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學子化身「園區體驗官」,探訪文化科技融合創新企業

牛奶廠蛻變為產業園區孵化著一家家文化科技企業,存儲牛奶的巨型奶罐「變身」園區內的藝術雕塑,鮮奶車間則被改造為承接文藝演出等多種活動的綜合功能廳……9月20日下午,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50餘名師生走進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雙橋地區的「E9區創新工場」。兩所高校的學生們作為「園區體驗官」,深入瞭解文化科技融合企業的發展現狀,感受文化產業園區在助力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這是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主辦,市委網信辦、新京報社等單位承辦的「‘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2024年「園區行」主題日活動的第五站。

9月20日下午,中國傳媒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師生在「E9區創新工場」園區內體驗文化科技互動項目。 新京報記者王飛 攝9月20日下午,中國傳媒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師生在「E9區創新工場」園區內體驗文化科技互動項目。 新京報記者王飛 攝

近距離感受老廠區的蛻變與升級

一進E9區創新工場的北門,大家便被門口的雕像所吸引,一塊「浮出」圓形水池的立方體石雕上,體現活字印刷技術的巨型「二維碼」科技感十足,門口的巨型牛奶罐錯落有致。

E9區創新工場所在的雙橋農場是國家1949年接管的第一個國營農場。2014年,雙橋乳品廠正式轉型為E9區創新工場,成為了孕育文化科技企業的產業園區。

活動現場,E9區創新工場副總經理張超詳細介紹了一個老廠區如何蛻變、升級,成為充滿科技感、遍佈文化科技企業的園區。他告訴同學們,北門的牛奶罐其實由老廠區的66個牛奶罐和4000米的管道重新排列組合而來,為園區營造了古樸與未來相融合的藝術氛圍。

在規劃面積達6.7萬平方米的園區里,隨處可見的藝術雕像和建築內部的設計,都能看到老牛奶廠的痕跡。

園區內隨處可見老牛奶廠的痕跡。 新京報記者王飛 攝園區內隨處可見老牛奶廠的痕跡。 新京報記者王飛 攝

在「七號樓空間站」內,縱橫錯落的牛奶消毒管道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這些設備如今作為工藝雕塑、書架被保留了下來——曾經的老工廠操作間已經變成了小資情調十足的咖啡書店。一旁的大舞台上,一場小型的文藝彙演正在進行,傳統的工廠已經被打造成文化和藝術氛圍濃鬱、充滿年輕氣息的文化空間。

園區內,一個比大巴車還高出幾米的火車頭雕塑吸引學生們拍照留念。這個火車頭的300多個零件都由原廠區的牛奶設備設計製作而成,如今已是園區的「網紅」景點。張超介紹,這是「創新號」列車,改裝源自原三元車間中國第一袋利樂包牛奶生產設備,和原極致奶車間構成了園區的主景觀。

走進創新企業,探尋文化科技融合新亮點

北京市委宣傳部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處工作人員介紹,文化產業園是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培育新興文化業態、新型文化主體的重要平台。開展2024年「園區行」相關活動旨在引導首都高校力量參與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加強高校與文化產業園空間的互動,讓在京青年學子有機會深入瞭解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工作人員表示,E9區創新工場是北京市去年評出的105家市級文化產業園區之一,在近幾年的發展中,該園區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其中,文化科技類企業在園區中佔八成以上。這裏承載了新型文化業態,打通文化、科技、傳統產業融合最後一公里,助推傳統產業升級。

服務於直播的輕量化轉播車是如何設計的?創新型企業是如何將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學生們通過參觀探訪,在園區內的北京強氧科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鯨世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智境雲創科技有限公司尋找答案。

學生們參觀鯨世科技互動大屏。 新京報記者王飛 攝學生們參觀鯨世科技互動大屏。 新京報記者王飛 攝

在北京鯨世科技有限公司內,學生們紛紛拿出2024「園區行」專屬護照打卡蓋章;在沉浸式文旅體驗空間內更是玩起了「神獸」遊戲,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深入瞭解中國古建的傳統文化。

北京智境雲創科技有限公司則是做虛擬數字人產品的企業,只要站在攝像頭前,就可以在大屏幕里生成一個長著卡通臉的自己,卡通的表情可以隨著本人的變化而變化,學生們紛紛上前體驗,人群中傳來陣陣笑聲。

「這裏的建築設計和整個園區的規劃讓人耳目一新,它充分利用了牛奶廠的歷史資源,也將工業美學的設計進行了保留和升級,使傳承和發展有了好的物質載體和落地。」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文化法治與知識產權)研一學生吳堯說道。法學專業出身的他對在鯨世的探訪印象深刻,他看到企業里有一面牆展示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著作權的內容。他認為,當下做文化和科技交融的核心點,一方面是文化軟實力的儲備,另一方面是要有自己的獨特技術,這樣才能有比較好的市場價值,得到大家的認可。

學生們在2024年「園區行」專屬護照上蓋章。 新京報記者王飛 攝學生們在2024年「園區行」專屬護照上蓋章。 新京報記者王飛 攝

在參觀文化科技企業的過程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旅遊管理專業研一學生葉琳鑫發現,旅遊作為傳統專業如今也在向智能化方向轉變。「我們對於專業發展和未來職業方向也要緊跟潮流。」葉琳鑫說道。

「學生們參與‘園區行’活動可以拓寬視野,對新的產業形式、新的科技在現代文旅產業中的應用,以及產品發展的新階段都可以有更深的認識,對於他們理解未來旅遊市場的發展有好的作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劉霄泉介紹,該校參與此次「園區行」活動的主要是旅遊學科的研一學生,包括旅遊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管理等專業方向。此行對學生來說是特別好的體驗,「我們看到了新技術和文旅融合的新形式,以及這些新產業在城市空間中的發展,文化產業園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