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腳下,洪水口村用長桌宴和「村晚」迎接秋天

入秋以後,西山的雨漸漸多了起來。雲霧彷彿從山坳中生出,一層層爬上天空,淅淅瀝瀝的小雨就落入了村莊里。

9月7日,白露,星期六,在清晨的雨聲中醒來,69歲的楊天敏對這個週末期盼已久。這一天,京西門頭溝區清水鎮的洪水口村,正在舉行一場特殊的慶祝活動,從中午到晚上,村民們會用美食和「村晚」歌舞,和遊客們一起,共同度過這個秋日的假期。

9月7日,門頭溝區洪水口村,村民和遊客一起品嚐長桌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9月7日,門頭溝區洪水口村,村民和遊客一起品嚐長桌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在山村里,開一場幕天席地的宴會

從冰箱里拿出雪藏的榆錢、甜菜葉,清洗乾淨,褪去冰霜的榆錢,重新泛起嫩綠的顏色。山上冷涼,野菜採摘得很晚,榆錢成熟時已經入夏,到了秋季,雪藏起來的榆錢還沒吃完,拌上麵粉,起鍋燒火,一鍋榆錢飯很快就好了。

這不是楊天敏的早飯,而是為中午的長桌宴準備的。長桌宴是村里「打拚鍋」傳統的演變,過去農閑的時候,幾家人湊在一起,把桌子搬到門口的街道上,每家做幾個菜,端上桌子,一場熱鬧的聚會就此開始。

這個傳統何時興起,村民們誰也說不清楚,至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沒有。那時候的人們,很難有心情圍在一起聚餐。62歲的譚增記得,改革開放後,村里開始有了「打拚鍋」,每年的夏秋,總會有幾次,有時候只有幾家人,有時候一條巷子裡的人都會參加。

洪水口村是北京海拔最高的村莊之一,位於靈山腳下,曾是一個傳統的農耕村莊。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村里開始有了慕名來靈山的遊客。最初來的,是市區的大學生們,他們自帶乾糧,住在村民的土炕上,一個晚上10塊錢。後來,遊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的收入越來越高,他們蓋起小樓,建起客房,專門接待前來靈山的遊客。原本只是村民們聚會的「打拚鍋」,也開始有遊客加入,變成了長桌宴。村民們會拿出山裡特產的食材,而經營民宿的人,則在長桌宴上,展示自家的拿手好菜。

69歲的楊天敏(左二),做了幾個山裡特有的小菜,供遊客品嚐。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69歲的楊天敏(左二),做了幾個山裡特有的小菜,供遊客品嚐。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靈山腳下,村民和遊客同吃一桌飯

中午時分,村里新一次的長桌宴開始。譚增準備了12道菜,有魚有肉,他希望吃過的人們,能夠喜歡。

雨停了,遊客們走出戶外,在一條條巷子裡,尋訪北方山間的傳統民居。儘管大部分村民的房子,都已經更新換代,但北方山居的風格,仍舊保存了下來,讓這個山村,顯得與眾不同。

剛出鍋的菜,擺上了長桌,門頭溝清水鎮特產的豆腐,做成了各種各樣的菜式。楊天敏準備了4個小菜,都是山裡特有的,自己摘回來保存的榆錢,還有地裡自己種的甜菜。年近70歲,她早已經不再依靠土地生活,但依然會種一點菜,像是一種習慣,也像是特意為進山的人們準備的。

楊天敏喜歡這樣的熱鬧,山裡的村莊,總是顯得很安靜。路上的車輛匆匆往來,很少有人會停下來,去探尋一個村莊的故事。但在長桌宴上,天南海北的人們聚在一起,總有話題,把他們連接在一起。

帶著孩子回家的年青人,沿著長長的桌子,重溫家鄉的味道。城市里的遊客一路走一路吃,還沒走到另一頭,就已經吃飽了。他們停留在茶水攤前,討論那些城市里難得的小吃和食材。長桌宴的旁邊,一處山裡的大戲正在上演。來自附近另外一個村莊的於克淑,帶著村里山梆子戲的演員們,在舞台上演出,展示京西大山裡特有的唱腔。

夜幕降臨,他們用歌舞迎接秋天

一頓熱鬧的午飯,很快就結束了,街道被清理乾淨,沿著牆根立起來許多旗幟,旗幟上寫著山地運動的標語,這是另外一個在村里舉行的活動。

譚增收回了餐具,回到飯店,開始準備晚飯。譚增幹了三十多年,如今已經輪到孩子們當主力,他在一邊幫點小忙。

傍晚時分,演出即將開始,山穀里的燈光,驅散了雲霧。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傍晚時分,演出即將開始,山穀里的燈光,驅散了雲霧。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於克淑卸下了戲裝,吃了午飯,開始準備晚上的演出。一整天的活動中,晚上的「村晚」,才是真正的重頭戲。於克淑和她的朋友們,晚上要演奏古典樂曲。於克淑會彈古箏,這是2023年,鎮里組織村民們學習的時候,她跟著老師開始學的,如今已經能登台演出。山裡演出的機會並不多,們格外重視每一次上場的機會。

洪水口村協理員王麗雯,早早開始為村里的演出團隊化妝。她們要演一個舞蹈節目,已經排練了很久。她們也曾經走出洪水口村,在其他村莊、在城市里演出。但在家門口的演出,對她們來說更重要,每一個人的妝容、服裝、道具都不能有錯。

演出開始前,盛裝的村民,在舞台前自拍留影。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演出開始前,盛裝的村民,在舞台前自拍留影。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下午六點左右,雲霧依然籠罩著村莊,天色也開始變暗。譚增的小飯店裡,客人漸漸少了,門前的路上,三三兩兩的村民,開始往演出場地走。譚增洗完了燉魚的大鐵鍋,收拾好飯店,暫別了一天的忙碌和煙火氣,彙入人潮,去看一場表演。

舞台建在一座小小的山穀中,射燈的燈光撥開雲霧,把山穀照得透亮,遠處的大樹和房屋,隨著光影一同流轉,半山腰的亭子上,有人端坐其中,等待著演出的開始……

舞台上的村民們,身著盛裝演出。遊客里,有年輕的小學生也登上舞台,一開口,就給大家帶來了京腔京韻……

絲竹聲、管弦聲、歌唱聲,混合著台下的掌聲、喝彩聲,在山穀里迴蕩。但是轉過一個彎,又變得隱約而細微,稍微走遠一點,就會消失在身後。這個山村里的晚會,在熱鬧而又寧靜中,漸漸進入了高潮。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