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學者走進百年會館:北京文化有一種和諧之美

新京報訊(記者趙利新 展聖潔)9月19日,2024北京文化論壇正式開幕。當天下午,來自中國、馬來西亞、堅尼亞等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觀摩天壇、前門等古建築。一些外國學者第一次聽說「會館」,感歎北京擁抱多元文化的城市底蘊。

9月19日下午,外國學者在天壇前合照。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9月19日下午,外國學者在天壇前合照。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9月19日下午,位於青雲胡同與北蘆草園胡同交界處的顏料會館里,響起了婉轉悠揚的音樂,舞著水袖的京劇演員款款步入舞台中央,觀眾席上的學者紛紛舉起手機拍照。「太美了。」來自堅尼亞的公共衛生專家彼特忍不住豎起大拇指,連聲讚歎。

當翻譯人員向彼特講述了顏料會館的歷史後,他露出驚喜之色。彼特告訴記者,自己已經來北京很多次了,但第一次知道「會館」這個詞,「每次來北京,都覺得這個城市的人很懂禮儀。比如今天的論壇,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個嘉賓在演講前都會向聽眾鞠一躬。」

明清時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每年都會迎來全國各地的學子參加科考,還有一些想在北京闖出一片天的商人。久而久之,由同籍貫或同行業的人在北京所設立的會館便應運而生。這些人,或為聯絡感情,或為應付同行競爭,常在一起議事。顏料會館就是當年山西平遙顏料行業商人的聚集之處。

外國學者在顏料會館里欣賞京劇表演。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外國學者在顏料會館里欣賞京劇表演。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北京文化的韻味,有一種和諧之美。」來自馬來西亞的建築師張建文對北京中軸線很感興趣,並實地考察多次。他總結,中庸、平衡與和諧是北京中軸線的標誌,同樣也是中華文明的標誌。

在天壇下,張建文向記者介紹,北京中軸線在建築藝術上,將原本分散的,形式、線條、顏色各異的個體整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但又保持了個體的獨立風格;當這種建築藝術反映在文化和社會觀念上,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多樣性的尊重。

外國學者體驗北京民間非遺。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外國學者體驗北京民間非遺。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天壇公園里,行人如織。有穿著時尚的年青人在天壇前擺出各種姿勢拍照,也有身穿中山裝的老年人慢慢散步,每個人都享受著自己的午後時光。「北京真好。」彼特說,在他眼裡,最美的城市未必是風光旖旎,而是人們在其中快樂地生活。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展聖潔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