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體育運動與健康大會召開,院士專家共同探討體醫融合

新京報訊(記者楊菲菲)9月7日,第二屆中國體育運動與健康大會在首都體育學院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首都體育學院獲頒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未來將發揮體醫工融合創新的學科特色,共同探索體育健康科普的新方法、新途徑。

此次大會以「全民健康,體醫同行」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深入推進體醫融合,持續深化體育運動與衛生健康的學術交流,研討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探究以高水平協同創新驅動體育與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9月7日,首都體育學院獲頒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學校供圖9月7日,首都體育學院獲頒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學校供圖

如何才能加強體醫融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李斌表示,加強體醫融合,首先要提高認識,要解決為什麼要融合的問題。發展全民健康體育運動,目的不是為了治療,而是促進各種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促進主動健康的發展,為大眾提供既有趣味性又有健康效果的運動。通過體醫融合提供健康運動服務,可以讓原來不敢運動或不敢有高強度運動的人群獲得更安全、更有效、更快樂的運動,讓健康人更健康,讓長期被忽視運動指導的特殊體質人群也能增強健康體質,少得病、晚得病甚至不得病,為此迫切需要體育和醫學合作共同發展科學鍛鍊指導新理論體系。

同時,加強體醫融合,要解決好融合什麼的問題。李斌表示,要鼓勵全民健身、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並提供相應的科學鍛鍊指導,通過貢獻專家智慧,推動體醫融合機構試點,發揮制度優勢,推動疾控中心與體育局簽約合作等形式,打破體育和醫學領域的障礙。

第三,還要解決好怎麼融合的問題。李斌提到,促進體育融合,就要鼓勵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技術創新,還要關注到重點人群。他提到,體育和健康融合的終極目的還是在於實踐場景的應用,在於增進群眾的健康福祉。目前,由首都體育學院和首都兒研所合作建立的國內第一個體育和醫學聯合的運動指導門診,就是在嘗試解決體醫合作的場景問題,以及體醫融合人才培養的場所問題的一次大膽嘗試。

首都體育學院黨委書記何明介紹,首體作為北京市屬唯一一所體育院校,不斷探索「體醫工」融合創新發展模式,推動運動科學與醫學、人工智能和理工學科的交叉融合,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學校創建了體育醫學工程學新興交叉學科平台,通過打造前沿優勢研究方向,建立跨學科、跨領域交叉研究與聯合攻關機制,聚焦競技體育、全民健身、青少年健康領域「卡脖子」問題,實施有組織科研和成果轉化。

當天,在大會主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賈偉平以「大健康時代的慢病管理——運動是良醫」為題作主旨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閻錫蘊就納米酶催化醫學的科學進展向與會人員進行了深入介紹。同時,多位專家還圍繞體育運動與長新冠的康復治療、中國兒童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和脊柱側彎防控體系的構建等主題進行了分享。

記者瞭解到,此次大會七個分會場,將持續至9月8日,來自全國醫學和體育領域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體育運動與心臟健康、體育運動與婦女健康、中國傳統運動與呼吸系統慢病健康管理、體育運動與老年健康、人工智能與運動健康等主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