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再抬頭!多國就中國電池、光伏等加征關稅,如何破局

9月14日,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旗下的商務微新聞消息,美國時間9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對華301關稅最終措施發佈公告,宣佈將提高部分中國商品的301關稅。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此次公佈最終修訂結果不僅並未降低對自華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產、半導體以及鋼鋁、港口起重機、個人防護裝備等產品的加征關稅稅率,還再次提高對口罩、醫用手套、針頭和注射器等產品加征關稅稅率,同時提出擬將鎢、晶片和多晶矽產品納入加征關稅產品範圍。

9月10日,加拿大政府宣佈,就對電池和電池部件、半導體、太陽能產品和關鍵礦物等領域的中國產品潛在加征新關稅開啟為期30天的意見徵詢,利益相關方可在10月10日前就潛在措施提供反饋意見;此前,加拿大也宣佈對所有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額外關稅,並對來自中國的鋼鐵和鋁產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這些措施將分別從2024年10月1日和10月15日起生效。

中國新能源崛起改變全球能源格局

事實上,多國對華新能源貿易政策的動向都反映了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趨勢,以及各國在關鍵技術和資源領域的競爭加劇。

隨著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全球能源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這些清潔能源的廣泛應用減少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同時也推動了相關設備製造和技術服務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各國能源地位發生變化。

2023年全球低碳能源轉型投資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8萬億美元,同比上漲17%,這一增長是由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氫能和碳捕獲等領域的投資增長所驅動的。2023年中國能源轉型投資達到6760億美元,是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最多的國家。

中國光伏產業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配套環境和供應鏈體系,成為全球光伏領導者。這改變了原來的光伏供應鏈格局,中國光伏如今各生產環節產量在全球市場份額均超過80%。中國提供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太陽能發電能力,風電裝機容量幾乎是美國的兩倍。加拿大的光伏產業在全球範圍內雖然依舊有一定地位,但近年來其裝機容量的排名有所下降,從一度位居前十跌至第20位。

多國就中國電池、光伏產品等加征關稅,或是頻繁提出我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其實是對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恐懼。

根據2023年的數據,加拿大的光伏裝機容量累計約為4.4 GW,但這一數字距離加拿大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所需的光伏裝機容量47 GW還有較大差距。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加拿大每年需要安裝約1.6 GW的太陽能發電容量。面對爆發的新能源需求,加拿大選擇保護本土新能源製造業。

而美國則是既採取單邊保護,又對內違規補貼。9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文稱,當前美國一方面高築保護主義院牆,採取多重貿易限制手段,層層加碼設置光伏關稅壁壘;另一方面通過《通脹削減法》和《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等法案,實施排他性、歧視性的產業政策,向其本土光伏產業提供大規模涉嫌違反多邊規則的補貼,嚴重扭曲全球光伏產業鏈供應鏈的市場化運行,破壞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面對貿易壁壘,中國該如何破局?

誠然,在全球新一輪貿易競爭中,發達國家和地區依舊想延續自身優勢。自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開始領跑全球,我國光伏組件產量已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首次雙雙突破3000萬輛。伴隨著出口「新三樣」的亮麗成績,一些西方國家和部分亞洲國家接連頒布新的貿易規則。

在光伏領域,美國、部分歐洲國家、印度等亞洲國家,一直通過反傾銷調查、基本關稅等貿易政策限制光伏進口,降低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需求。近年來美國頻頻拿光伏做文章,打壓中國光伏產業,此前有201關稅、301關稅等,對光伏產品不斷加征關稅;歐盟出台的《淨零工業法案》和《關鍵材料法案》草案,都旨在促成製造業的回流;印度自2022年 4月1日起對外國製造的光伏組件徵收40%基本關稅,對光伏電池徵收25%的基本關稅。

光伏產業的貿易壁壘不僅是在關稅上,還有碳足跡要求。南韓、法國、意大利、瑞典等國家都對光伏產品的碳足跡提出要求,依靠這些「綠色」門檻對我國產品形成製約,使得「碳足跡」逐步成為發達國家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貿易壁壘的一大利器,「碳壁壘」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新技術壁壘。

關於電池,歐盟出台的《新電池法案》,也提出了對一件產品的全生命週期的碳追蹤,從搖籃,即採礦端,到生產,應用,以及回收,再回到電池製造。該法案已經開始執行,動力電池以及工業電池必須申報產品碳足跡,並在2027年7月達到相關碳足跡的限制要求。

面對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凡事都有兩面性,部分貿易準則是針對本國外所有國家,意味著無論哪國的出口企業,都要遵守準則。一方面,貿易壁壘給我國企業造成了眼前的困擾,但是類似《淨零工業法案》《新電池法案》等規則正在迫使中國加快重視企業碳管理、產品碳足跡管理。中國企業應時刻關注國際變化趨勢發揮創新優勢,在和他國出口企業的交鋒中發揮低碳優勢,未嚐不是「壁壘」帶給我們的機遇。

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要密切關注國際貿易政策和動態,製定靈活的應對策略,比如,企業可以通過在海外設廠、提供綜合服務、構建本土化服務體系和合作夥伴體系來繞開貿易壁壘,提升國際競爭力;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或通過調整供應鏈和市場策略來規避潛在的貿易壁壘;充分利用我國政府提供的支持政策,如出口退稅、貿易融資和海外投資保險等,降低企業走出去的風險和成本。

另外,面對貿易壁壘,我們也要採取措施拓展「出海」的深度和廣度。我們也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的製定,以增大在全球規則重構中的話語權。我國新能源企業也要加強國際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特別是在技術研發、市場營銷和跨國管理等領域,提升企業的國際化運營能力,讓「出海」之路越走越寬。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