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利川壩漆重現流光溢彩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蔡俊 通訊員 鄒雄豔 石進

8月22日淩晨4點,繁星滿天。利川市毛壩鎮田壩村,69歲的丹恩仁慈戴著頭燈,斜挎竹簍,爬上了半山腰的漆樹林,開始忙碌起來。

來到一棵高大的漆樹前,丹恩仁慈用漆刀在樹幹上割開一個口子,輕輕佻開樹皮,用貝殼嵌在口子的下方。乳白色的生漆順著小口流出,緩緩流進貝殼。不一會兒,漆液氧化呈琥珀色,色彩斑斕。

「百里千刀一斤漆,割漆是體力活兒,更是技術活兒。」丹恩仁慈說,割漆的最佳時節是農曆夏至到寒露,這一時間段漆樹生長最為旺盛,汁多漿足,可以確保漆樹在割漆後依然能夠保持健康,同時保證生漆的質量和產量。

生漆是漆樹分泌的一種樹脂,可以用作塗料。產自毛壩鎮的生漆,因其抓木力強,耐高溫、耐腐蝕,光澤度好,漆酚含量高達82%,是生漆中的佼佼者,被譽為「國漆」,有著「壩漆清如油,照見美人頭,搖動虎斑色,提起釣魚鉤」的美名。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給利川供銷社題贈「壩漆名冠全球」錦旗。

割漆人收集壩漆。割漆人收集壩漆。

到20世紀80年代,利川壩漆產業發展盛極一時。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由於市場無序競爭造成壩漆大量摻假,加之化工油漆崛起,利川壩漆市場急劇萎縮,漆藝人才大量流失,壩漆「黯然失色」。

近年來,利川市大力推動壩漆製作技藝保護傳承,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引導企業創新應用、製定行業規範等方式促進壩漆產業重現「流光溢彩」。目前全市已有壩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8名,種植漆樹林2萬餘畝,帶動400多戶漆農實現增收。2021年,壩漆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58歲的塗朝清是壩漆製作技藝的州級傳承人,一直致力於壩漆的保護和傳承,他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演示了傳統壩漆的製作過程。

只見塗朝清端出一碗生漆,經過加熱、過濾除雜、脫水氧化等工序,生漆變為黏稠的糨糊狀,如同芝麻醬一般。隨後,塗朝清拿出一隻還未完工的漆盤,將壩漆均勻地塗抹在表面。

8月21日,利川市毛壩鎮,壩漆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塗朝清(左)正在過濾生漆。8月21日,利川市毛壩鎮,壩漆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塗朝清(左)正在過濾生漆。

「製作一件漆器,工序繁瑣複雜,基本都要經歷木胎、裱布、灰胎、髹漆、畫工、打磨推光等步驟,僅髹漆一項就可能耗時數十天。」塗朝清介紹,髹完一層漆,要用水砂紙反復打磨,待完全乾透,再髹塗下一層,反復數次,才能呈現飽滿溫潤的觸感。

在塗朝清的工作室,描金、螺鈿、鑲嵌等漆器琳瑯滿目,熱烈而又神秘的色彩,營造出一片神秘絢麗的氛圍,樸素中盡顯華美。

隨著一批批非遺傳承人不斷創新發展,壩漆製作如今也有了新工藝。

利川市壩漆製作技藝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洪克儉,是利川市實現壩漆工業化量產的第一人。

為了讓壩漆重現光彩,他與中國林科院合作,經過三年技術攻關,開發出精製生漆及其功能性塗料深加工示範生產線,成功實現壩漆工業化量產,並大幅提高漆酶活性度,產能可達每年500噸,產品不僅行銷國內,還出口國外。

「今年以來,漆器定製、古建築塗料和工業防腐塗料訂單已超過200萬元。」洪克儉表示,如今,壩漆材料不僅用於製作傢俱,還大量用於古建築修繕、工業設備防腐等領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8月22日,利川市毛壩鎮,壩漆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徐明國(左一)教授學生製作漆扇。8月22日,利川市毛壩鎮,壩漆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徐明國(左一)教授學生製作漆扇。

詳見9月23日湖北日報十二版>>

點擊查看專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