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港 鏈全球|如何理解政策最優?制度創新對標全球,也要符合臨港發展

【編者按】

2019年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揭牌。5年間,臨港新片區聚焦開放、創新兩大使命,砥礪奮進,以「五自由一便利」為核心的開放型制度體系初步建立,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已在滴水湖畔崛起。

如何繼續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與世界接軌?如何讓經濟增長保有源源不斷的「燃料」?如何讓這座年輕的城始終吸引人才、吸引創業者?站在五週年的重要節點上,臨港新片區總結過往、謀劃未來。

國際局勢動盪、全球經濟放緩,站在東海之濱、距離世界最近的地方,臨港這片不熄的創新熱土,正在成為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柱蠆式。

過去的2023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累計交付量達到94.7萬輛,同比增長33%,在其全球產能中佔比過半。時間撥回特斯拉在臨港新片區的起點,一項創新舉措不容忽視:這是全國首個外商獨資整車製造項目。

毋庸置疑,制度性開放是臨港新片區對外開放的靈魂。這樣的創新在過去的五年里持續推出,一個多月前的7月12日,新加坡人鍾儒育乘機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持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簽發的電子口岸簽證,經邊檢機關查驗確認後入境。這背後是臨港新片區在全國範圍內率先試點簽發電子口岸簽證。

鍾儒育是第一位持中國電子簽證入境的外國人,在瑞士、英國、美國、日本、南韓、香港等地從事銀行、創投及股權投資工作超過20年,這次入境是找到了新工作:擔任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融貿易現代服務業發展首席戰略官。

「為到新片區內從事商務、交流、訪問等經貿活動的外國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簽證和停居留政策措施,這本身就是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的內容。」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制度創新和風險防範處副處長林鶴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和傳統口岸簽證相比,電子口岸簽證全流程由邀請單位網上代辦,外籍人才入境更加便利。

全國首張電子口岸簽證正式落地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在國際局勢複雜的情況下,這實際上是釋放一個信號,臨港新片區始終堅持對外開放。」這一最新的制度創新促進人員進出便利,是更便捷的人員從業自由的重要舉措,也是臨港新片區更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標誌。

開放型制度體系初步建立,突破性創新案例138個

澎湃新聞記者從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制度創新和風險防範處瞭解到,五年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明確的改革創新任務已基本完成,出台各類政策330餘項。以「五自由一便利」為核心的開放型制度體系(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信息快捷聯通)已初步建立,形成突破性創新案例138個,其中全國首創案例70個。

臨港新片區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提升「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累計實到外資57.24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56.72億美元。新片區優良營商環境成為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吸引國內外優質資源要素集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重要軟實力,累計新註冊企業超10.7萬家,註冊資本金超2.3萬億元。

除了上述電子口岸簽證,另一項新突破則在運輸自由方面。

臨港新片區在成功開展LNG加註後,繼續在綠色甲醇燃料加註方面實現突破。今年的4月10日,馬士基旗下「阿斯特麗德馬士基」輪靠泊上海洋山港,中國首艘、世界最大的綠色甲醇加註船「海港致遠」號為靠泊船完成首次「船—船」同步加註作業。

這意味著,上海港在成為全國首個擁有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加註能力的港口後,又成為了全國首個擁有綠色甲醇船對船同步加註能力的港口。

這一制度創新是對全球航運業的新發展趨勢做出了快速響應。全球航運業目前正處於綠色低碳轉型的新一輪發展和競爭中。在國際海事組織(IMO)減碳限硫要求下,低硫燃油和LNG已經是當前全球存量船舶動力來源的主要選擇,而未來船舶燃料中最具應用前景的還包括甲醇、氨、氫等。

臨港新片區探索和推動LNG、綠色甲醇作為清潔燃料在航運領域的落地應用,是在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背景下邁出的關鍵一步:利用國內新能源產能富集的優勢,打造世界領先的船舶新能源加註服務中心和資源配置中心,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服務能級。

「臨港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要打造全市經濟強勁活躍增長極,那就需要持續不斷的這種制度創新的成效作為燃料。」林鶴如是表示。

制度創新「不是空中樓閣,是寫進車間」

作為研究制度創新的「一線人員」,林鶴反復強調一點,消弭政策「溫差」。

相較於之前,現在臨港在制度創新時尤其關注企業的實際需求和政策的精準性。

「制度創新要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賦能產業的發展,也能夠真正帶動一個地區的發展。」林鶴認為,制度創新不是簡單的任務分解、推動落實,「要有重點突破的方向,和產業發展要雙向奔赴。而如果不能夠解決產業發展的問題,寫一條政策的意義就沒有了,我們在向國家部委爭取的時候也就沒有說服力。」

其再次舉例,今年的6月19日,在第十五屆陸家嘴論壇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中國商飛、上海保交所與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平安產險、國壽財險等8家保險機構及航聯保險經紀就提升國產商用飛機海外機隊保險保障的自主可控水平,持續優化國產商用飛機聯合出海合作機制,共同簽署國產商用飛機海外機隊保險共同體合作備忘錄。

首次成立服務國產飛機「走出去」的保險共同體,大背景「主要還是臨港新片區民用航空發展迅猛。」以保險服務加國產飛機「聯合出海」方式,可以降低海外客戶在長期使用國產飛機過程中的運營成本,確保「飛得起」,也是增強在脫鉤斷鏈等極端情況下海外客戶的突發風險應對能力,確保「飛得穩」。最終目的則是提升中國國產飛機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正如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政策也要‘寫在車間里’。」林鶴也另外強調一點,要更關注實際運營中遇到問題的高效解決,比如增加企業的「獲得感」,現有政策的有效落地、高效實施也至關重要。

制度創新進入深水區、無人區,要「錨定目標,加強協同」

站在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五週年的關鍵節點,隨著發展向縱深推進,制度創新又如何去啃最硬的骨頭?

臨港要勇當敢打敢拚敢爭先的「小老虎」,以釘釘子精神落實好各項改革開放先行先試任務。「在制度創新方面,我們經常說進入了深水區、無人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講究策略和方法,需統籌推進、各部門之間更要形成合力。」

林鶴同時談及,制度創新是立身之本,要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進, 「本身已經進入深水區、無人區,就不能把‘繩索套得太牢’,這樣才能發揮出積極性。」

值得一提的是,臨港新片區對標的是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這種對標反映在制度創新上,則並不是簡單的複製。「對標是肯定的,但不是說所有的政策都要一模一樣。包括國內像海南、深圳、橫琴等,也有非常好的政策,但各地都有自己特殊的使命,臨港要‘生長’出適合臨港新片區的政策。」

林鶴進一步補充道,「深入排摸臨港新片區下一步產業發展戰略、企業需求和實際情況,以小切口可落地為原則,研提一批符合國家戰略需要、經營主體需求、區域定位和特點的重點領域制度型開放措施,這是我們接下來制度創新非常重要的一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站在發展大局的角度,臨港新片區也在積極推動制度創新成果的複製和推廣。「讓‘苗圃’變‘森林’,制度創新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

就在8月1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上海將在黃浦、徐彙、虹口、楊浦、寶山、閔行等6個區內的重點區域,以及位於自貿試驗區外的鬆江、漕河涇、奉賢、金橋、青浦、嘉定等6個綜合保稅區設立上海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形成「6+1」首批聯動創新區「一區一方案」。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彥峰在上述新聞通氣會上表示,十餘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始終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一攬子開創性政策相繼推出,一系列突破性實踐深入開展,一大批標誌性成果持續湧現。

「自貿試驗區解決的是‘0-1’的事情,那麼很多的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各地推廣,這一次在自貿試驗區的基礎上成立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是上海立足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主動順應各區發展訴求推出的一項實踐舉措。」陳彥峰表示,各聯動創新區可望與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實現「空間接應、產業接續、政策接力」,有利於持續放大制度創新溢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