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多一度 | 處暑至 出暑了嗎?

處暑至,秋風來。處,止也。也就是說暑氣至此止矣,秋天真的要來了。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暑氣雖然終結,但炎熱依舊。如何預防「秋老虎」?

處暑就是出暑了嗎?

迎來處暑節氣,「三伏」將盡,涼爽愈加明顯。即使在被酷熱「折騰」了一個夏天的南方,新涼也會大膽地現身。

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民俗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說,二十四節氣中帶「暑」字的節氣一共有三個,分別是小暑、大暑和處暑。處暑,即所謂的「出暑」,標誌著夏季漸漸走向尾聲

不過,今年「三伏」的天數多、時間長。7月15日入伏,8月24日出伏,整整四十天期間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雖然出伏在即,但不少地方氣溫並未下行,依然暑氣蒸騰

據@中國天氣預報,未來幾天隨著大陸高壓東移,高溫天氣將發展增多。昨天(8月21日)高溫天氣在四川盆地到湖北、湖南一帶出現。8月22日起高溫將迅速向東擴展,範圍將覆蓋黃淮、江淮至江南等大片區域,由於多地空氣濕度較大,悶熱的感覺會非常明顯。這輪過程中,四川盆地將成為高溫核心區,持續時間長、強度大,成都、重慶未來幾天高溫天天見,重慶還可能衝擊43℃。常年來看,8月正是四川盆地一年中高溫最多的時候

圖片來自@中國天氣圖片來自@中國天氣

「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這些民諺或俗語生動描述了處暑後的天氣特點。但當時令的指針來到處暑,人們還是會大出一口氣,畢竟,這期間雖仍會再熱上不多的日子,但由熱轉涼卻是天氣變化的主基調,天地間那一派舒爽就要來到。

處暑有哪些習俗?

常言道,處暑有三候。一候「鷹乃祭鳥」,到了初秋,鷹開始捕獵鳥類,但鷹捕獲獵物之後,不是馬上就吃,而是碼放在一邊,就像在祭祀一樣。二候「天地始肅」,字面意思是說「天地的表情開始變得嚴肅」,也就是說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三候「禾乃登」,泛指穀物開始成熟,但並不是所有穀物開始成熟,而是特指「五穀之首」的稷的成熟。

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例如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等,多和慶祝豐收或迎秋祭祖有關:

  • 祭祖迎秋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吃鴨子

「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 放河燈

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在水中放河燈,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 開漁節

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

秋意漸濃,如何正確應對「秋老虎」?

處暑的到來,標誌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但處暑過後仍可能會有持續高溫,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人們常說的「秋老虎」一般就發生在處暑前後。

「秋老虎」一般發生在8~9月,屬短期回熱天氣,就像一隻老虎一樣蠻橫霸道,所以民間稱這段時間為「秋老虎」。氣溫雖高,但是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氣溫相差不會太高。處暑是一個涼熱交替的季節,人體需要不斷調節適應,若調節不當則容易生病。

適當增減衣物,不可過於「秋凍」

處暑之後,氣溫逐漸降低,不過晚添衣可使人體的抗冷功能得到鍛鍊,增強禦寒能力。但「秋凍」也應有度,既要堅持「秋凍」,又要確保不因受寒而傷身。當天氣變化比較平緩時或氣候較暖和的中午,可以適當少穿衣服;一旦氣溫急劇下降或早晚氣溫非常低,應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此外,「秋凍」還應因人而異,一些不適宜「秋凍」的疾病患者,如心腦血管病、骨關節病、支氣管炎等患者,應及時添衣。寒冷、潮濕可引起人體多部位血管收縮、局部血流減慢、滑膜反應增加,從而使骨關節病症加重,因此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骨關節病患者應從立秋開始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溫差變大,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由於處暑節氣晝夜溫差很大,氣溫不穩定,要注意強身防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彈性欠佳,對環境溫度耐受性差,受到這樣的冷熱刺激後,全身血管收縮,心臟負擔加重,可使冠狀動脈痙攣、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出血、腦梗死等的發病率升高。對於這種情況,首先要注重保暖,及時根據天氣溫度增減衣物;其次要加強鍛鍊,預防感冒,建議在天氣轉涼時接種流感疫苗;還應合理服藥,心腦血管病患者在天氣轉涼後要及時複診,適當增加服藥劑量,切不要盲目輕易停藥和減藥,如高血壓患者,要進行血壓監測,按需調整藥物。

整合自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醫藥報等

編輯 馬浩歌

製圖 孫劍飛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