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再投人形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80億估值能否撐起「中國版Figure AI」?|鈦媒體AGI

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產品(圖片來源:鈦媒體App編輯林誌佳拍攝)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產品(圖片來源:鈦媒體App編輯林誌佳拍攝)

王興再投王興興。

9月24日消息,鈦媒體App獲悉,國內四足及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宇樹科技」近期完成數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由北京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等機構領投,美團龍珠、中關村科學城、琥珀資本、上海科創基金、紅杉資本中國、中信證券、祥峰投資中國基金等參與投資。

這是美團第二次參與宇樹科技的投資。此前,王興領導的美團戰投參與了宇樹科技今年2月的B2輪總計10億元融資。目前,美團旗下漢海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是宇樹科技第一大外部股東,持股比例約8%。

截至發稿前,中關村科學城方面已向鈦媒體App確認其參與投資;宇樹科技對外表示不予置評。商業數據平台IT桔子稱宇樹科技的投後估值為80億元人民幣,即達到「獨角獸」級別(10億美金以上的初創公司)。

早前工商信息已顯示宇樹科技主體「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發生變更,註冊資本由約239.91萬人民幣增至約259.42萬人民幣。

據悉,宇樹科技成立於2016年8月,總部位於浙江杭州,是國內研發消費級高性能四足機器人領域的新銳創企,也是全球最早一批實現四足機器人商業化的公司之一。公司主要專注於消費級、行業級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機器人及靈巧機械臂的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被認為是對標OpenAI、微軟亞馬遜投資的美國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 AI,後者估值目前約為20億美元左右。

宇樹科技創始人、CEO王興興曾獲上海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學位,並短暫在大疆任職過。2016年公司成立之後的五年內,宇樹科技接連研發出高運動性能四足機器人「萊卡狗」(Laikago)、AlienGo、教育酷玩四足機器人Unitree A1。2021年6月,宇樹科技發佈高性能伴隨仿生機器人Unitree Go1,售價僅為2700美元(合人民幣1.6萬元),希望該產品未來能走進普通家庭。

2023年,隨著GPT熱潮以及人形機器人出現新的技術提升,宇樹科技切入方興未艾的人形機器人賽道。去年8月,宇樹科技發佈約1.8米的全人形機器人H1,可以原地後空翻和快速行走(每秒3.3米);今年5月,宇樹科技再推「人形智能體」G1,擁有很強的AI功能,基礎版售價僅9.9萬元起。

但鈦媒體App瞭解到,人形機器人G1雖然基礎版9.9萬元,但要想體驗很多宇樹科技展示的人形機器人彈跳功力,需要花費20萬元以上購買更多配件。而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定價大約在20萬-40萬元之間,所以售價依然很高,但商業落地效果遠低於短影片當中展示的「賽博朋克」狀態。

一位行業人士此前對鈦媒體App透露,相比其他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團隊是在用「AI 大模型驅動機器人」,但這種方案長期來看可能很難獲得實現大規模量產。

不過,王興興早前在群訪招待會上透露,宇樹科技G1的銷量基本符合預期,目前已在科研、教育、工廠等場景落地應用,成為國尼馬數幾傢俱備人形機器人量產能力的公司。但人形機器人當下的能力還不足以實現真正的「幹活」,由於人形機器人缺乏像ChatGPT那樣的通用模型,當前行業面臨著極大阻礙。他還認為,今年不是人形機器人的商用元年,

「如果拿大語言模型來對比,今年就像是ChatGPT誕生的前兩年。」王興興表示,目前行業還沒有形成商業閉環,即產生的商業價值是正向的,要比人的成本更低。他強調,人形機器人行業出貨量暴增的節點,至少還需要3—4年的時間,但不會超過5年。

而科研教育是當前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的主要買家來源之一。知了標訊顯示,西湖大學、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寧波大學、寧波工程學院等均為其雙足人形機器人的客戶。

此外,鈦媒體App瞭解到,科大訊飛的人形機器人本體也是由宇樹科技提供支持。

如今,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量產階段,而宇樹科技的競爭對手們則開始規模量產階段——樂聚機器人KUAVO(夸父)目前已進入全面量產階段,並在科研教育和特種作業領域率先實現了商業化落地,第一批訂單已經陸續開始實現交付;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已獲得車廠超過500台的意向訂單,將於今年底實現人形機器人小規模量產交付;智元機器人預估2024年發貨300台,其中雙足人形機器人今年發貨量約200台;而開普勒計劃今年完成第一批100-200台的人形機器人量產;星塵智能則透露,2024年內完成商業化。

傅利葉創始人、CEO顧捷近期對鈦媒體App預測,隨著多款人形機器人產品不斷複製,明年整個國內人形機器人產品出貨量級可能將會達到(傅利葉交付量)10倍的速度,即1000台以上。

作為國內最大的科技消費公司,美團在人形機器人賽道佈局活躍。今年6月,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的7億元天使輪融資獲美團戰投入股,目前是銀河通用機器人的第一大外部股東,兩家公司在無人藥店等場景中展開合作;更早之前,美團還投資了大模型獨角獸公司「智譜 AI」、無人配送車公司新石器等。

不過,相比海外的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大規模量產進度,2024年,留給國內人形機器人產品小批量量產並交付時間不多了,目前大眾並沒有看到國內現有的人形機器人產品真的能替代人類產生更多的生產力。更像是波士頓動力創始人Marc Raibert所說,目前人形機器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炫耀,而不是一種生產力」。

Statista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 AI 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190億美元,較2023年市場規模增長近30%。到2030年,預計這一規模將超過350億美元。

(本文正選於鈦媒體App,作者|林誌佳,編輯|胡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