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黨媒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看國家「糧倉」「肉庫」「奶罐」的新擔當

又是一年春華秋實,內蒙古大地的沃土上醞釀著豐收的味道。

作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內蒙古的牛肉、羊肉、牛奶產量全國第一,連續5年糧食產量突破了700億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糧食調往區外、供應全國……內蒙古是國家名副其實的「糧倉」「肉庫」「奶罐」。

五穀豐登、瓜果飄香、牛羊肥壯……在豐收的季節,8月25日至29日,「闖新路  新實踐——全國黨媒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暨「構建全媒體生產傳播機制 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工作交流會媒體團走進內蒙古,感受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脈動。

此時,本報記者也深入田間地頭,探訪全區各地在保障糧食有效供給上的實踐探索,在推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中的經驗和成效。

夯實糧食安全「壓艙石」

眼下,正是內蒙古玉米、大豆產量和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穩產增收的「窗口期」。

在包頭市土右旗溝門鎮沙兵崖村,「一噴多促」作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一架架裝載「葉面肥、殺蟲劑、殺菌劑、助劑」的植保無人機按照設定航線從玉米田上方飛過,陣陣白霧均勻噴灑在農作物之上。

植保無人機開展「一噴多促」作業。

「一噴多促」是指為作物一次性噴施葉面肥、生長調節劑、殺蟲殺菌劑,從而達到促壯穩長、促災後恢復、促灌漿成熟、促單產提升的目的。為提高自然災害和病蟲害應對能力,全力以赴奪取糧食豐收,國家下達內蒙古2024年「一噴多促」一次性補助1.583億元,重點支持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實施「一噴多促」作業。

「我們搶抓當前重要窗口期迅速行動,不斷加強技術服務和政策宣傳,指導旗縣區全面開展高標準、高效率噴施作業,積極引入第三方對作業過程進行全程監督,助力秋糧豐產豐收。」包頭市農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內蒙古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穩糧食、穩玉米、穩大豆,擴大油菜,提高單產要求,壓實糧食生產責任,全力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畜產品穩產保供。

穩面積、穩政策,是確保糧食豐收的「先手棋」。今年以來,內蒙古提早釋放支持糧食生產政策,下達生產者補貼等資金,滿足春播資金需求,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總播、糧播、油料意向種植面積呈現「三增」特點。

在提單產上持續發力,深挖糧食增產的潛力。內蒙古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實施600萬畝玉米、大豆單產提升工程,組織33個旗縣建設提單產綜合園區。強化良田、良種、良技、良機、良製「五良」融合,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激發土地產出潛能。

今年,內蒙古繼續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實施710萬畝高標準農田國債項目,2130萬畝黑土地保護性耕作任務全部完成,3個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獲批。在全國首創「科技110」服務模式,農技人員直接到田間地頭開展服務,科技服務支撐能力有效提升。

秋意漸盛,「糧倉」可期。一系列可操作、重實效的政策措施和探索實踐,為內蒙古向著連年豐產目標進發提供了「硬核」支撐。

唱響轉型升級「新牧歌」

在高爾沁草原腹地北緯42°到45°之間,有一條「黃金畜牧帶」,這裏草的味道、水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成就了以膘情好、出肉率高、肉質細嫩著稱的通遼牛肉的味道。

走進科左後旗伊和塔拉黃牛養殖合作社,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育肥牛和一棟棟整齊乾淨的牛舍映入眼簾。通遼市在長期的肉牛產業發展實踐中,探索出了「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模式,伊和塔拉黃牛養殖合作社是其中一個代表。

這裏的黃牛膘情好、牛齡小、出肉率高、肉質細嫩。這裏的黃牛膘情好、牛齡小、出肉率高、肉質細嫩。

通遼市有著「中國草原肉牛之都」「中國黃牛之鄉」的美譽,全市牛存欄達到395萬頭,肉牛年交易量達到150萬頭,交易數量居全國首位。該市大力扶持肉牛養殖專業鎮村、合作社和家庭牧場,積極引導農牧民通過家庭牧場、養殖小區、專業合作社等形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統一規範標準、共享技術服務、綜合降低成本,進一步發展壯大肉牛產業。

通遼市蓬勃發展的肉牛產業,是內蒙古畜牧業生產穩中向好的一個縮影。上半年,內蒙古豬牛羊禽肉產量102.2萬噸,同比增長4.3%。牛奶產量增長2.6%。二季度末,全區生豬存欄641.3萬頭,牛存欄971.2萬頭,羊存欄6793.6萬隻。

來之不易的成績背後,是內蒙古抓住「時」與「勢」,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實際行動。內蒙古堅持為養而種、種養結合、草畜一體化發展,不斷提高草原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提升綠色畜產品生產能力。

今年,內蒙古新建、改擴建肉羊規模養殖場62個,育肥牛出欄64.8萬頭,建設和改造升級奶畜養殖場30個,人工飼草種植面積連續3年穩定在2000萬畝左右。17個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全面啟動,新建棚圈45萬平方米,建成大中型飼草儲備庫104個。

種子是農牧業的「芯片」,更是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源頭」。目前,內蒙古國家級畜禽核心育種場達到23家,牛羊核心育種場數量穩居全國第一,種業創新成果更加豐碩。同時,支持47個牛羊養殖大縣推進獸醫社會化服務,輻射帶動17個旗縣自主實施獸醫社會化服務,覆蓋全區70%牛羊養殖地區,農牧業社會化服務提質增效。

鍛造精深加工「硬實力」

「現代化的無人車間太壯觀了,數字化生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這裏能真實體驗一杯牛奶的誕生過程,對牛奶生產有了更深瞭解」「融合科普教育、休閑娛樂、觀光互動於一體的現代化工廠,讓人耳目一新」……

8月25日,「闖新路  新實踐——全國黨媒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暨「構建全媒體生產傳播機制 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工作交流會媒體團走進伊利現代智慧健康穀實地參觀考察,媒體團成員沉浸式體驗內蒙古奶業在科技創新、智能製造、綠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發出由衷感慨。

伊利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生產線。伊利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生產線。

伊利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是目前全球產能領先、自動化水平高、綠色環保領先的智能製造標杆項目,日處理鮮奶能力達6500噸,可保障千萬級人口城市的日飲奶需求。

內蒙古是名副其實的「奶罐」。作為我國奶業振興的「主戰場」和確保乳品質量安全的「主陣地」,內蒙古奶牛存欄、牛奶產量、乳製品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全國人民每喝6杯奶,就有1杯多來自內蒙古。

伊利、蒙牛等一批國際知名乳企快速崛起,中小規模特色加工和民族乳製品加工產業持續壯大,品牌影響力持續提高,內蒙古奶業成為中國奶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不只是奶業,興安盟大米、錫林郭勒乳酪、赤峰小米、烏蘭察布馬鈴薯等區域公用品牌,帶著「內蒙古味道」香飄萬里。

從小產品單打獨鬥轉向規模化、品牌化,從單一的農畜產品結構轉向集約化、融合化……如今的內蒙古,在推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穩。

巴彥淖爾市圍繞肉羊、向日葵等12條農牧業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推動4家羊皮加工試點企業依託項目資金,開展羊皮食品化脫毛、新建和改擴建羊皮食品化加工生產線、開發羊皮新產品。

烏蘭察布市支持企業開發馬鈴薯、燕麥、預製菜等多元化主食產品和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關產品,鼓勵企業向化妝品、保健品、變性澱粉及衍生物產品等行業發展。

包頭市農牧局指導土右旗食品加工園區建設,強化對接服務,支持蒙綏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年屠宰900萬羽禽類加工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內蒙古聚焦奶業、玉米、肉牛、肉羊等自治區重點產業鏈和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鏈,加快補齊精深加工短板,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高位推動農牧業全產業鏈建設。

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帶來了新的生產力。從獨特資源到生產要素再到發展優勢,內蒙古農牧業依託資源優勢實現產品、品牌再升級,發展底氣更足、實力更強、質量更高。

內蒙古新聞網·草原雲記者:韓雪茹

編輯:朱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