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車BU才賣1150億,太便宜了

作者 | 葉二  編輯 | 魏曉

今天的餘承東正在為問界新M7 Pro搖旗呐喊,一如既往。

不過身份上發生了些許變化。

以前雙方是合作夥伴,現在問界則是餘承東的股東了。

就在昨日,賽力斯發佈公告稱,擬115億元入股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持股10%。

深圳引望,正是市場上所熟知的華為車BU業務的擬運營實體,主要業務範圍包括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汽車智能座艙、智能車控、智能車雲、智能車載光等。

而這也意味著,賽力斯入股華為車BU,終於是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在此之前,長安汽車正式宣佈聯營企業阿維塔科技有限公司,擬115億元入股深圳引望,持股10%。

顯然,作為與華為車BU合作的,無論是HI模式,還是智選車模式的多家車廠,正在爭先恐後地加強與華為車BU的綁定。後者獨立運營所釋放出來的融資窗口,自然不容錯過。

畢竟在當前的關口,傍上華為大腿,就有賺大錢的可能。

新能源車如此內卷的競爭下,傳統整機車廠搭上華為車BU,就如同煥發了新生,傳統造車產能也快速向新質生產力迭代,產品在市場上更是得到了極強的競爭力。賽力斯的問界,不正是典型一例嘛。

何況在交易中,華為車BU的估值,真的太便宜了。

便宜的估值

以115億購買10%的股份,華為車BU的估值也就是1150億元,對於賽力斯以及長安來說,這筆買賣極其划算。

根據賽力斯同期發佈的資產評估,在2022和2023兩個完整財年,華為車BU的營收則分別為,20.97億和47.00億,對應虧損則分別為75.87億和55.97億。

但在2024年上半年,華為車BU營收為104.35億,淨利潤則達到了22.31億,淨利潤率甚至高達為21.38%。

華為車BU營收不僅猛升一個台階,同時也實現了大幅度的扭虧為盈。並且肉眼可見的是,當前的華為車BU還處於成長階段,上行通道很是明朗。

無論是增長預期,還是利潤回報,都是非常可觀的。如此一塊資產,其確定性已經非常高了。

要知道,華為從2019開始組建車BU研發團隊,累計投入已經超300億,然後華為自己獨自輸血熬過了高風險的階段,再進入到高回報可以摘果子的週期上,作價1150億估值就向車企賣股份,這不是讓利是什麼?

更何況,這1150億估值,對應的還是極低的PE。

根據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華為車BU預測2024年市盈率為34.39倍,而美股同行業上市公司Tesla、Mobileye的2024年市盈率預測為78.91倍、112.64倍,A股同行業6家可比公司如中科創達、瀾起科技等的預估市盈率在21.8倍~48.85倍不等,上述企業的綜合市盈率平均值為46.38倍。

簡單對比下,華為車BU本次交易定價對應的市盈率低於全球及A股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可見,華為這次為了車BU更順利地獨立運營,實際上是讓渡了不少利益給車企合作夥伴。

事實上即便以行業平均46.38倍的PE計算,華為車BU的估值是在1500億左右,這同樣也不貴。

目前來看,華為車BU即便獨立之後,大概率還是會以華為主導,將會佔據超過一半以上的股份,這也意味著,能夠釋放10%股權給到車企的名額,也就約4個左右。席位本身就是有限的。

再加上,以華為車BU積累的技術,研發的產品,以及帶動的口碑來看,如果把華為車BU作為一個可交易的資產公開放到市場面前,勢必會引發市場競相競購,溢價購買才是常態。

這是毫無疑問的。

要知道,此前無論是賽力斯還是長安,當市場放出其將入股華為車BU的消息時,股價都是直接一波漲停。

華為車BU的魔力,不服也得服。

持幣觀望的傳統車企,還在擔心自己與華為車BU合作,失了靈魂。聰明的車企,早已選擇上了華為這趟車,什麼靈魂不靈魂的,都是虛的,一同做大做強,才是最實際的。

再造更多個問界

之所以以較低的價格出手股權,即便有一定程度是為了將風險降到最低,但本質上,華為更多是為了向車企釋放合作的善意。

華為2023年淨利潤高達870億元,雖說車BU作為唯一虧損的業務,造成了55.97億的虧損,但對於華為來說,這部分虧損並非不可承受,財務壓力本身並不明顯。

更何況,現在已經進入到正向回報週期了,華為還是選擇推動將車BU獨立,且僅以1150億的較低估值面向合作車企,目的就是要是與車企一同分享做大做強的蛋糕。

華為車BU業務出現破局曙光,本身也與合作車企直接相關。

華為車BU之所以能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利,完成22.31億的淨利潤,原因自然是在上半年,華為車BU的營收有了爆髮式的增長。

根據相關報告,該公司前五大客戶在今年上半年貢獻了總收入的90.55%,其中,排名第一的客戶A在此期間實現了66.14億元的銷售額,貢獻總收入的63.38%。

市場普遍認為,這裏的客戶A正是賽力斯旗下的問界。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問界全係累計交付18.1153萬輛新車。其中問界M9上市以來累計大定超10萬輛,列50萬以上車型銷量第一。

基於這一銷量數據,可以推算出,每一台問界汽車的售出,華為車BU大約能從中收取3.67萬元的部件及服務費用。

從淨利潤來看,若以同等比例63.38%計算,每一台問界汽車的售出,將會為華為車BU貢獻7855元的淨利潤。但事實上,基於問界汽車的高價值,以及餘承東所說的30萬元以下的車型基本都在虧損等,問界對華為車BU的貢獻,只會更高。

很顯然,此次華為車BU向合作車企以較低估值釋放股權合作的橄欖枝,意味著華為並沒有把問界等的成功全部歸於自身,而同樣是感念合作車企的好,感念合作車企在車BU業務起步階段對華為的認可。

當然,華為車BU也是想再造更多個問界。

現階段,華為車BU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問界。可惜,只有一個問界。其他的合作產品,比如hi模式下的阿維塔,智選車模式下的智界,都還未能在市場上實現明顯突破。

與車企強綁定,未免不是一條再造一個問界的有效途徑。畢竟與其廣撒網,不如與三四家車企緊密合作,從而再造三四個問界。

這塊的收益,只會更加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