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村企聯建」打通富民強村產業鏈

    在安徽省滁州市大柳鎮,95後創業者劉銘璿是一名標準的「農二代」:父女倆都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父親是鎮上農機站的農藝師,她畢業後返鄉創業成立公司,通過村企聯建的形式,帶著合作社的村民從事滁菊的種植、深加工和銷售。這個夏天,劉銘璿萌生了研發滁菊含片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到合作的科研門路。

    就在上個月,「青呼我為 科技助農」安徽省青年專家科技助農服務團來到滁州市南譙區,青年專家和創業青年60多人,聚焦農業生產經營、核心種源、農機裝備等問題開展深入交流。劉銘璿結識了安徽科技學院食品工程學院90後教師趙金龍,雙方一拍即合,決定瞄準滁菊衍生產品方向,共同研發生產有去火功效的含片,延展滁菊產業鏈和價值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民合作經營,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作為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先行者,安徽省滁州市充分發揚大包干精神,不斷邁出改革步伐,把「黨建引領+村企聯建」作為產業發展的有力抓手,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重要作用,招引優秀企業,吸引優秀人才,通過結對共建、資源共享等方式,實現群眾致富、集體增收、企業增效,全面賦能鄉村振興。

    村企聯建 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新力量」

    劉銘璿從小跟著父親下田,在安徽農業大學就讀時,更是加深了對現代農業的認知。滁菊曾經作為貢菊,居四大名菊之首,具有很高的藥理作用和保健功效。2020年,在當地政府引薦下,她來到滁菊核心產區——滁州市大柳鎮曲亭村,從事滁菊種植,並參與區里的滁菊產業園區建設。

    劉銘璿的公司在當地流轉260餘畝土地開始種植滁菊。2020年,曲亭村兩委向她拋出「村企聯建」的橄欖枝,村里投資30萬元,企業投資150萬元,雙方共同建設了3600平方米的加工廠房。22名村民在公司長期務工,主要負責育苗、移栽、採摘、加工等,短期工人按日計酬,長期工按月計酬,一年收入8萬元左右。

    「村企聯建過程中,村兩委不僅幫企業協調解決資金難題,還出面和農戶協調土地租金、訂單收購等細則,為企業解決後顧之憂。」劉銘璿說。

    2020年以來,當地以「公司+農戶」形式種植滁菊2200餘畝,該公司完成180畝滁菊種植示範基地建設,每年給村集體分紅。

    「剛開始,有村民持觀望態度,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合作社,農忙時,鄰村的人都爭著來幫工。」劉銘璿坦言,讓更多的村民享受到現代農業發展的紅利,給自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據瞭解,劉銘璿所在的滁州市南譙區積極探索「龍頭企業+生產基地+村集體+農戶」發展模式,因地製宜,著力打造滁菊、茶葉和食用菌等產業化聯合體16個,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帶動了農戶增收。

    合作打通農業全產業鏈

    與劉銘璿一樣,年過五旬的杜昌春當年也是一個胸懷大誌的返鄉創業青年。回到滁州市施集鎮之後,他敏銳地意識到看似不起眼的麻櫟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隨後承包荒山種樹。

    出於協調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考慮,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杜昌春投資5000多萬元興建木炭加工廠,帶領合作社成員從事麻櫟人工林種植、木炭生產銷售、林業規劃設計等業務,貫通了上下遊產業鏈。

    「麻櫟渾身都是寶,枝幹能燒製木炭,枝丫可做菌棒,葉子用來養柞蠶……」杜昌春算了一筆賬,合作社成立之後,統一收購能將麻櫟木材價格每噸提高近300元。現在社員從初期的8戶擴大到425戶,參與農民1.2萬戶,經營麻櫟人工林35萬畝,年產木炭兩萬噸,區域內林農每年增收1億多元。

    據他介紹,木炭的工廠化生產可直接減少原木消耗的25%,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合作社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將燒炭產生煙霧全部回收並提取木焦油和木醋液,延伸了產業鏈,應用在生態農業和醫藥等領域,相關經濟效益提高30%。而菊花炭作為拳頭產品,常年出口日韓等國。

    讓他感到振奮的是,校企合作科研團隊又實現了技術突破,研發出一次可容納10噸木材的單體智能化木炭窯,坐在辦公室盯著電腦屏幕就能控制生產流程,解決過去燒炭「憑經驗、看感覺」的問題,避免資源浪費,提高得炭率。

    作為產業鏈上的一環,滁州市章廣鎮孟窪村如今也享受到麻櫟帶來的紅利。過去該村以種糧為主,結構單一,附加值較低;現在依靠麻櫟這一天然的菌棒材料,該村從浙江麗水招引了一家企業,建成近300個大棚,帶著村民發展香菇產業。

    據孟窪村黨總支書記沙友柱介紹,企業流轉村民土地550畝,每年每畝租金450元,帶動村民增收。區里投入專項資金為食用菌企業配套建設1000立方米的冷庫,每年給村集體帶來6萬元的租金收入,加上光伏發電等多項收入,去年村集體經營收入突破了百萬元。

    「村集體的口袋鼓了,我們可以繼續改善村容村貌,完善相關基礎建設,村兩委答應過老百姓的事情,都能一一落實了!」沙友柱說。

    盤活閑置土地資源 實現農旅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

    作為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滁州市南譙區注重黨建引領村企聯建與宅基地改革相融合,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為「村企聯建」項目落地騰出充足的發展空間,同時通過雙方合作,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目標,在實踐中逐漸蹚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

    其中,滁州市施集鎮井楠村黨組織集中流轉43戶的閑置住宅和閑置宅基地,以資產入股分紅的方式,吸引村民參與「井楠茗宿」項目,發展茶產業、文旅產業。村民可以在項目就業,還能在家門口銷售茶葉和農副產品,真正吃上了旅遊飯。旅遊旺季,民宿常常是一房難求,村民的土特產供不應求。

    與此同時,井楠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三級跳」:從2014年零收入,到2019年收入15.6萬元,再到2024年截至目前收入74.64萬元。

    同樣在滁州市沙河集鎮草王村,村集體經濟吸收6戶村民以閑置住宅入股,結合村內閑置集體建設用地,出租給滁州市的一家教育集團,開發農耕文化實景體驗場地,面向全市中小學生打造研學基地。每逢春季,昔日的「空殼村」迎來許多孩子。

    近年來,依託地處江淮分水嶺這一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南譙區加大農旅融合支持力度,對江淮風景道沿線6個鎮18個村農業投入資金約5.6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強美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如今,以「彩虹公路」聞名的江淮分水嶺國家風景道,串聯琅琊山、皇甫山等13個景區景點和井楠、太平集等5個美麗鄉村,形成「主廊+支線」的全域旅遊佈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訊員 姚童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8月28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