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影:帶著暖意的光靠近讀者的心

    張子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秘書長、理事。著有長篇紀實文學《跨過鴨綠江》《試飛英雄》,話劇及影視劇《甘巴拉》《生死之間》,散文集《一步一光明》等。

    出生、成長在部隊大院中的張子影,飛機的轟鳴聲伴隨了她的整個童年。兒時,她的母親在部隊中從事文化宣傳工作,家裡藏書眾多。她至今還記得自己讀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叫《漁島怒潮》,這是她最早接觸到的一部軍事題材小說。就這樣,一粒文學的種子在她心中生根發芽。

    高中畢業後,張子影考入軍校,正式開啟軍旅生涯,也真正開始了文學創作。「軍隊給了我一種全新的生活,又給了我一種全新的視野,讓我開始思考人生和生存的價值。」

    從軍近40年,張子影的身上長出一種軍人作家特有的氣質——沉靜、堅韌、敏銳,同時又不失女性特有的細膩柔軟。而對張子影而言,軍人精神也早已融入了她每一篇文學作品的底色中,「軍旅生涯給了我許多人生的淬煉,與我的寫作生涯密不可分」。

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激活人們內心最不足為外人道、但又讓人唸唸不忘的東西

    從早年的話劇劇本《甘巴拉》,到小說集《女兵一號》,再到後來的《試飛英雄》《極限飛行》等報告文學,反映軍隊生活,展現軍人精神,始終是張子影創作中不變的核心。她不刻意渲染和拔高主題,也不只是描摹高大完美的英雄式人物,她筆下的軍人形象真實可親,同時難掩本色光芒。

    「我並不認為自己是在為了主題寫作而寫作,只是我的職業與創作生活正好互相結合。」在張子影眼中,並不存在大選題與小選題,也不存在大人物與小人物,更加吸引她的,是人自身的精神特質。

    今年4月,張子影的最新散文集《一步一光明》出版,書中精選了她近年來創作的27篇散文作品。為自己打造專屬紅後備的爺爺,空軍醫院的「三好醫生」,總是笑嘻嘻的試飛員……在張子影質樸細膩的文字中,記憶中的往事與故人都散發著一層帶著暖意的光,鮮活地出現在最靠近讀者心靈的地方,彷彿觸手可及。

    在《一步一光明》中,張子影寫道:「一個好的作家,有時候更像是精神層面上的一個另類科學家。科學家發現科學,作家發現人心,發現人世和人性中的眾所周知或者未識。」她始終認為,人是一切創作的中心,寫好人物也極其考驗一個作家的功力。「有些作品調子很高亢,人物反而很單薄,作者經常用比較多的旁白、評論來填補對人物的敘述,本質上還是因為塑造的人物不夠豐盈,浮在半空。」

    長期的深入寫作,使張子影形成了一種如雷達般的敏銳嗅覺,對於身邊人、身邊事,她總會下意識地進行捕捉。「有些書寫對象並不能意識到自身的發亮點,但作家應該善於發現普通中的不普通,平凡中的不平凡。」張子影說,「一篇好的作品,一定能激活人們內心最不足為外人道、但又讓人唸唸不忘的東西。」

找到發亮點和書寫的著力點,並用從容不迫的狀態、鬆弛自如的文字表達出來

    有一個詞叫作「綜合體能」,它檢驗的不是軍人的某一項單獨能力,而是一種對綜合素質的考量,張子影也將其化用在了寫作當中,「一個好的作家同樣需要多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張子影還曾擔任過歷史劇和兒童動畫片的編劇,每當接觸一個新領域,她總會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自我掃盲」,進行充分的專業儲備。

    張子影與愛人曾有情聯袂創作的新作《綻放太空的玫瑰》,是首部以女航天員為題材的長篇兒童小說。如何從兒童視角出發,講好專業性極強的航天知識,展現中國女航天員偉大的拚搏奉獻精神,是創作中的一個難點。前期階段,他們進行了長時間的準備,蒐集並反復研究大量資料,對航天員進行深入採訪,近距離瞭解他們的訓練內容和私下生活。「作者在創作中花了多少精力,寫作時有沒有底氣,寫作時究竟是站在遠處觀望,還是緊貼著人物本身,讀者一眼就能通過文本讀出來。」張子影說,作家不僅要在專業儲備上「從簡到繁」,也要學會在寫作時「由繁化簡」,如此既利於讀者理解,也便於塑造人物。寫作時,她習慣先把捕捉到的人物、素材放進心裡,讓其有一個沉澱、「發酵」的過程,「進而找到發亮點和書寫的著力點,直到能用從容不迫的狀態、鬆弛自如的文字表達出來,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在張子影看來,寫作需要天分和技巧,也需要向他人學習並總結。「青年應該讓自己變得像雷達和海綿一樣,默默吸收和汲取,有意識地訓練寫作的綜合素質,豐盈自身內心的力量。」

文學不會辜負有心人,文字能使那些不應該被泯滅的東西重新再現

    收錄於《一步一光明》中的最後一篇散文《一步之光》,記錄了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家人,卻仍堅守在崗位一線的供電局職工,這正是張子影當時親身經歷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張子影主動申請跟隨部隊奔赴救災一線,參與救援與報導工作,在震區奮戰的100多天里,她遇到了無數終生難忘的人與事。「我只是做了一名軍人應該做的事,如果換成其他人,也會做一樣的事情。」張子影還記得,每當遇到危險情況,同行的軍人中總是有人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她身邊,保證她的安全,每一次都是不同的面孔。她不知道他們的名字,長相也記不太分明了,但那份深厚的情誼一直深埋在心底。

    「任務結束後,我們大部分人便各奔東西,可能周圍的人都不知道這些戰士曾經有過多麼偉大的作為,他們也並不會主動提起,但我還能用文字去回憶、還原很多東西。」2010年前後,張子影開始動筆寫起在震區中經歷的故事,3個多月的抗震救災經歷,讓她對生命、對文學的意義都有了更深的思考與認識。

    「文字能使那些不應該被泯滅的東西重新再現,這與寫作的題材無關,也與你的身份和級別無關,只與你是不是一個合格的作家有關。」張子影說,一個好的作家,一定是有著高貴靈魂的人,人們也會透過作品和文字,認識到最真實的作者本人。

    張子影希望,年青人能夠去經歷、去發現、去寫作,感受文字的美好。「這個社會上有很多我們無法調解的事情,但寫作正如一種對自我的過濾和洗滌,能讓我們保有一份純粹,文學絕不會辜負有心人。」結束講述,張子影合上了書,露出一個微笑。這一刻,女性作家的溫婉和軍人獨有的堅毅氣質,在她的身上完美融合。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鄭欣宜 記者 周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9月02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