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企佈局、本土品牌壯大,日料賽道競爭「升溫」?

2023年6月,「藏壽司」的中國大陸首家門店在上海開業;今年1月,與「食其家」同集團的「濱壽司(Hama Sushi)」在北京首店開業,4月日式拉麵連鎖品牌「寸屋拉麵」也在上海開出中國首店……近一年來,多家日本餐飲品牌相繼進入中國市場。8月19日,新京報記者獲悉,繼在廣州、深圳、成都、天津等地開設門店後,回轉壽司品牌「壽司郎」的北京首店將於8月21日正式開業。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日料賽道在中國市場的「升溫」,並非只來自於日本品牌。多年來,包括「爭鮮回轉壽司」「村上一屋」等中國日料餐飲品牌也日益壯大。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消費者對於日料的熟悉和認知加深,對日料這一品類的新鮮感也在降低。加上國內日料品牌對中國消費者需求更為精準的把握和高性價比,日料品類賽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壽司郎」北京首店首次啟用「數字回轉」

公開資料顯示,「壽司郎」是在1984年始創於日本大阪的回轉壽司品牌。目前,「壽司郎」已於亞洲開設800多家直營店。2021年,「壽司郎」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現已在廣州、深圳、成都、武漢、天津等多個城市開設門店超過40家。

「壽司郎」董事總經理鬆田一誠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壽司郎」嚴格挑選食材,發揮冷鏈運輸技術優勢,管控食材的新鮮度,同時堅持店內烹飪。「壽司郎」還基於多年經驗並融合數字創意,在北京首店使用了獨創的「Digiro數字回轉壽司系統」,來提升店舖運營效率,改善顧客用餐體驗。新京報記者看到,區別於以往傳統的實物回轉系統,「壽司郎」北京首店的每個餐桌配備的電子屏幕,實現了「數字回轉」:將屏幕化作虛擬傳送帶,各類菜品以接近實物圖的形式在屏幕中傳輸。顧客輕觸菜品圖片即可點餐。菜品下單、製作完成後,就會通過傳送鏈條送至顧客餐桌。

「壽司郎」北京首店使用了「Digiro數字回轉壽司系統」,顧客通過屏幕點餐,菜品即可通過傳送鏈條送至餐桌。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對於未來在北京及中國內地的門店佈局,鬆田一誠表示,目前暫時沒有具體的目標,未來的門店拓展將基於包括北京首店在內的顧客反響以及營業的業績確定。

多個日本餐飲品牌湧入中國市場

公開報導顯示,2023年6月,「藏壽司」中國大陸首家門店在上海開業,並計劃在2033年前將中國大陸店舖數增至100家。今年1月,「濱壽司(Hama Sushi)」開啟北京首店。同時,曾經退出中國市場的日料品牌,也紛紛開始「返場」。其中,「和民居酒屋」於2020年宣佈退出中國大陸。今年5月,其以「三代目鳥美羅」的新店形式重返中國市場,在深圳開設門店,並將計劃進入上海。烏冬面連鎖品牌「丸龜製麵」曾於2022年8月關停了中國門店,同年12月對外宣佈將再次進駐中國市場,並計劃於2028年3月前在中國開設數百家門店。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截至2023年10月,海外日本餐館數量約為18.7萬家,比2021年增加了約20%。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顯示,日本大型餐飲企業的海外店舖佔比在2023年首次超過4成。其中,中國約有7.8萬家,數量遙遙領先於排在第二的美國。

業內人士認為,自2022年10月後,赴日旅簽放開,再疊加上日元貶值的影響,日本成為中國遊客的熱門旅遊目的地之一。而在中國工作生活的日本人同樣數量巨大,這些都成為日本餐飲選擇在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市場已經成為許多日本餐飲品牌的「第二增長曲線」。

日料品牌是否會打響「價格戰」?

除了湧入中國開店的日本餐飲企業,中國本土日料品牌也在近年來迅速崛起。《中國日料品類發展報告2022》顯示,門店最多的是中國本土壽司品牌「N多壽司」。從紅餐大數據截至2024年8月15日的數據來看,「N多壽司」目前的門店數量已經達到2033家。此外,包括「池田壽司」「村上一屋」「禾綠壽司」「上井」等多個國產日料品牌在消費者心中也擁有較高的認知度,並以高性價比的優勢逐漸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

一直以來,日料品類都帶有高端屬性,而目前消費者對於價格極其敏感。在今年的餐飲品牌「價格戰」背景下,很多日料品牌也不得不順應這個趨勢。例如「村上一屋」人均消費約在80元左右。「池田壽司」「N多壽司」的人均消費均不超過50元,這樣的客單價甚至低於很多中餐品牌。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在價格方面,「壽司郎」位於西單大悅城店的北京首店提供超過200款菜品,包括了藍鰭金槍魚、三文魚、甜蝦、軟殼蟹,以及拉麵、天婦羅、茶碗蒸等熟食料理。定價每盤10元起,最高不超過28元。鬆田一誠說,「壽司郎」將發揮全亞洲800多家直營門店的優勢,通過以更低價格採購更好食材等途徑,控製成本,給消費者更合理的價格。同時,「壽司郎」每個月還將上線價格或將低至8元的「限定」款。但鬆田一誠也強調,「壽司郎」不會以價格作為唯一的競爭手段,將同時發揮其在用餐環境以及服務方面的優勢。

業內人士指出,本土的日料品牌除了產品的性價比較高,其對中國本土消費者的需求把握也更加敏銳而精準。不過,目前很多中國本土日料品牌尚在區域發展階段,與日本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後首選一線城市拓展門店相比,本土區域品牌要全國突圍依然需要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新京報記者 王萍

編輯 王琳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