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道不盡 總是敦煌情

9月22日,遊客在參觀敦煌文化主題展。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攝9月22日,遊客在參觀敦煌文化主題展。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攝

九月的敦煌,身著節日盛裝,迎接四海賓朋。飛天牆繪靈動飄逸,藻井地磚古樸雅緻,移步換景間,絲路古郡的歷史風韻撲面而來。

9月21日,第七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以下簡稱「敦煌文博會」)在甘肅敦煌開幕。作為共建「一帶一路」中唯一以文化交流為主題的綜合性國際博覽會,敦煌文博會已經成功舉辦六屆。50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800餘名嘉賓圍繞「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主題開展對話,弘揚絲路精神、推動文化交流、凝聚廣泛共識。

人們奔著敦煌和敦煌文化而來。

展館之中,敦煌研究院「典範」「高地」成果展、交響絲路·多彩華章——絲綢之路文化融合展、匠心傳承·創意綻放——非遺及文創精品展、「南北之光」中國烏拉圭攝影藝術交流展等多個文化展覽同台展出,多維度呈現敦煌的璀璨風采,讓國內外遊客大飽眼福。

論壇之上,創新與發展:敦煌學研究的新使命、敦煌舞的傳承發展與現代傳播、敦煌文化的文學表達、非遺保護的創新實踐與國際合作、國際青年文明互鑒對話等7個議題同步展開,吸引海內外專家學者交流觀點、碰撞思想,深入挖掘絲路文化精髓,推動敦煌文化的傳承、研究、弘揚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劇院之內,《千手千眼》大型情景音畫劇、「獅子山下——香港與敦煌在一起」音樂會、「相約敦煌」國際會演,以及敦煌本地改造提升後的《又見敦煌》《樂動敦煌》《敦煌盛典》等演出輪流上演,輕盈曼妙的舞姿、悅耳悠揚的音樂讓人們沉醉。

在敦煌論壇·文化交流與合作活動現場,雕塑家何鄂深情回顧了20世紀60年代自己在莫高窟臨摹壁畫時被古代匠師的創造力打動的瞬間。她說:「我是被燦爛文明喚醒的。我明白了千千萬萬文化遺產上佈滿的人類文明密碼——就是‘創造’二字。」何鄂今年88歲,她依然緊握著手中刻刀,用不竭的熱情繼續奮力創作。

同樣受到敦煌感召和激發的,還有甘肅本土的作家葉舟,他的長篇小說《敦煌本紀》讓很多讀者著迷。在敦煌文化的文學表達論壇上,他說:「只要我的雙腳站在敦煌這片天空下,她就一定會點亮我,賦能我,廓開我的想像,賜予我勇氣和奔跑的力量,讓我的文字與吟唱佈滿一種哺育和恩養的光輝。」

敦煌,作為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家、作家為之傾倒,前赴後繼前往敦煌採風創作,又在書寫敦煌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敦煌文化的時代內涵。

「敦煌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彙之地。今天,敦煌的標誌性意義更加凸顯。」浙江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翻譯家曹元勇呼籲,「我們應該敞開胸懷,去瞭解、認識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其他文明。作為一名出版人,我也希望在未來看到國內更多書寫敦煌、書寫河西走廊的作品,借由‘一帶一路’傳播到西方、傳播到世界。」

「絲綢之路的發展史講述了人類在相互學習中不斷進步的故事,也啟示我們,沒有任何一種文明是孤立繁榮的,各種文明相互影響、相互成就,在更具包容性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強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說。

在本屆敦煌文博會開幕禮上,夏澤翰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繼續攜手甘肅,把敦煌文博會建設成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國際化平台。

「敦煌文博會為加強敦煌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撐。」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閆永強說,連續舉辦的七屆敦煌文博會,通過舉行一系列以敦煌學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為議題的常設性研討交流活動,共享全球最先進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與保護技術,有效推動了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數字化複原等一批敦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落地實施,也有力促進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典範和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

(本報記者 王冰雅 尚傑)