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遇見「未來醫院」:AI智馭、機器人護航、大數據織網

作者/  IT時報記者  賈天榮

編輯/  錢立富  孫妍

機器人忙碌而有序地穿梭在病區中,有的運送藥品、器械,有的專門執行消殺任務;大模型應用幫助分析病情、提供診療建議,成為醫生不可或缺的好幫手;AI數字人隨時待命,有問必答,迅速回答病患提出的各種問題,提升就醫體驗;物聯網技術上場,輸液即將完成時,護士能夠及時得到提醒,患者無需頻繁摁鈴呼叫……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醫療行業和醫院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化。近日,記者走訪了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受到了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深度融合與應用。這些創新不僅引領了醫療資源配置的革新,更勾畫出了未來智慧醫院的宏偉藍圖。

與眾不同的「智慧病房」

一踏進中山醫院住院部,記者便與一輛自動消殺機器人不期而遇,它正沿著既定的路徑,有條不紊地執行消毒任務。

步入病房,數字化氛圍愈發濃厚。床頭上的電子卡清晰地展示著病人的基本信息,輸液袋中賸餘的液量也在旁邊的小顯示屏上實時更新,每當護士完成對病人生命體徵的檢測後,只需輕輕掃一下電子卡,測量數據便即刻傳送到後台進行分析。

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玄機」,病房門口安裝的物聯網設備,雖然看起來不起眼,實則扮演著關鍵角色,它與病房內的各類設備相連,實時收集並傳輸各種數據。

中山醫院護理部主任張玉俠在接受《IT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山醫院在智慧病房的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與資源,一直致力於通過科技提升護理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付出終有回報,縮影之一便是,護士們的工作完全步入了 「無紙化」時代。曾幾何時,護士們工作離不開筆記本,尤其是在交接班時,準備下班的護士向接班護士詳細交代每位病人的狀況,後者則要逐一記錄,反復確認無誤後方可完成交接。然而,隨著智慧病房的建設,這一煩瑣的流程已經成為過去式。如今,多個平台的信息集成顯示在護士站的屏幕上,使醫護人員對病人的管理情況一目瞭然。

「這一革新使每一位醫生和護士對自己負責的病人情況瞭如指掌」,張玉俠如是說。通過集成系統,病人的體徵監測數據、術後鎮靜鎮痛狀態、用藥情況等關鍵信息都以清晰、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在交接班時,系統會自動列出醫護人員需要重點關注的信息,極大地提升了溝通效率和工作效率,讓醫療服務更加高效、精準。

智慧病房的先進之處,不僅在於日常對病人觀察記錄的便捷化,更在於它通過數據分析,對病人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和預警。張玉俠進一步闡釋說,基於這些數據所建立的模型能夠精準識別病人當前的風險點,從而指導護士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為患者提供更精準、高效的守護。

談及智慧病房帶來的變化,外科總護士長虞正紅感慨萬分。她在醫院工作了36年,信息化建設的持續進步讓她切實體會到醫療領域內的巨大變化。

過去,每當輸液接近尾聲,病患就會摁下床頭的呼叫鈴提醒護士,鈴聲此起彼伏,尤其在深夜,響亮的鈴聲會打擾其他病人休息。而現在,病區變得安靜有序,當輸液量還剩5毫升時,負責該病床的護士便能提前收到系統自動發出的提示,從而及時進行更換。

「智慧病房確實極大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節省下來的時間讓我們更專注於病人的護理工作,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虞正紅總結道,「我們一直秉承著一個理念,就是‘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患者’,這正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

向「未來醫院」邁進

走進中山醫院的手術室,科技感撲面而來。

數十台機器人來回穿梭,它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物流運輸,有的處理醫療廢物,有的則執行消毒任務。無論是手術室還是各科室,醫護人員需要藥品、物資或手術包時,能像「點外賣」一樣「下單」,然後機器人就會「送貨上門」。在複雜的手術室環境中,這些醫療機器人能夠迅速而精準地運送藥品、物資和手術器械包。據介紹,16台機器人聯手工作,使醫院的整體工作效率提升了40%。

在肝腫瘤外科病房的醫生辦公室,醫生們正使用「肝外科醫生助手」平台,為患者進行病情評估,並製定診斷方案。這個大模型應用平台,不僅能幫助醫生準確分析病情,還能提供全方位的診療建議。

據介紹,中山醫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中的確診、治療前評估、治療方案選擇、用藥提醒等環節進行了拆解和數字化處理,並將這些內容嵌入醫院的電子病曆系統,使其自然融入醫生的日常診療流程,為醫生提供全面的決策支持。

同時,醫院還充分發揮大模型的優勢能力,深度挖掘曆年來患者病曆數據,創建了「中山肝癌診療案例精要庫」。通過大模型的自動歸納,典型案例的整理時間大大縮短,使得醫院能夠持續、高效地生產高質量的診療知識包,供基層醫院參考學習。

在住院病區,記者還見識到了一位「數字醫健助手」。住院患者可以隨時向這位虛擬助手提問,而它總能迅速給出準確且生動的解答,助力改善病人就醫體驗。數字醫健助手目前已納入臨床護理專業知識,能夠提供有效的指導服務,讓患者感受到新技術帶來的體驗提升。對於醫護人員而言,智慧系統不僅減輕了他們重覆性工作的負擔,更成了住院期間不可或缺的輔助宣教助手,有效提升了醫療護理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實現了對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醫療服務品質的全面提升。

構建數字化醫療新生態

提升醫療數智化水平,需要有完善且強大的技術支持體系。

記者瞭解到,作為區域最大的基礎電信運營商,上海電信全力支持中山醫院的智慧醫院建設,已為醫院提供了行業專屬雲、醫療專網和5G專網,並配置了豐富的算力資源,以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時,上海電信還整合了安全服務,為醫院的內外運營提供了全面的技術和業務安全保障。

上海電信公共服務大客戶部總經理王文東告訴記者,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刻洞察和主動把握。當前,上海電信正積極打造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智雲上海」,通過構築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底座,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助力上海加快「五個中心」建設。

在醫療領域,上海電信依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融合創新應用,推動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流程再造、規則重構、功能塑造和生態構建,打造包括就診陪診、病史處方、收費支付、公共衛生等在內的「醫療服務+數字智能」應用場景,解決傳統就醫過程煩瑣、耗時長和不夠人性化等難題,以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賦能醫院高質量發展,切實提升群眾就醫便捷度和獲得感。

中山醫院黨委書記、信息與智能發展部主任顧建英表示,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亟須依託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提質增效。醫院的發展目標之一,是將優質醫療資源通過數字化、標準化、產品化的形式進行輸出,可複製式下沉輻射至基層醫療。

在創新實踐方面,中山醫院已建立起以混合雲支撐架構,融合分佈式存儲、大數據計算、AI計算、生物信息高性能計算的5G+「雲腦」 多元化基礎設施;綜合應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元宇宙技術,打造了 「防診治康」全生命週期的元醫療患者服務模式,並開展關於 「無界」智能虛擬元診室建設標準的前沿探索;促進AI技術在重大疾病精準診療能力的深度賦能,在肝癌、心血管、內分泌等領域打造一系列AI應用集,全面提質增效醫技支撐與醫療場景,創建醫聯體協同創新機制;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打造新型智慧醫院大腦,賦能醫院資源的統一管理運營,提升管理效率和應急響應速度。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IT時報 上海電信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