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從「山野草」到「救命藥」:中非「青蒿緣」跨越山海

【原標題】從「山野草」到「救命藥」:中非「青蒿緣」跨越山海

文/本報記者農冠斌 趙歡 張卓文

南國八月,冒著高溫酷暑,廣西柳州市融安縣的村民們忙碌地收割青蒿。這些青蒿曬成乾草後將被提取出青蒿素並製成藥物,運往萬里之遙的非洲大陸,幫助非洲人民對抗瘧疾。

一葉青蒿,既是中國大山裡的「致富草」,又是非洲大陸的「救命藥」,兩地人民命運因此緊密相連。

在廣西仙草堂製藥有限責任公司基地,工人在查看青蒿生長情況。(黃孝邦 攝)

在廣西仙草堂製藥有限責任公司基地,工人在查看青蒿生長情況。(黃孝邦 攝)

「野草」變成「仙草」

融安縣是一個欠發達的中國西岸山區縣,生活著壯、漢、瑤、苗、侗等十多個民族。這裏不僅地處偏遠,還是嚴重石漠化的大石山區,土地貧瘠,石多土少,相當多的荒山坡地不適宜農作物耕種,但對於怕水不怕旱的青蒿來說,卻特別適合在這裏生長。

中國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有使用青蒿治療寒熱諸瘧的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受此啟發,1972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為全世界飽受瘧疾困擾的患者帶來福音。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把青蒿素類藥物作為抗瘧首選藥物。

融安縣隨處可見的蒿草突然擁有了更大價值。一些生產青蒿素的企業開始到此收購青蒿,並指導當地村民專門種植。

融安縣東起鄉紅日村東皇屯的村民龍昌楊給記者算了筆賬:一畝青蒿最高能有近300公斤收成,最低也有100多公斤,企業約定的保底收購價是每公斤8元,每畝產值在千元以上。

「別看賺得不算多,但它不與糧爭田、不與蔗爭地,收入還穩定。」龍昌楊說。

一方面是穩定的種植收益;另一方面,青蒿生長快、適應能力強,對勞動力的要求不高,老人小孩都能參與種植,這對於年青人外出務工較多的山區農村來說,是較好的經濟產業。從2009年起,當地村民開始大規模種植青蒿,不少村民由此擺脫貧困。

記者瞭解到,縣里還採用「公司+基地+科研單位+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青蒿產業,廣西仙草堂製藥有限責任公司保價收購的機制讓當地農民敢種、願種青蒿。

青蒿從過去的「野草」搖身變成能治病、可增收的「仙草」。但是,這些青蒿將流向何方,很多山區村民並不知曉。

在廣西仙草堂製藥有限責任公司青蒿素提煉車間,技術人員在作業。(黃孝邦 攝)

在廣西仙草堂製藥有限責任公司青蒿素提煉車間,技術人員在作業。(黃孝邦 攝)

挽救萬千生命

「龍昌楊們」種植的青蒿基本被仙草堂收購。仙草堂是中國青蒿素生產量最大的企業,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按劑量推算,全球每年供應的約4億人份治療瘧疾的藥品中,有約1億人份使用我們公司生產的青蒿素原料。」廣西仙草堂製藥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孔雪萍說。

青蒿素,這一中國首正選現併成功提取的「特效藥」,問世50多年來,幫助中國完全消除了瘧疾,至今仍是全球抗瘧利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世界瘧疾報告》,2022年全球約有2.49億例瘧疾病例,60.8萬人死於瘧疾。2000年至2022年間,全球預計減少了1170萬瘧疾導致的死亡。其中,非洲地區瘧疾平均死亡率從每十萬人0.14%下降到0.055%。青蒿素類藥物的廣泛使用是抗瘧形勢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

科泰新是北京華方科泰醫藥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青蒿素抗瘧藥藥名,堅尼亞瘧疾重災區的一位母親也給女兒起了這個名字。公司負責人介紹,1995年,女孩母親懷孕時得了瘧疾,如用傳統奎寧或氯喹治療,即使母親能活,胎兒也很容易流產或致畸。母親憂心如焚,所幸醫生給她們用科泰新治療,母女平安。為記住來自中國的「救命藥」,母親給女兒取名「科泰新」。

在非洲島國科摩羅,瘧疾曾是當地人眼裡「帶來哭喊尖叫的瘟鬼」。14歲曾感染瘧疾的那蘇說,以前島上許多人因瘧疾死亡,尤其是5歲以內的孩子。很多家庭經歷生離死別,父母們為孩子能否活過5歲憂心忡忡。

如今,這一恐懼正成為淡去的記憶。2007年起,中國醫務工作者帶來「複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瘧疾項目」,並與科摩羅抗瘧中心聯合開展瘧疾防治和相關培訓。2017年,科摩羅實現瘧疾零死亡,發病率大幅下降。

許多國家紛紛開始與中國開展抗瘧合作。近年來,中國抗瘧援外醫療隊深入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足跡遍及瘧疾流行地區。

在廣西仙草堂製藥有限責任公司,工人在搬運青蒿素。(黃孝邦 攝)

在廣西仙草堂製藥有限責任公司,工人在搬運青蒿素。(黃孝邦 攝)

繼續研發實驗

鮮為人知的是,發現青蒿素只是新起點,許多青蒿素類藥物的研發同樣面臨重重困難,通過成百上千次實驗,飽含中國科研人員無數艱辛付出。

「比如重症瘧疾患者往往處於昏迷狀態,無法口服藥物。而青蒿素難溶於水,難以做成注射劑。」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彭小丹說,為攻克這一難題,20世紀七八十年代,桂林製藥廠老一輩科研人員歷經上千次實驗,研發出易溶於水的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製成針劑後,「就可以用去救命了」。

技術人員在檢測青蒿素(黃孝邦 攝)

技術人員在檢測青蒿素(黃孝邦 攝)

2011年至今,注射用青蒿琥酯一直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作為兒童和成人重症瘧疾治療的一線藥物。彭小丹介紹,截至2023年底,公司的注射用青蒿琥酯累計救治全球超6800萬名重症瘧疾患者。此外,使用公司口服瘧疾預防藥物的非洲兒童達到2.58億人次。

已故桂林科學家、青蒿琥酯首要發明人劉旭生前曾向記者介紹:「當年實驗費、實驗設備都緊缺,但國家需要,非洲、東南亞等地疫情嚴重,我們很痛心,夜以繼日地進行青蒿素衍生物研究。」劉旭說,當時都快忙瘋了,一輪輪實驗,失敗了再來,絞盡腦汁反復摸索,常常很多天不回家,實驗資料堆了半張桌子高。

業內人士介紹,當年為加速青蒿素類抗瘧藥在全球瘧疾重災區推廣和應用,一些生產青蒿素類藥物的企業與跨國藥企進行專利合作,中國企業在專利使用上讓步,加速了青蒿素類藥物走向國際市場,讓各地瘧疾患者受益。

彭小丹說,如今中國各大科研院所仍在為消除瘧疾不斷努力。桂林南藥針對非洲鄉村偏遠地區臨床醫務人員的需求,自主研發的第二代注射用青蒿琥酯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預認證,極大提升臨床使用的便利性,特別適用於醫療條件較落後的非洲偏遠地區。截至目前,該產品已在22個國家註冊上市。

在發現青蒿素後,屠呦呦繼續深入研究以青蒿素為核心的抗瘧藥物。2019年6月,屠呦呦研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青蒿素「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作為青蒿素提取企業,我們正努力通過選育更優質品種等措施,提高青蒿草中青蒿素的含量,以降低原料成本。原來野生青蒿的青蒿素含量只有千分之五,現在已經提高至千分之十五。」孔雪萍說,有時青蒿素市場價格低,利潤空間小,但企業一直在堅持,因為這是救命藥,不能計較一時得失。

刊於《參考消息》2024年9月5日第8版

編輯:張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