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 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向世界打開美麗河北的「生態之窗」

來源:河北日報客戶端

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

向世界打開美麗河北的「生態之窗」

秋日的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天空湛藍如洗,蘆葦隨風搖曳,白鷺立於淺灘,野鴨在水面遊弋,鳳頭鸊鷉、紅嘴鷗身影不時閃現。

7月26日,由南大港候鳥棲息地等5處提名地組成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南大港候鳥棲息地獲評為我省第一處世界自然遺產。

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與河北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南大港國家重要濕地位置重疊,位於渤海灣西岸,總面積達7500公頃,由草甸、沼澤、水體、野生動植物等多種生態要素組成,擁有環渤海生態區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典型沼澤濕地生態系統,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轉站以及眾多珍稀水鳥的棲息繁殖地。

9月22日航拍的南大港濕地。河北日報記者 張昊攝

南大港自然資源規劃局局長、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孟召蕾介紹,這裏春如翠毯、夏似綠波、秋蘆若雪、冬葦賽金。青頭潛鴨、震旦鴉雀、黑臉琵鷺等國際瀕危鳥類多次現身,有著「心靈港灣、富氧之鄉、康養福地、觀鳥天堂」的美稱,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我是退休教師,聽說南大港濕地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專門來這裏參觀。這裏的鳥兒、濕地非常漂亮,我以後會經常來這裏遊玩。」9月22日,在南大港濕地觀鳥亭碼頭,來自石家莊的市民孫蘭英一邊拍照,一邊跟記者說。

「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其他提名地相比,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偏內陸,以淡水沼澤濕地為主體。青頭潛鴨在這裏的最高觀測記錄為30多隻,人們也在這裏同時觀測到40多隻白枕鶴,非常壯觀。適宜的環境吸引了眾多鳥類停留。」走上觀鳥亭,看著空中不斷飛過的各種鳥類,著名鳥類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正旺表示。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多年保護和修復的結果。孟召蕾說,濕地北部區域曾因圍墾形成了連片的養殖池塘,割裂了濕地的水文連通性和生態空間。近年來,保護區先後開展了濕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等項目。

2020年至2022年,保護區實施了濕地北部養殖池塘生態修復項目。通過微地形整理、灘面營造、生態化改造,該項目成功恢復了108.8公頃濕地生態。此項目成功入選2023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成為全國9個典型案例之一。

2023年至2024年,繼續開展南大港濕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完成退養還濕200公頃,疏通河道15.5公里,3000公頃濕地煥然一新。

9月22日航拍的南大港濕地。河北日報記者 張昊攝

濕地退養還濕區展示的兩張圖片顯示著濕地的變化。「前面一張拍攝於2023年6月,後面一張拍攝於今年8月。可以看到,一年多來,生態修復讓水面不斷擴大,水體也更加清澈了。」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王立軍說。

今年,南大港啟動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這個項目不僅關注濕地本身,還涵蓋了農田、湖泊、草地等多種生態系統,致力於整個區域生態鏈的綜合保護與修復。

濕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

今年,濕地新增了赤嘴潛鴨、棉鳧、牛背鷺三個鳥類新物種。其中,棉鳧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今年春季鳥類遷徙期間,上百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小天鵝集群歸來,選擇在南大港濕地棲息。同時,大量水禽也選擇在此棲息,南大港濕地成為生機勃勃的候鳥樂園。

截至目前,濕地記錄到的鳥類品種達271種,其中包括16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和5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

2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大批候鳥在南大港濕地停歇。旅鳥種類達152種,每隔5至10天就會更替一批不同的鳥類。

2019年,南大港濕地觀測到2萬隻候鳥,2023年觀測到10萬餘隻,候鳥數量4年增加了4倍。今年6月,南大港被省林草局列入全省首批「鳥類天堂」。

依託獨特的濕地自然資源,南大港打造「旅遊一業突破,引領多業融合」的全域發展新模式,促進當地經濟、社會與環境協同發展。去年,南大港濕地景區榮獲2023年度省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旅遊人數和綜合效益顯著提升,帶動了周邊村落集體經濟發展,增加就業200餘人。

為了更好地保護濕地環境和鳥類,保護區內設置了10個站點,配備20名巡護員,他們負責濕地防火、鳥類觀測以及環境衛生維護等工作。

守護濕地的不止巡護員。

蘆葦上方,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到一個固定的拍攝設備。

候鳥遷徙季,鳥群飛起來遮天蔽日,非常壯觀,卻給監測帶來了難度。如果使用無人機,機敏的鳥兒可能會警覺地飛走。為了更準確監測、保護鳥類,保護區搭建了濕地科研監測一體化平台。攝像設備是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平台2021年啟用,具備AI聲紋收集和影像識別功能。這兩項功能在我省還是首次運用。

保護區共安裝了3套聲紋收集設備,能收錄鳥的叫聲,並通過和系統內的1569種鳥叫聲自動比對,判定鳥的種類。目前,這些設備已經收集到超過18萬條聲紋記錄,識別出197種鳥類。

11套野生動物智能影片監測設備分佈在保護區各處,能自動比對飛過的鳥類,並確定其品種和數量。工作人員通過電腦或手機能實時觀看拍攝畫面。

平台還可按時間段自動生成物種統計表和監測熱力圖,並協助進行氣象、水文等的實時監測,幫助有關單位及時瞭解鳥類和濕地相關信息。

南大港申遺成功,為滄州整合各類旅遊資源,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滄州段與南大港濕地共同打造世界遺產片區、京津冀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帶來機遇。孟召蕾表示,他們將守護好世界自然遺產的閃亮名片,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事業,為全球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繼續貢獻力量。

實現生態蝶變的南大港,向世界打開美麗河北的「生態之窗」。(河北日報記者 曹智 戴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