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巨星隕落,他的名字曾是絕密

今天(19日),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發佈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原副院長沈忠芳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8月17日21時35分在航天中心醫院逝世,享年90歲。

沈忠芳同誌是該院導彈技術專家,全國勞動模範,曾任我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指揮。他長期從事飛行器系統設計研究工作,多次獲得航天獎、中國航天基金獎,他的研究成果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為我國國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23年3月,沈忠芳同誌入選《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

高中畢業時

毫不猶豫地填報飛機設計專業

1934年

沈忠芳出生於上海

從他記事起

生活就籠罩在日軍飛機轟炸掃射之中

不是在舍家避難,就是在逃難

轉學5次、輟學1次之後

沈忠芳才讀完小學課程

「如果我們也能擁有自己的飛機,

一定要打得他們落荒而逃。」

1953年高中畢業時

看到報考目錄有北京航空學院

(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沈忠芳毫不猶豫地填報了

飛機設計專業

「當時一些有愛國心的年青人,

就想搞飛機設計,

將來為祖國設計飛機。

我們的畢業設計是‘北京一號’

都飛上天啦。」

畢業後投身導彈研製

隱姓埋名60餘載

大學畢業之後

沈忠芳進入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

這就是我國空天防禦事業的

誕生地「二院」

現在叫中國航天科工二院

也是我國導彈武器裝備的研究生產基地

當時

美軍派出U-2高空偵察機

侵入我國領空蒐集情報

為了防禦敵人

我軍引進了「薩姆-2」地對空導彈

1962年9月9日

沈忠芳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

我軍用「薩姆-2」導彈

成功擊落了U-2

要對付敵人的飛機

不是只有造自己的飛機才能做到

「沒導彈不行吧?

任何飛機都可以侵犯你的領空

如果人家飛得更高

炸你怎麼辦?」

沒有先進的導彈

就沒有強大的國防

沈忠芳從此投入自己的「戰場」

從仿製到定型

沈忠芳和同事攻克萬難

中國終於有了第一個型號的

地空導彈——紅旗一號

緊接著

他又參與了紅旗二號的自主研製

1967年9月8日

國產的紅旗二號地空導彈

擊落了來犯的U-2

捍衛了祖國領空尊嚴

紅旗二號的成功

也為後來我國自行研製

新型防空導彈系統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20世紀60至90年代

我國對空防禦主要依靠

第一代、第二代防空武器系統

但隨著外國新一代先進裝備的服役

我們已有的對空防禦

不能滿足需要

急需研製出具備抗干擾能力強

抗多目標打擊等功能的「第三代」

沈忠芳攬下第三代中高空中遠程

防空導彈型號總指揮的重任

帶領團隊在1994年全面完成了攻關任務

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邁入正軌

我國防空導彈研製水平

由此跨入世界領先行列

親眼見證國防實力強大

「現在誰也不敢隨便欺負我們!」

2009年

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

在國慶60週年閱兵中亮相

當導彈武器裝備方陣經過天安門廣場時

花白了頭的沈忠芳

像「看到家裡孩子一樣」

在觀禮台欣慰著

他後來說:

「東方的睡獅醒了,

誰敢欺負我們?

一個民族就這樣,

要靠自己來強大,

這個很重要。」

而「彪悍」的人生

向來不滿足於只創造一個奇蹟

1986年

沈忠芳和研發團隊研製的B6系列導彈

走出了國門

實現了零的突破

還拿到了數億美元的合約

這不僅讓同行看到了

軍貿合約的市場潛力

也大大提升了我國防禦導彈的研發水平

也有國家希望沈忠芳

轉讓這個核心技術

就偷偷跟他講:

「可以給你很多錢」

他擺了擺手:

「為了錢什麼都不顧,那可不行」

76歲時

沈忠芳自願離開工作崗位

兼任的多個院校教授、顧問稱號

一個不留

在他看來

「年青人都比我們行,

現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

先進技術掌握得比我好,

我有自知之明。」

他活成了自己人生格言的樣子:

獻身事業,淡泊名利

笑對人生,問心無愧

沈忠芳說:

「我國不光有盾的導彈,

也有矛的導彈,

現在誰也不敢隨便欺負我們!」

12位功勳長年隱姓埋名

其中9位已辭世

2022年4月

沈忠芳和其他11位隱姓埋名的

我國導彈武器型號總指揮

總設計師的名字

首次向社會公開:

沈忠芳 吳北生 張福安 陳國新

錢文極 徐馨伯 陳懷瑾 柴誌

耿銳 談鳳奎 徐乃明 王國祥

目前

除吳北生、張福安、陳國新外

剩下的9位已辭世

有的甚至已經去世30餘年

20世紀60年代

面對美軍空中偵察機屢屢挑釁

我國集中力量發展防空武器系統

精準擊落了數架U-2高空偵察機

外國記者向時任外交部長陳毅發問:

「中國究竟

是用什麼神秘武器實現打擊的?」

陳毅幽默地答:

「我們是用竹竿捅下來的!」

這12位就是「竹竿」英雄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他們的名字,我們永遠銘記

致敬!

來源:中國航天科工二院、央視《吾家吾國》、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