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穩定小跑、能深度學習,機器人大會上的它們更「聰明」

「天工」實現全球首個全尺寸純電驅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奔跑後再亮新技能,Walker S Lite已進汽車智能工廠實訓「打工」,全球首款搭載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的骨科手術機器人首次發佈,軟體機器人突破工業應用領域瓶頸……

8月21日,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亦莊開幕,北京亦莊10餘款正選首創新品亮相,人形機器人成為焦點。

8月21日,「天工」人形機器人和觀眾一起巡館。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8月21日,「天工」人形機器人和觀眾一起巡館。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會跑步的「天工」成為明星機器人

跳舞、鞠躬、打招呼、聽聲音抓東西……全國首個通用機器人母平台「天工」在機器人大會上展示了新技能。

「天工」的開發者為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與普通人形機器人不同,4個月前首次亮相時,「天工」便擁有了穩定小跑的技能,時速達到6公里,實現了全球首例純電驅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奔跑。時隔4個月,「天工」再次升級,不僅動作花樣更多,還在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加持下,掌握了語音交互抓取能力。

「當人下達語音指令後,具身智能機器人就能基於‘開放詞彙目標檢測與任意物品分割多模態模型’完成一套抓和放的動作。」創新中心人形機器人算法專家張強介紹,目前具身智能大模型鏈路已經打通,這意味著機器人可以理解人類指令,拆解並完成相關任務,未來機器人將能幫助人類做更多事情。

在機器人大會現場,會走路、能跑步的「天工」不僅像觀眾一樣巡場,還「熱情」地向觀眾揮手,觀眾們則一路緊隨拍照。當巡場至特斯拉展區時,停留幾分鐘後,「天工」受邀進入展區,與靜態展示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合照。兩大「明星」人形機器人同框,頓時讓展區更加熱鬧,觀眾們把兩個機器人圍住,舉起手機和相機拍攝。

「天工」人形機器人與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合照。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天工」人形機器人與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合照。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向關節發送指令的服務器更加小巧

要讓人形機器人行動更加靈活,其身體各個關節的靈敏度必須跟得上。在機器人大會上,「小巨人」企業清能德創亮相了新產品,該公司市場總監李星霖介紹:「面向人形機器人發展趨勢,我們自主研發了CoolDrive Mini ANT網絡化微型伺服驅動器,具備高功率密度、高開關頻率、高帶寬響應以及低損耗等特點。」這款驅動器可應用於小體積、高爆發等要求的應用場景,如人形機器人、機械狗等。

在北京亦莊成立僅8個多月的靈足時代則突破了機器人關節在輕巧與穩準之間的創新瓶頸,創始人兼COO邵元欣說:「機器人關節是讓人形機器人像人類般靈活的關鍵,我們自研的準直驅120N.m一體化關節模組Robstride04,能驅動1米高的中尺寸雙足人形機器人或全尺寸四足機器人。」

今年將人形機器人總部落地北京亦莊的優必選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帶著Walker S、Walker S Lite等「人形機器人天團」亮相,還現場展示了人形機器人工業場景解決方案。只見機器人「檢驗員」手持LED照明燈走近「待檢」車輛,幾秒鍾便完成車胎、車門等部件的檢測。記者注意到,工作人員特意遮擋了「待檢」車輛的車標,「檢驗員」在檢查中發現無車標,並把這一情況反饋給系統。

優必選相關負責人介紹,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 Lite已「入職」多家汽車工廠,可以在工廠的入庫上料工位協同員工執行搬運任務。它是國內首次全流程執行和對外展示料箱搬運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其作業完成度和執行難度也屬於業內前列。

機器人表演跳遠。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機器人表演跳遠。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骨科手術機器人ROPA能深度學習

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長木穀推出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搭載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的AI+ROBOT骨科手術機器人ROPA,手術控制精度突破毫米級別,在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減輕患者痛苦等方面均有突破。

長木穀董事長張逸淩介紹,ROPA搭載了先進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擁有了骨科專家的「超級大腦」。在患者開展手術前,ROPA根據患者CT就能幫醫生在5-10分鐘內給出一套個體化的三維手術方案。ROPA還擁有亞毫米級的精準光學定位系統,它就像「數智眼」,可實時監測並追蹤患者術中體位的變化,幫醫生突破傳統手術的視野局限、操作盲區等瓶頸。

SMC展台則展出了數智化、節能化及協作機器人系列產品,其中協作機器人專用電動真空夾爪和彈性手指,實現了工件的夾取、稱重。安川首鋼機器人實用功能培訓平台展示了機器人視覺定位拆垛和碼垛、視覺定位塗膠、機器人健康診斷等功能。

鈦虎機器人發佈了人形機器人T230新品,鈦虎機器人創始人易港說:「T230是國內首個高達2.3米的人形機器人,主要應用於重物搬運場景。依託自主研發的輕量化減速器等核心部件,我們實現了機器人身體輕卻力量大的特點,力量相當於正常成年人的三倍。」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