉賬。

我們期盼技術和監管都能再完善些,畢竟無論什麼時代,隱私都應該得到尊重,而不是變成牟利和詐騙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