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

一、難道20多歲是後娘養的?

有一次,我在文章里插了一條《30歲不是一個全新的20歲》的TED演講影片,大意是讓20多歲的年青人不能光圖眼前痛快,而是要為30多歲時的事業黃金階段打好基礎。

收到了一條意料之外的觀點:憑什麼20歲要為30歲而付出,難道20多歲是後娘養的?為什麼不能讓20多歲的時光有一個獨立的價值呢?

也不能說沒道理,還記得那個乞丐與富翁一起曬太陽的笑話嗎?富翁說:如果你努力工作,只要你的運氣不錯,你就可以像我現在一樣。乞丐反問:我現在不就在跟你一樣曬太陽嗎?

富翁和乞丐的生活誰更有價值?到底20歲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提前開始的30歲?30歲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提前開始的40歲?……不想明白這個問題,你之後心裡永遠會有一個聲音:

人生只有一個20歲(30歲),我這樣辛苦的工作,到底值不值得?

二、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連續的

先來做一個有趣的思維實驗,想像一下,假設過了今年年底,每個人的財產都會被清零,你會做什麼呢?

你肯定不會再去努力工作,而是想把手上的錢花掉;但另一個理性的選擇是努力學習工作技能,因為財產清零後,所有人都回到同一個起跑線,那麼最重要的只能是努力積累你能保留下的東西——知識。

繼續這個假設,假如人生每過十年,每個人的財產和知識都會被清零,你會做什麼呢?

答案不難猜,你仍然會工作,但不會太努力,只要賺夠花的錢就行了,你更不會去學習,這些知識還沒等到會用,就被清零了。

你看,賺夠花的錢,不再努力工作和學習,這不就是你現在的狀態嗎?可你的財產和知識會在下一個10年被清零嗎?

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連續的:四十多歲的職業危機,源於三十多歲時沒有佔據一個有高度的平台;三十多歲時的焦頭爛額,又源於二十多歲的不紮實的專業基礎。

所謂「活在當下」,根本並不存在,永遠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正是在於「為未來而活」——或多或少的區別,只是你自己並沒有覺察。

說清楚這問題,接下來就可以解釋那個更複雜的問題——為什麼我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現狀?

三、無法逃脫的宿命

作為一個普通人,有些時候你想捲一捲,讓自己,有時候你又想「算了」,人生一輩子舒舒服服的,何必跟自己過不去?

是不是這樣的?而且卷和躺的狀態又有一定的切換規律。

下面我假設一組卷和躺的切換關係:

1. 你今天卷完後,感覺不錯,明天依然卷的概率是90%,感覺太累了,次日就想切換成躺平的概率是10%;

2. 你今天躺平,晚上感到內疚明天切換卷的概率為30%,感覺太舒服了,次日繼續躺平的概率是70%。

好了,現在就可以做一條簡單的數學題——根據上面的條件,你能判斷任意一天,你卷和躺的概率嗎?

看上去有點玄,但你的人生狀態的密碼就藏在這條數學題中。讓我們一起來做完這道題:

首先,隨機選擇未來的100天,並且保持一定的間隔;

其次,假設其中一半的天數是卷的狀態,一半天數是躺。

接下來,看一看這個模型的演化,卷的50個次日,接前面的概率,有5天(10%的切換概率)變成躺,而躺的50個次日,有15天(30%的切換概率)變成卷,所以有60個次日卷,40個躺。

繼續算下去,66個第三天卷,34個躺。

繼續算第四天……,直到第N天,結果次日是75個卷,25個躺。

這一天之後,神奇的數學開始發揮作用了,7.5天從躺變卷,7.5天從卷變躺,每天都是如此,換句話說,接下來每一天都是75個卷,25個躺。

有人可能會想,如果一開始不選擇50/50,而是其他概率,結果會怎麼樣呢?

答案是一樣的,大家可以動筆算一算,不管你如何設定初始值,只要切換概率不變,最後都會變成這個結果。也就是說,這一組「人生卷躺概率」對應的結果只能是「75個卷,25個躺」。

如果把這100天理解成某人任意一天的狀態概率,這個結果就可以換一種說法:

無論你以什麼樣的方式改變自己現在的狀態(任意初始值),不管是改行、辭職升職、出國旅遊、中獎、結婚離婚生孩子、移民,等等,只要你的卷躺切換概率不變,你的人生經過一段時間,都會回到某一個固定的狀態。

這個從X/(100-X)到75/25的過程,叫「馬爾可夫過程」,以俄國數學家安達·馬爾可夫命名,如果讀者中有程序員,一定很熟悉這個詞,這是人工智能的基礎算法。

「馬爾可夫過程」可以換一個普通人更熟悉的詞——無法逃脫的宿命,或者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之所以人逃不過宿命,因為成年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固化,總是用同樣的方法解決問題,用同樣的價值選擇立場,用同樣的習慣偏好分配時間資源,用同樣的效用和風險偏好進行人生的重大決策……

你以為跳出現在的生活狀態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可人生真正的悲哀不是不敢改變,而是你無論如何嘗試改變,都會回到走到老路上,承認吧,你的人生就是一個馬爾可夫過程。

當然,馬爾可夫過程也有一個前提,就是「遍曆性」,這個詞很難解釋,只能舉一些極端的例子,比如重大災難,比如中了億元大獎,理論上你還是會回到原來的狀態,但這理論上的次數可能超過你的生命時間,那就可以認為是徹底改變。

其實,對於大部分不想改變就想安安靜靜地過完這一生的普通人而言,馬爾可夫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保護,無論你遇到什麼樣的變化(缺少「遍曆性」的除外)只要保持「初心」,你大概率能回到原來的狀態。

但對於不願意就這麼過完一生的人,你就一定要打破「馬爾可夫過程」,你應該怎麼做呢?

四、跳出馬爾可夫過程

我1994年8月參加工作,到最近剛好整整30年。在這30年里,我換了5個職業:銀行信貸員、廣告創意人、電商經營、自媒體創作和證券投資經理。

很多人看了我的文章,覺得我應該是非常資深的投資經理,而不是2019年才從業。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從1996年就開始炒股,從未間斷過對投資的研究。雖然之前的20多年不以此為職業,但無論是銀行還是廣告營銷,還是電商,這些經歷都讓我對企業價值判斷,擁有與從業者不同的理解角度。

這些工作看起來完全不相干,其實通過一定的知識遷移和精力管理,我都可以讓兩者發生關聯,最終實現自然的轉行,跳出人生的「馬爾可夫過程」。

前面說,「馬爾可夫過程」跟你的初始狀態無關,只跟你的狀態切換概率有關,也就是說,你的改變並不是來自於某一次重新選擇,而是日常生活態度和做事方法的變化。

比如說,如果你想改行,只是簡單地重新找一份工作是不夠的,你需要提前在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入新行業的方法論,逐步改變自己,否則——我看過太多改行後碰了一鼻子灰又回到原來的行業的人。

如果你可以不斷改變人生態度並對新的方法持開放態度,你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你無須經歷驚天巨變,就能體驗人生的各種可能,你不必經歷痛苦的選擇,所有的改變都將是水到渠成,果熟蒂落。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